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覆舟载舟”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覆舟载舟”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载舟覆舟的成语解释、载舟覆舟 全文翻译、历史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故事、"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谁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等

载舟覆舟的成语解释

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载舟覆舟 全文翻译

载舟覆舟是指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一、出处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二、译文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二、作品赏析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载舟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历史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

1、黄巢起义,一开始老百姓是支持他推翻晚唐的统治阶级的,但黄巢打到长安后烧杀抢掠,又被老百姓抛弃。2、王莽篡政,王莽是大司马的时候,很得朝廷上下和群众拥护,但篡政为帝,受到士人和老百姓的反对,很快败亡。3、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推翻了明朝,但起义军内部腐朽,贪污腐化强抢民利,又被推翻。4,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之时,2000万苏共党员、两亿多苏联公民心向何方?他们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捍卫苏联共产党?纠其原因在于苏共已经失去了民心。5、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吞八荒,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可建立了秦王朝后,他推行暴政,修阿房、建长城、焚书坑儒、残民以逞,导致天怒人怨。最终陈胜、吴广起义,顺应民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故事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原文出自《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名言。此句出自《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翻译过来就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荀子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两手。君王不要事必躬亲,要靠君子治国。另外必须明确尊卑等级,使之相互制约。荀子提出,良好的统治者应具备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品格和手段,这是他所应做的三件大事。扩展资料:在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谁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荀子说的。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uzhouzaizhou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