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罗织罪名”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罗织罪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罗织罪名”一词是出自《罗织经》吗?、《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谚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讲的是哪个古代的历史人物这个、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是什么意思、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陈子昂的死因是什么?、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等

“罗织罪名”一词是出自《罗织经》吗?

应该不是的,是先有“罗织”这个词,后有《罗织经》的,但是不是出自《后汉书》?这倒不是最清楚。

《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

“逆臣录”朱元璋的需要罗织罪名的,不注重客观事实。别看它“收集”近千人的口供,但这些口供全部是杜撰产生的。
“逆臣录”讲述的是朱元璋时期开国功臣蓝玉谋反一案,当时朱元璋公布蓝玉谋反一案的所有口供。“逆臣录”一共收录近千份口供,看着像是经过祥实调查,已经有了确凿证据证明蓝玉谋反。实际上,这些口供全都是杜撰产生,只要细心地读,就会发现破绽百出
根据“逆臣录”描述,蓝玉在谋反之前曾经和渔民、染匠商量谋反细节,就算蓝玉是个五大三粗的武将,也不会蠢到和工匠、渔民商量这些杀头大事吧?更佳匪夷所思的是,“逆臣录”中居然没有主谋蓝玉和曹震的口供。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的“逆臣录”完全是朱元璋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闹剧,目的是杀死以蓝玉为首的一批功臣。蓝玉一个国家大将军,怎会引起朱元璋的杀心呢?
朱元璋本身就对这些勋贵不放心,担心他们在自己死后为难子孙后代,所以就有了明朝初年震惊全国的胡惟庸谋逆案。虽然杀了许多功臣,但朱元璋觉得还有漏网之鱼,所以他又如法炮制了一场蓝玉谋逆案,目的就是把有实力起兵谋反的功臣一网打尽
其次,蓝玉自己也不是个低调的主,他的嚣张跋扈、不懂政治,已经让朱元璋忍无可忍,决定以谋反的名义动手。蓝玉是继常遇春、徐达之后的明朝第一武将,虽然武艺高强,但他也有武将的通病----政治很差。在得胜归来以后,蓝玉经常居功自傲,屡次在朱元璋面前失礼,没有君臣之分。
朱元璋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知道蓝玉日后可能是江山社稷的最大威胁,所以他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给蓝玉罗织了谋反罪名,并以此诛杀一大批功臣。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他还出了“逆臣录”。

谚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讲的是哪个古代的历史人物这个

你好,《左传.僖公十年》载: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是什么意思

临终之时,多数人惊怵难定,魂不守舍,进而屁滚尿流语无伦次,而也有心安理得、坐卧如常者,其表现,对于好汉,喝一碗烈酒,吼一嗓戏文,对于文人,则口占一绝,感怀一番,其中不乏精彩者也。
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亡。首推大学士范景文在壁上大书“谁言信国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后,投井自杀。户部给事中吴甘来题诗堂上:“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引佩带自缢于室。
和珅案发入狱,即预感到自己来日不长,元宵节时,作题《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诗:其一曰:“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其二曰:“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赐白练一条,令其自尽。他又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文人如此,鲁夫亦然。不喜读书、不善诗文的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咸丰三年(1853)二月十一日太平军破金陵,时武进汤雨生将军贻汾寓居金陵,于城陷次日投城北李氏园池死,年七十有六。死前赋《绝命诗》一首:“死生轻一瞬,名义重千秋。骨肉非甘弃,儿孙好自谋。故乡魂可到,绝笔泪难收。藁葬毋予恸,平生积罪尤。”咸丰十一年(1861),不善作诗的肃顺在临刑前用借用了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为绝笔。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被捕,24日被杀害。殉难前,吉鸿昌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续范亭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剖腹自杀的方式抗议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赴南京呼吁抗日,在中山陵放声痛哭:“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又赋绝命诗一首:“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愤怒出诗人,临终也出诗人。喜怒哀乐皆诗者,真诗人也。
翁同龢罢官归里后,郁郁寡欢,临终前口占一绝曰:“七十年来事,苍茫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又自拟一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予知免夫。”
陈寅恪身卧病床,目疾加剧,感怀伤时:“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忧患蚀精魂。扶床稚女闻欢笑,依约承平旧梦痕。”抗战胜利,赋诗抒发八年的无限感慨:“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1949年1月26日,国民政府败走南京之际,以汉奸罪论处的周作人遭特赦释放。走出老虎桥监狱的周作人感慨系之,吟诗曰:“一千一百五十日,且作浮屠学闭关。今日出门桥上望,菰蒲零落满溪间。”
1966年8月中旬,赵树理被揪到长治晋东南地委招待所交待问题。他看到一张万余言的揭批他问题的大字报,遂在大字报边上题诗曰:“尘埃由来久,未能及早除。欢迎诸同志,策我去陈污。”
1969年初,潘天寿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是形容李林甫的话吧?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是一种代指,表意是只公卿不从他的门进入,实际是指公卿不和他结为政治同盟,不和他同流合污(就必被罪徙)。公卿之意,一般是代指官员,不是实际指三公九卿。必被罪徙的意思指的是,一定被刑罚所牵连而判罪。全句的意思是:如果当朝的官员有谁不和他(李林甫)交好或结盟,就一定会被他处以罪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附离者,指的是趋炎附势之人;虽小人,指的是虽然人品不行,能力低下;且为引重,指的是却被委以重用。全句意思是:只要是趋炎附势(他)的人,虽然是小人,都会被委以重用,得到提拔。全句形容的是李林甫排除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的恶劣行径,完美刻画了一代奸相的嘴脸。

陈子昂的死因是什么?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定要给一个人一个罪名,还担心会没有借口去治他的罪吗?指的是随心所欲的诬陷他人 。2、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文中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

《左传.僖公十年》载: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luozhizuiming.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