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历精为治”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历精为治”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以“法治与人治”为主题的高考满分作文、急求李商隐《咏史》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全诗的译文!谁能帮我一把啊?、弱冠之人当历精图志,于浊世之中另寻所属什么意思、成语第二个字是精、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乱世之能臣,治世之奸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等

以“法治与人治”为主题的高考满分作文

法治,这个词,在我们的心中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法治无处不在。做一个好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法治,遵守规则。而我认为,我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一个拥有这样的精神品质的人。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让我对老师更加的敬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老师骑自行车回家,那个时候交通管理并不严谨,经常有人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就在这时,充满正义感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红灯亮起了,看到前面的人都在不顾自己的安全闯红灯,心里很犹豫:“到底要不要停下呢?大家都在闯红灯,我是不是该停下,遵守规则呢?”老师思考了一会,定下决心:应该停下,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老师停下了车,在十字路口静静等待。这时,一个很好的现象发生了:后面的行人看到老师在等红灯,都觉得应该遵守规则,不能闯红灯,所以都纷纷停了下来。大家都以老师为榜样,遵守交通规则,没有闯红灯。老师感到很欣慰,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不仅自己成为了一个有正义感的好人,而且还让其他人充满了正能量。老师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要向老师学习,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遵守法治,从我们做起!

急求李商隐《咏史》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全诗的译文!谁能帮我一把啊?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怀州河内人。在朋党倾轧的夹缝中,他仕途失意,潦倒终身,45岁抑郁而死。在诗歌艺术上卓有成效,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对宋初西昆体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说明:这首诗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警句,很值得人们深思。果能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则廉洁之风必兴,国必强、家必盛。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的咏史七绝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些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以暗喻寄托的方式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李商隐咏史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咏史七绝艺术技巧主要是:1、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2、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3、自出机杼,公故为新;4、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5、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6、善用、巧用典故。
关键词:诗歌 晚唐 咏史七绝 李商隐 艺术技巧
在晚唐诗坛上,能够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能以细腻的情感方式,独辟诗歌艺术的蹊径者,李商隐是首屈一指的人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唐后期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代王朝,目睹了曾经繁荣强大的唐帝国无可挽回地没落和衰颓。李商隐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最高统治者荒淫无度,小人,国家社稷日趋衰落等忧心忡忡,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痛心,尤以咏史七绝最为突出。这些诗往往以暗喻寄托的方式写出,形成了李商隐咏史诗的独特风格。
一、 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
面对着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一心沉醉于酒色,不务朝政,国势日趋衰落,江山社稷飘摇欲坠。李商隐内心充满失望和痛心,对统治者十分痛恨,在当时,这种情感不便明言又不能不说,因此,李商隐只有追述历史往事。以此影射时事,以古鉴今。如《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一)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其二)
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而淫亡国的历史事实,予当者以一定的讽刺。《北齐书》记载: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然后向齐都邺城进军,北齐后主高纬被周师所虏,北齐于是灭亡。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在叙述史实中生发议论,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表现了深刻的寓意,以古鉴今。
二、 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
在道教的传说中,西王母和周穆王、汉武帝和西王母都有爱情故事。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是神仙之道的迷信者,他们服食仙丹,祈求长生,传说周穆王还吃了西王母送给他的蟠桃和琼浆玉液,但最终谁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在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的爱情中,和求仙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依据关于他们爱情的传说,讽刺了他们求仙的虚亡与荒唐。在巧妙的构思中,诗歌的主旨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形象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揣摩中。在委婉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尖刻的讽刺意味,特别是诗歌的结尾以诘问的形式作结,更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再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诗歌借汉武帝祈求长生不死而迷信求仙却不知爱惜贤才的历史故事,讽刺了汉武帝的昏庸。武宗在会昌五年,于南郊筑望仙台,并且服食求仙。而诗人渴求仕进,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却无所遇合,因此对唐武宗的昏庸不重贤才极为不满。在诗中,诗人将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巧妙地纺织在一起,委曲婉转地讽刺了唐武宗,将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的内容委婉地表达出来,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这种写法,正是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诗风的具体表现。
三、 自出机杼,化故为新。
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中,也不乏翻新历史题材、化故为新的作品。据史书记载:贾谊曾被汉文帝贬往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在宣室召开他。两人谈话到深夜,谈得很投机,以致汉文帝竟把座席靠近了贾谊。许多文人将此作为君臣遇合的盛事而大肆渲染,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宣室求贤访逐,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紧紧把住汉文帝与贾谊宣室对“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翻出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的议论。从此讽刺了汉文帝所谓的“求贤”和“访逐”,同时也寓讽了当代的帝王,从而含蓄沉地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 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
李商隐的咏史诗,往往不同于前人的托古述怀,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时政,评击时世。咏史七绝《吴宫》:“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开城。”此诗借吴王的宴罢沉醉和宫门深掩的寂静,寓示吴国将亡的征兆。吴国打败越国后,昏庸淫佚,终致覆国。此诗就在侧面描写吴宫日暮的景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留给人们的是回味不尽的思索。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白尽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此诗从眼前景象着笔,透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三百年来从孙吴到梁陈定都于金陵的历史兴衰变化,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感慨,由此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给予一定的讽刺。
其它的如: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齐宫词》)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呤》)
五、 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
李商隐曾多次写诗,对隋炀帝荒淫误国予以尖锐的讽刺和斥责,“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七律《隋宫》)隋炀帝当政十四年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行乐。从大业元年到十二年,曾三次游江都,每次都有带着数十万人,乘豪华龙舟,大小船队约二百余里长,给沿途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李商隐揭露和斥责这一行径,往往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精心选材,如他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诗人从隋炀帝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件,在短小的篇幅中深刻揭露了隋炀普荒淫奢侈,贻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在叙写中,作者从大处落笔,以虚实相间的概括笔法,收到了借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像这种写法,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诗作中并不少。
此外,善用、巧用典故也是李商隐咏史七绝的又一艺术技巧。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咏史七绝是奠定了他在晚唐诗坛上的代表性地位的因素之一。李商隐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晚唐诗坛上添上了在整个中国诗史上都有毫不逊色的一笔。作为李商隐诗歌的主要形式,咏史七绝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弱冠之人当历精图志,于浊世之中另寻所属什么意思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之年是指20岁。弱冠之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刚走上社会的青少年。励精图治,意思是 振奋精神,想方设法把国家治理好。浊世 是指混乱的时世。另寻所 是说不同流合污,另找于自己该做的事情。

