成语词典

成语“诽谤之木”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诽谤之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诽谤"一词的古今意?、什么什么诽谤成语、诽谤的意思是什么?、诽谤的出处与详解、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有关诽谤的成语等

"诽谤"一词的古今意?

最早,可能是人们用木桩作为标记。《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记·夏本纪》说是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这都是说禹带领众人砍伐树木,留下树干,作为测量山川形势的标记;此外,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标;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这在历史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例如《汉书·贾山传》就有“(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安”的话,“退诽谤之人”就是指的斥退提意见的人。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这在晚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实例。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曾于天命五年(1620)六月“树二木于门外,有欲诉者,书而悬之木,览其颠末而按问焉”(蒋良骥《东华录》卷一),这当是“诽谤木”的遗风。 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再也不能刻写“谏言”了,而被作为皇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识,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故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

什么什么诽谤成语

诽谤之木 [ fěi bàng zhī mù ] 生词本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出 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同时,诽谤是一种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例如《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利。

诽谤的意思是什么?

诽谤,读音:fěi bàng ,基本解释: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详细解释:
1、 以不实之辞毁人。
《韩非子·难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巴金 《“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2、 怨望。
《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高诱 注:“怨望多也。”《韩诗外传》卷三:“无使贤人伏匿,则痹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明 归有光 《送摄令蒲君还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气,而闾巷诽谤之言,或不能无。”
3、 进谏。
《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周书·柳虬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 宋 宋祁 《绝禁忌篇》:“ 秦 暴 汉 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 诽谤之木 ”。
诽谤的辞意转变:
诽谤一词原为褒义。
战国中期,齐威王田因齐邹忌进言,大刀阔斧整治吏治期间,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上挂木牌,国人隶农,百官商贾均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齐威王处。由此,齐国官风大为改观。此时,诽谤一词实褒义也。
齐威王之后,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倏忽复燃,诽谤之木越立越高,逐渐人不可及也,书牌进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谈,由此,千百年后,诽谤一词便为现世所用之贬义也。

诽谤的出处与详解

(1).以不实之辞毁人。
①《韩非子·难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②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③巴金 《“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2).怨望。
①《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高诱 注:“怨望多也。”
②《韩诗外传》卷三:“无使贤人伏匿,则痹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③明 归有光 《送摄令蒲君还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气,而闾巷诽谤之言,或不能无。”
(3).进谏。
①《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
②《周书·柳虬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
③宋 宋祁 《绝禁忌篇》:“ 秦 暴 汉 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 诽谤之木 ”。

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

古代圣明的君主,怕自己有错误不能知道,所以设置批评君主的诽谤木和劝阻君主的敢谏鼓,哪里有怕百姓知道自己过错的呢!

有关诽谤的成语

抱柱含谤】:抱柱:比喻坚守信约。坚守信约却遭到诽谤。
谗口嗷嗷】:谗:讲别人的坏话;嗷嗷:形容七嘴八舌地诽谤人。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人。
【恶言不入于耳】:不听坏话。形容对于坏话、诽谤的话根本不予理睬。
恶意中伤】: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非誉交争】:非:同“诽”;交:交替;争:争执。诽谤和赞誉交织在一起,争持不下。
【非圣诬法】:非:讥议;圣:圣人;诬:诽谤;法:法度。讥议圣人,诽谤法度。
【蜚语恶言】:蜚语:没有根据的流言。形容诽谤的言辞。
【分损谤议】:分:分担;损:损坏;谤:诽谤。同受别人的非难指责,分担责任。
【诟谇谣诼】:诟:辱骂;谇:斥责;谣诼:造谣污蔑。辱骂斥责,造谣诽谤。形容相互勾心斗角,弄得乌烟瘴气
【浸润之谮】: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
流言飞文】: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拔离间的话。
流言飞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同“流言蜚语”。
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风语】: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论黄数黑】: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论一增十】:指诽谤或赞美他人,要夸大其辞,使人信服。
面谀背毁】: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面誉背非】: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群犬吠所怪】:形容一些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
【三至之谗】:谗:谗言,坏话。形容经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诽谤性言语。
【事修傍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受保守者的诽谤。
数黑论白】: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同“数黑论黄”。
数黑论黄】: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数黄道白】: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eibangzhimu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