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富家巨室”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富家巨室”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女子在中秋节为什么穿红丝、更上一层楼的上是什么意思、家可以造什么词、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早上的上字是轻声还是四声、财力雄厚用什么词概括等

古代女子在中秋节为什么穿红丝

女子穿红丝,一个是辟邪,一个是拜月期盼月老牵红线,找个如意郎君中秋节,是现代最隆重的法定节日之一。中国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节的?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此节俗与上古时期八月祈祀活动有直接关系,远古时的八月已有以酬农神、祭地母和祛灾驱疫为主题的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裙带。 诗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刚升起的月亮。在唐代,“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词》,进一步证明了拜月风俗对唐代女性的影响,连小女孩都知道—— 幼女才六岁, 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 学人拜新月。 唐代女性为何喜欢中秋拜月?这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来,中秋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样,都是女性节日。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相对应。 “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作为月神的月亮更被拟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这一观念在唐代已被广泛认同,唐代女性爱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后来,唐代女性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希望“貌似嫦娥,圆如洁月”,由此还衍生出“月亮占候”、“摸秋送瓜”等风俗。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里有这样的记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 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节日规则,应该是古代女性出于维护自己节日空间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事实上,这一规则并非“全国通行”,有的地区拜月便不避男性,甚至男女同拜,明嘉靖时期的《固始县志》曾记载,当地“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 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尚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的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己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庆典。 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更上一层楼的上是什么意思

上shàng
〈动〉
(1)登;上升;向上[goup;mount]
词目更上一层楼
发音gèngshàngyīcénglóu
释义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更上一层楼的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形势发展了,我们的工作也应该~。

拼音:shàngshǎng 注音:ㄕㄤˋㄕㄤˇ
部首:一,部外笔画:2,总笔画:3
五笔86&98:HHGG 仓颉:YM 郑码:IDA
笔顺编号:211 四角号码:21100 UniCode:CJK统一汉字U+4E0A
基本字义
●上
shàngㄕㄤˋ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去,到:~街。
◎向前进:冲~去。
◎增加:~水。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涂:~药。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拧紧发条:~弦。
◎登载,记:~账。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1”的高音。
其它字义
●上
shǎngㄕㄤˇ
◎〔~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下
汉英互译
◎上
ascending goto goup previous submit superior
相关词语
◎上

方言集汇
◎粤语:soeng5soeng6
◎客家话:[海陆丰腔]shong1shong3shong6hong6[客语拼音字汇]song1song3song4[沙头角腔]song1song3song5[陆丰腔]shong1shong6[梅县腔]shong1shong3shong5[宝安腔]song1|song3[东莞腔]song3[客英字典]shong1shong3shong5[台湾四县腔]song1song3song5hong5[梅县腔]song5
◎潮州话:siang6ziên6/zion6siang5(sĩangchiẽⁿsîang)
English
top;superior,highest;goup,senp
详细字义
◎上shǎng
——指上声,“上2”(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上声shǎngshēng
[oneofthefourtonesinChinesepronunciation]四声之一,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
基本词义
◎上shàng
〈名〉
(1)(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同本义[high]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3)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5)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superiors;higherups;higher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苏轼《教战守》
(7)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musicalnotedo]
(11)时间,时候[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方位词,边,畔[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上shàng
〈形〉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上shàng
〈动〉
(1)登;上升;向上[go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2)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上报;呈报[report]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4)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进献,送上[presenttoone’ssuperior]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崇尚,提倡[advocate]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上缴;交纳[pay]。如:上印(上缴官印)
(9)增加;添补[add]。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向前;前进[advance]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去;到[go]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13)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到任;就职[takeup]。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当值[beonty]。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放到;放进[putinto]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安装;装上[install]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陷入,遭受[fallinto]。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合符[accordwith]。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教授;学习[conct;study]。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燃点[fire]。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拧紧[winp]。如:上弦;上绳(捆绑);
(24)敬辞,犹进用[visit]。如:上谒
(25)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记住[remember,bearinmind]。如:上心
(27)涂;搽;敷[paint]。如:上药;上色
(28)另见shǎng

