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即物穷理”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即物穷理”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理解朱熹"格物穷理"的思想、《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自的含义、"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有什么区别?、带理的成语、朱熹的格物穷理的“格”是什么意思?等

如何理解朱熹"格物穷理"的思想

物格才能穷理,中外古今一也。不能格物则不能尽穷其理。如张衡,不格身边眼前之物究天地阴阳之至道,何以能穷其理而成浑天仪、地动仪之天工。如牛顿,不格苹果坠落之物,何以能穷其理而得万有引力之定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叔本华则谓“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这种理性悬置分析对掺杂了太多人性欲求和个人意志而导致的认识扭曲的反叛。而后期胡塞尔之现象学、维特根斯坦之分析哲学皆如是之格物而穷理。朱子谓:“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即格物而后得之至理定理规律。所谓人欲,非后世所误解的“欲望、欲求”之“欲”,而是与个体独特知识结构有关的带有个人独特意识的理解、认识、偏颇的想法观念之“欲”。即朱子所言“古人为学,只是升髙自下,歩歩踏实,渐次解剥,人欲自去,天理自明。““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也。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即事物的规律,亦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格物,即是于细微处见文章,“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故谓“物格而后知至”也。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诚意: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义的心,不惧怕敌人;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齐家: 持家, 管理家庭而使家庭和睦。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自的含义

’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
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致知’:致知
儒家用语。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东汉郑玄注:“知,谓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此致或为至。”
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参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修身齐家儒家的伦理政治。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修身
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成语 修齐治平
发音 xiū qí zhì píng
解释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称儒家用语。“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有什么区别?

格物穷理    释 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

带理的成语

带理的成语:
1、理所当然[lǐ suǒ dāng rán]
释义: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2、慢条斯理[màn tiáo sī lǐ]
释义: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出处:明·金圣叹《西厢记》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3、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
释义: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一:“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4、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
释义: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出处:清·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5、据理力争[jù lǐ lì zhēng]
释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益、观点等。
出处:《魏书·阳固传》:“初;硖石之役;固有先登之功;而朝赏未及;至是与尚书令李崇讼勋更表。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6、无理取闹[wú lǐ qǔ nào]
释义: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出处:唐·韩愈《答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7、顺理成章[shùn lǐ chéng zhāng]
释义: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出处:清·吴趼人《九命奇冤》九:“(桂仙)歇了一歇道:‘姑妈;我父亲当日;虽然说发的是横财;却是顺理成章;自然到手的;并不是悖入之物。’”
8、至理名言[zhì lǐ míng yán]
释义: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二:“‘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
9、伤天害理[shāng tiān hài lǐ]
释义:伤、害:损害;天:天道;理:伦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堂上公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以吮人痈痔者耶!”
10、理屈词穷[lǐ qū cí qióng]
释义: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侫者。”朱熹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朱熹的格物穷理的“格”是什么意思?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就为推究,揣摩,研究,掌握,了解等这方面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wuqiongl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