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父母之邦”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父母之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柳下惠,什么是登徒子、邦的ji 成语、"桑梓"和"尺素"分别代指什么?谢谢、桑梓的意思是、谁知道柳下惠的出处和意思?、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等

什么是柳下惠,什么是登徒子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一带。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
登徒子,复姓登徒,见于战国时楚国宋玉所写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未知是否真有其人,可能仅为文学上的虚构角色。由于这篇文章,人们把登徒子作为好色者的代表。
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登徒子向楚王说宋玉的坏话,说宋玉长得俊俏又好色,要楚王不要让宋玉出入后宫。
楚王据言向宋玉质问,宋玉辩解说他的容姿乃受惠于上苍,但他并不好色。楚王要宋玉给个说法,于是宋玉就说他东边邻居的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倾城之魅,而且经常登墙勾引宋玉,但宋玉皆不为所动,所以他不好色。
接着宋玉把话锋一转,开始反讥登徒子,说相较之下,登徒子的妻子长得又丑又邋遢,而登徒子却能连生5个孩子,所以登徒子才比较好色。
扩展资料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之外;另一方面也用于称赞真正的男人为人正直、意志坚强。
《登徒子好色赋》实际上是一片寓言,说的是能言巧辩的宋玉把一位不弃糟糠的廉政官员硬套上好色帽子的故事,说明人太清廉了反而会被厚诬。
由此登徒子就成了被厚诬的典型,据史籍考证,登徒子确有其人,是楚怀王时期的老臣,为人正直不阿,其妻名叫苏家琼,人称“草苟儿”的确非常丑陋,而且还不守妇道,与马夫通奸,然而登徒子却对其不离不弃,后来,人们对不守妇道的女性通称“草苟儿”也作苏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柳下惠 
百度百科-登徒子

邦的ji 成语

兴国安邦: 兴:兴盛;邦:国家。国家兴盛安定多难兴邦: 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治国安邦: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治郭安邦: 犹治国安邦一言丧邦: 指一句话可以亡国。一言兴邦: 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兴邦立国: 邦:国家。建立并振兴国家。人亡邦瘁: 指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入邦问俗: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立国安邦: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论道经邦: 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立业安邦: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同“立国安邦”。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济世安邦: 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经邦纬国: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怀宝迷邦: 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怀道迷邦: 犹言怀宝迷邦。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父母之邦: 指祖国。定国安邦: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唇齿之邦: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邦国殄瘁: 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邦以民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本固邦宁: 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安邦治国: 使国家安定太平。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安邦定国: 邦:泛指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

"桑梓"和"尺素"分别代指什么?谢谢

桑梓代指故乡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桑植麻。《孟子》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孔孟桑梓--邹城,“桑梓”是指故乡的意思,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在孟庙亚圣殿东侧就有这么两棵古老的树,桑树和梓树,据说是孟母当年种下的,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见识,善于教子的伟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顺和尊重母亲,在他周游列国期间,不管身在何地,总会想起故乡的桑树和梓树,想起母亲。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梓构想于1998年形成,原引于《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典故中。桑梓指的是房前屋后的桑树和梓树,后被引喻成家乡。尺素是书信书信,常常赋予生活以美的情趣。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人的书信,常用白绢来写,长约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

桑梓的意思是

桑梓的意思是: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来借指故乡。
【拼音】sāng zǐ
【出处】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中国是先王的故乡啊。
【例子】我的桑梓是个绚丽的处所,它座落在一条宽宽的小河旁,富产鱼和大米。
【近义词】田园、故乡、故里、乡里、家园、家乡、梓里
【反义词】异域、他乡、异乡
扩展资料
1、桑梓的近义词
故乡
【拼音】gù xiāng
【解释】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出处】鲁迅《故乡》: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例子】远在海外的赤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怀念故乡。
2、桑梓的反义词
他乡
【拼音】tā xiāng
【解释】家乡以外的地方(多指离家乡较远的)
【出处】唐 杜甫《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诗:“离亭非旧国,春色是他乡。”
驿亭并不是祖国,春天的景色是在异乡见到的
【例子】中国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心却时时惦念着祖国。

谁知道柳下惠的出处和意思?

意思是说这个人是个正人君子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下面跟着说到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
以下是尚香论坛“不知所云”网友发的: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当然,如果一个女人勾引男人失败,狠狠地说一句“柳下惠!”意为这个男人不解风情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不是骂李鸿章的对子,而是讥讽郭嵩焘的。郭嵩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1847年进士,1854至1856 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 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 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而后因故多次遭受罢官贬辞。光绪元年(1875)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郭嵩焘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即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无聊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说:“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的号)为最。”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umuzhibang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