家可以造什么词

小户人家 〖解释〗人口少的人家。旧时也指寒微人家。 吾家千里驹 〖解释〗千里驹:日行千里的马。我家的千里马。夸赞自家优秀的子侄。 亡国破家 〖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万贯家私 〖解释〗万贯:上万贯铜钱。贯:古时穿钱的绳子,既钱穿,也指一串钱,一千文为一串,称一贯。形容家产很多,非常富有。 清官难断家务事 〖解释〗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破家亡国 〖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破国亡家 〖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男室女家 〖解释〗犹男婚女嫁。指儿女成家。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解释〗弊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破身亡 〖解释〗家庭毁灭,自身死亡。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解释〗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家丑不可外谈 〖解释〗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解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解释〗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告老在家 〖解释〗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乡、故里。指因年老而辞职在故乡安度晚年。 富家巨室 〖解释〗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灯火万家 〖解释〗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荡产倾家 〖解释〗指丧失全部家产。 当家立业 〖解释〗主持家业。 当家立事 〖解释〗主持家业。 当家立纪 〖解释〗指管理家务。 当家立计 〖解释〗主持家政,筹划生计。 白手兴家 〖解释〗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同“白手起家”。 左家娇女 晋左思《娇女诗》有“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之句,后以“左家娇女”指美丽可爱的少女。 祖宗家法 封建时代祖先制定的家族法规。 自成一家 指在某种学问或技术上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钟鼎人家 见“钟鼎之家”。 怨家债主 佛教语,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冤家路狭 见“冤家路窄”。 冤家对头 仇人,仇敌。 于家为国 为国家为人民。 有家难奔 由于种种原因,有家却不能回去。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着。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辞 同“一家之言”。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一火 谓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无二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家老小 谓全家人。 养家糊口 谓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 严家饿隶 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兴家立业 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谢家活计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着称,见《宋书·谢惠连传》。后遂以“谢家活计”喻指赋诗。 谢家宝树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小家碧玉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貌美女子。 无家无室 谓孤身一人,无妻小。 无家可奔 见“无家可归”。 文献之家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夙世冤家 亦作“夙世冤业”。①前世的仇人。形容积怨极深。②昵称所钟爱的人。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为家 四海:各地、到处。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传家 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丧家之狗 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乡村。 人足家给 同“人给家足”。 人亡家破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情同一家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倾家破产 拿出或丧失掉全部家产。 倾家竭产 用尽全部家产。 倾家败产 见“倾家荡产”。 千金之家 指富豪之家。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弃家荡产倾家荡产破家为国 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破家丧产 见“破家败产”。 破家竭产 见“破家败产”。 破家荡业 见“破家荡产”。 破家荡产 耗尽家产。 破家败产 犹言倾家荡产平地起家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建立了一番事业 坑家败业 产业散尽,家道没落。 开国承家 谓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九流十家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九流百家 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参见“九流一家”。 家至人说 传到每一家,人人都知道。 家至户晓 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至户到 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家至户察 到每家每户去察看。 家谕户晓 见“家喻户晓”。 家喻户习 家家通晓,户户熟悉。 家殷人足 家家富裕,人人丰足。 家无斗储 家里的粮食储备不足一斗。形容生活窘迫。 家无担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担。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无常礼 谓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家徒壁立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家散人亡 同“家破人亡”。 家破人离家破人亡家累千金 谓家中极富财产。 家骥人璧 喻指优秀人才。 家反宅乱 见“家烦宅乱”。 家烦宅乱 家中上下不得安宁。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 家道消乏 家道:家境,家庭经济情况。消乏:贫困,空乏。家境贫寒,经济空乏。 家传人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传户颂 见“家传户诵”。 家传户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成业就 谓有了家产。 家常里短 犹“家长里短”。 家长礼短 同“家长里短”。 家常茶饭 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家藏户有 家家都有。 毁家纾国 见“毁家纾难”。 会家不忙 见“会者不忙”。 胡越一家 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犹言四海一家黑家白日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 行家里手 里手:内行人。指精通这种业务的人。 国耳忘家 见“国而忘家”。 国而忘家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故家乔木 ①谓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富室大家 泛称广有资财的大户人家。 富家大室 亦作“富家巨室”。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黼国黻家 谓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 丰屋蔀家 ①《易·丰》:“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王弼注:“既丰其屋,又蔀其家,屋厚家覆,暗之甚也。虽窥其户,阒其无人,弃其所处,而自深藏也。处于明勋尚大之时,而深自幽隐,以高其行,大道既济,而犹不见,隐不为贤,更为反道,凶其宜也。 分家析产 见“分烟析产”。 泛宅浮家 谓以船为家。 伐冰之家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东家效颦 见“东施效颦”。 东家西舍 犹言左邻右舍当家理纪 当家:主持家政。主持家政,管理家务。亦作“当家立纪”。 打家截舍 见“打家劫舍”。 打家截道 谓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尺二冤家 指众多的求书画者。尺二,指卷轴高度。 成名成家 树立名声,成为家。 成家立计 犹言成家立业。 不识东家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白手成家 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 败国亡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诸子百家 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冤家路窄 仇敌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遭家不造 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忧国忘家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宜室宜家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宜家宜室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一家眷 眷:家,亲。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养家活口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小家子气 形容人的言谈举止及做事不大方。 小康之家 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无家可归 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通家之好 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 万家生佛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万贯家财 形容家产极丰。 万家灯火 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天下为家 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天下一家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丧家之犬 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身家性命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穰穰满家 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倾家荡产 倾:倒出;荡:扫除,弄光。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 人给家足 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如数家珍 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齐家治国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破家县令 指横暴的地方官。 拉家带口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的拖累)。 家给人足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家学渊源 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家道从容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家见户说 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弦户诵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家道中落 家业衰败,境况没有从前富裕。 家无二主 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 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家鸡野雉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家翻宅乱 形容家里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家家户户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家鸡野鹜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家长里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毁家纾难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家常便饭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家给民足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贫亲老 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 家贫如洗 家里穷得象水冲洗过一样。形容极度贫穷。 机杼一家 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也是孝敬父母的日子!别忘了多关心爸爸妈妈一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早上的上字是轻声还是四声