成语第二个字是精

殚精竭虑
兵精粮足
励精图治
殚精竭力
颜精柳骨
业精于勤
没精打采
聚精会神
养精蓄锐
无精打采
取精用弘、
惟精惟一
龙精虎猛
取精用宏
没精打彩
厉精图治
无精打彩
养精畜锐
研精毕智、
析精剖微、
励精求治
见精识精
殚精毕力、
研精究微、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苦思
研精竭虑、
拣精拣肥
拣精择肥
无精嗒彩
没精没彩
潜精研思
挑精拣肥
研精致思、
刳精呕血
没精塌彩、
历精图治
历精更始
历精为治
精覃思、
殚精极虑
失精落彩、
研精阐微、
颐精养神、
厉精更始、
研精覃思、
潜精积思
刳精鉥心
金精玉液
励精更始
殚精竭虑: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聚精会神: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励精图治: 砺: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没精打采: 采: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取精用宏: 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无精打采: 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兵精粮足: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
殚精竭力: 犹殚精毕力。尽心竭力
殚精极虑: 犹殚思极虑。竭尽智谋与精力。
殚精毕力: 殚、毕:尽。尽心竭力
见精识精: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同“见经识经”。
金精玉液: 旧指一种仙药。也指珍贵的饮料。
拣精择肥: 拣:挑选;精:瘦肉;肥:肥肉。比喻过分挑剔。
拣精拣肥: 比喻挑剔,苛求。
刳精呕血: 极言用心劳苦。同“刳精鉥心”。
刳精鉥心: 极言用心劳苦。
龙精虎猛: 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历精为治: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厉精图治: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历精图治: 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厉精更始: 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振奋精神,进行革新。
历精更始: 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励精更始: 振作精神,从事革新。
没精塌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同“没精打彩”。
没精没彩: 犹没精打彩。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没精打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潜精研思: 指心钻研。

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乱世之能臣,治世之奸雄”

首先,这个说法很奇怪。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知道你是说反了还是要问相反的人。其次,再说说你说的这种人吧,应该也是有的。比如赵高。在秦和六国征战的时候,他作为秦王的亲信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的,是一个能臣。可是在天下一统之后,他就开始搞事情了,扶植亲信,甚至干涉皇位继承,最后更是指鹿为马,把大秦毁于二世。西晋桓温,平定蜀地,举贤任能,北伐中原,威名赫赫。但是后来太平了之后开始弄,甚至废立皇帝来立威。为后世子孙称帝开了个好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读解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与“德本财末 ”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lijingweizh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