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夫己氏”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夫己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此亦为其夫典故是如何由来的?、夫己氏是什么意思、史记 孝文本纪 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翻译、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的翻译是什么、夫己氏,猜三个数字、(夫死,无嗣,翁鳏 ,叔壮)。为什么判官叫绝?等

关于此亦为其夫典故是如何由来的?

明朝宪宗成化年间,扬州有个姑娘名叫李妙惠,嫁给了同乡卢生为妻。卢生是个举人,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便想发愤苦读。为了免除世间杂事的烦扰,他便和朋友一道离开家乡,到北京西山一个偏僻的寺庙里去心读书。此后,就断绝了和外界的来往,也从来不给家里写信。
成化二十年,有位举人和卢生同名同姓死在京城,乡里人便误传该卢生死了。他的父母也信以为真。不久,卢生家乡发生了多年未遇的严重灾荒,几乎家家断炊,卢家也是难于维持生计。卢生的父母觉得儿媳年轻守寡,家里又没有东西给她吃用,就想让她改嫁,寻一条生路。但是她却执意不肯。恰巧江西临川的盐商谢能博有个儿子叫谢启,正在扬州,听说妙惠长得漂亮,人又贤惠,便托人送来聘金向卢生的父母求婚。卢生的父母见聘金丰厚,也没和儿媳商量,便答应了。妙惠知道以后,几次以上吊自杀来拒绝这桩婚事,却都因为被人发现,没有死成。公婆因此大伤脑筋。当时妙惠的父亲正在外县教书,她的公婆便将她母亲以及邻里的一些老婆婆请来劝导她,同时防范她再寻短见。妙惠日夜悲泣,人们听到她的哭声也都禁不住为之垂泪。僵持很久,妙惠知道拗不过众人,只好勉强同意再嫁。她给在外教书的父亲留下一封言辞凄惨的诀别信,便走了。
嫁到谢家以后,她坚决不和谢启同房。恰好谢启的继母也是扬州人,而且以前和李家也有过来往,妙惠便跪在地上请求继母的帮助,表示愿以残生终身侍奉她。此后,她便寸步不离继母的左右,以防止谢启的纠缠。谢启家业豪富,本来就姬妾成群,见她不从,也就暂不勉强她。过了一段时间,妙惠又恳求继母让她出家为尼。继母言语支吾,不肯答应。谢启知道,更加生气。他心想:让她远离扬州,没办法回故乡来,或许就会死心塌地给我做妾了。于是,他决定举家迁回故里江西临川。
谢启是先走的,妙惠和谢母随后乘船跟来。船到京口,在金山寺下停泊。谢母便带着妙惠到寺中烧香祈祷。妙惠见案头有笔墨,便拿起笔来,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
盖棺不做横金妇,入地还从折桂郎。
彭泽晓烟归宿梦,潇湘夜雨断愁肠。
新诗写向金山寺,高挂云帆过豫章。
末尾题了落款:“扬州卢某妻李氏题。”
卢生经几年的发愤苦读,终于在会试中名列进士甲科。捷报传到扬州,卢生的父母才知道儿子还活着。他们很后悔当初强迫儿媳改嫁,以至于现在无法向儿子交代。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暂不告诉儿子。
孝宗弘治元年,朝廷为了纂修宪庙实录,就选派了姑苏进士杜子开去江西采录遗闻。杜子开去后,很久没有消息,朝廷便又派卢生去催促他。赴江西途中,卢生先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扬州。到家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被逼改嫁。虽然心中难以割舍,但又怕伤了父母的心,只好不说什么,但也就不忍心再议婚事了。
卢生在家停留几天,便起程赴江西去了。途经镇江登金山寺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壁上的题诗,不由得气噎于胸,忙向寺里的僧人询问这首诗的来历。僧人说:“以前曾有婆媳二人到庙里来进香,这首诗就是那年轻的媳妇留下的。”于是卢生便把诗录下来,然后便离开了寺院。
到了江西,卢生就找到在当地做官的朋友徐方伯,和他密秘商讨了寻找妻子的方法。徐方伯说:“江上的盐船数以千计,怎能一一探查呢?如果大张旗鼓地去寻找,即便找到了,名声也不好,还是用计行事为妙。”于是他便挑选了一个办事机敏的府吏,密授机宜:先让他把妙惠在金山寺的题诗记熟,然后便驾起小舟,边吟那首诗,边穿梭于盐官之间。这样到了第四天,便看见有一艘盐船的窗户忽然打开了,一个女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先生吟诵的这首诗从何而来?”府吏把小船靠过去,就把卢生寻妻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原来这个女子正是李妙惠。她听了府吏的话,不禁大吃一惊满腹狐疑地问道:“扬州的卢举人不是早死了吗?你这是在欺骗我。”府吏便将徐方伯告诉他的关于卢生的事说给她听。为了测验真伪,妙惠又向府吏询问了卢举人父母、妻子的名字,府吏回答得也一字不差。于是妙惠掩面哭泣道:“我丈夫果然还活着啊!听到你诵诗的声音,我心里便很诧异,想问你却找不到机会。今天谢启到妓院去了,婆婆也到别的船上去聊天,我才能有机会问问你。你回去把我的情况告诉我的丈夫吧!”两个人商量好碰面的方法,妙惠便假意地朝府吏挥挥手说:“快走开,别在这里讨人嫌!”
府吏回来,把寻找妙惠的经过向徐方伯作了汇报。在约定的日期,有一艘小船悄悄地靠近谢家的盐船,秘密地把妙惠接到了卢生下榻的公馆。夫妻二人久别重逢,道不尽离别相思之情。
那谢启经商的钱财平日都交由母亲保管,谢母又把这些钱财委托给妙惠代为收藏。谢启回来知道妙惠已偷偷跑掉,便立刻去检点由她代管的钱财:不但成包的银两封记完好,就是散碎的银两也分文不少。谢启叹道:“三国时候关云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那样待他,他最终还是投奔了刘备。曹操发现他走了,也不去追赶,说这是各为其主。卢进士本来就是她的丈夫,所以她终于还是跟了他去。看来,她真是一位有贞操的女子,这件事就到此结束吧!”