上字是轻声[ zǎo shang ]
一、上的释义
[shàng]
1、〈名词〉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2、上天;天帝。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3、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4、君主;皇帝。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5、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6、时间,时候
7、方位词:边,畔
9、〈形容词〉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10、时间或次序在前。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11、远;久远。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12、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12、广大。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3、丰足。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14、〈动词〉登;上升;向上。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15、上报;呈报。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16、进献,送上。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17、崇尚,提倡
18、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19、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20、向前;前进
21、去;到。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21、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22、当值。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23、放到;放进。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24、安装;装上
25、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6、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7、教授;学习 。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8、燃点 。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9、拧紧 。如:上弦;上绳(捆绑)。
30、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3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32、记住。如:上心。
33、涂;搽;敷 。如:上药;上色。
[shǎng]
指上声,“上  ”( shàng)的又音
二、说文解字
文言《说文解字》: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白话《说文解字》:高处。这是古文的“上”字,是指事字。
三、造字本义
名词,与地相对的天。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上班、上级、早上、上坡、向上、上来、上学、晚上、赶上、脸上、上午、马上、上网、合上
一、上声
[shǎng shēng] “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
[shàng shēng] 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
二、上级[shàng jí] 
同一组织系统中等级较高的组织或人员:上级机关。上级组织。上级领导深入下层。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三、上午[shàng wǔ] 
时间词。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四、晚上[wǎn shang] 
时间词。太阳落了以后到深夜以前的时间,也泛指夜里:晚上要去看望一个朋友。一连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五、火头上[huǒ tóu shang] 
发怒的时候:他正在火头上,等他消消气再跟他细说。

财力雄厚用什么词概括

富可敌国 【解释】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此外还有:富埒王侯(富有的程度与国王诸侯相当、形容非常富有)富商巨贾(指拥有大量钱财的商人)富家巨室(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ujiajushi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