夫己氏是什么意思

夫己氏指犹言某人,不欲明指其人时之称。
出处:
《左传·文公十四年》:“齐人定懿公,使来告难,故书以九月。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
译文:
齐国人安定了齐懿公的地位,才派人前来报告祸难,所以《春秋》把商人杀死舍这件事记为“九月”。齐国的公子元不服懿公执政,始终不称他做“公”,而称他做“那个人”。
扩展资料:
齐懿公本身为不良之君,不受人民爱戴,倚仗自己的势与地位,夺取或私通臣妻,甚至因为齐懿公为公子时,与邴之父争田不成而怀恨在心,即位后将邴之父掘而断足,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而这也正是强调了《左传》对于礼的威性,季文子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上升为“礼以顺天,天之道也”(礼是顺应天道的),齐懿公侵鲁,季文子断定他以无礼而讨有礼,绝对没有好下场。三年之后,齐懿公果然因贪婪好色而为臣下所弑。

史记 孝文本纪 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翻译

原文: 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译: 上书送到文帝那里,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就下诏说:“听说在有虞氏的时候,只是在罪犯的衣帽上画上特别的图形或颜色,给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来羞辱他们,这样,民众就不犯法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当时政治清明到了极点。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断足三种肉刑,可是犯法的事仍然不能禁止,过失出在哪儿呢?不就是因为我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吗?我自己感到很渐愧,所以训导的方法不完善,愚昧的百姓就会走上犯罪。《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官员,才是百姓的父母’。现在人犯了过错,还没施以教育就加给刑罚,那么有人想改过从善也没有机会了。我很怜悯他们。施用刑罚以致割断犯人的肢体,刻伤犯人的肌肤,终身不能长好,多么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为百姓的父母,这样做,难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吗?应该废除肉刑。”

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的翻译是什么

原文:听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翻译: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内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只有次非能做到吧!”

夫己氏,猜三个数字

夫己氏,猜三个数字——答案:574。氏  #shì  造字法:象形【基本字义】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家:神农~。太史~。摄~表。

(夫死,无嗣,翁鳏 ,叔壮)。为什么判官叫绝?

“夫死,无嗣,翁鳏 ,叔壮”从伦理道德角度提出改嫁的理由,所谓“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所以判了一个字:“嫁!”。
传统礼教下,对女子的守贞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对于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是寡妇,要求非常的苛刻。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又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意思是,寡妇,尤其是长得漂亮而失去丈夫的女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垂涎,带来名节上的损害,甚至由此带来麻烦和灾难。
判词,乃古代官府断案的判决书。在古代,作为地方官很重要的一项公务就是审判案件。结案时,自然要草拟案情,作出判决。但是大多数判词是刻板冗琐的,但也有少数才华横溢且诙谐幽默的官员,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短小精悍的判词佳句,使人读之不禁拍手称妙。因此,判决书虽系公文,但经常也有判词妙趣横生
冯梦龙的《智囊》记录了不少这类的判词。
一,南昌有位祝知府清正廉洁,当时宁王府上有只仙鹤,被老百姓的狗咬死,王府家奴告到知府衙门:“鹤有金牌,乃出御赐。”要求赔偿。祝知府判云:“鹤带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岂干人事?”狗主人当堂释放。王府家奴想仗势欺人一把,祝知府不畏强,十六个字的判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又两家的牛争斗,一头牛被顶死,牛主告到知府衙门,祝知府判云:“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者同享,生者同耕。”要是严格地按照法律判决一家赔偿另一家,可能根本赔不起,又是十六个字的判词,既解决了问题又化解了两家的矛盾。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祝知府真是个天才。
三,《鹤林玉露》记载,北宋名臣张咏为崇阳令时,一天他看到一名小吏从国库中出来,鬓旁头巾下夹着一文钱,便责问他,小吏承认是从国库中取的。张咏命令杖打这名小吏。小吏大怒道:“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张咏提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便亲自斩了这名小吏。
还有很多判词是以诗词的形式写成的。
四,《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二载,灵隐寺有僧名了然,与妓女李秀奴相好,日久天长银钱耗尽,李秀奴拒绝再与之交往,了然仍然迷恋不已。一日晚上,了然乘醉而往,李秀奴不纳,了然一怒打死了李秀奴。案子到了官府,当时知府是苏轼,看到了然臂上的刺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苏轼提笔写了一首《踏莎行》:“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剌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判讫,押赴市曹处斩。
五,《小豆棚》卷十六载,在潍县某处有庵寺比邻而居,有一对妙龄僧尼经常来往,日久生情。有一次他俩被当地好事者捉到,捆绑到县衙。当时县令是郑板桥,问明来由,见二人老实本分,并非淫荡之辈,遂生同情之心。在征得他俩同意的情况下,令二人还俗,结为夫妻,又写下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祧。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六, 最短的判词只有一个字。《小豆棚》卷八载:一寡妇想改嫁,但遭到家人阻挠,她向官府呈上状子:“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官府遂令其改嫁。这个故事后来被演绎得有声有色。状子曰:“豆蔻年华,失偶霜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知县接状,挥笔判了一个字:“嫁!”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ujishi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