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茅茨不翦”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茅茨不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茅茨不翦开始的成语、这个“翦”字怎么读?、用“茅”子组成三个成语、古文《五蠹》全文?、请问‘事若求全何所乐’出自杜甫的哪首诗啊?、茅茨不翦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等

茅茨不翦开始的成语

茅字打头的成语:茅塞顿开茅庐三顾茅茨土阶茅屋采椽茅茨不翦茅室蓬户等。茅塞顿开 máosè-dùnkāi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这个“翦”字怎么读?

翦,羽初生也。一曰矢羽。——《说文》。王筠注:“翦者谓新生之羽,整齐之状也。”段玉裁注:“羽初生如前齐也。前,古之翦字。”姓。翦jiǎn【动】剪整齐〖cut;trim〗
实始翦商。——《诗·鲁颂·閟宫》
翦,齐也。——《释言》
茅茨不翦。——《韩非子·五蠹》
又如:翦缀(裁剪缝纫);翦发(修剪头发);翦灯(修剪灯芯。后常指夜谈)
割截;杀戮〖cutout;kill〗
不翦其类也。——《礼记·文王世子》。注:“割截也。”
又如:翦刈(铲除);翦草除根(比喻彻底清除,不留后患);翦翎(剪除羽翎。常以喻因受羁缚,才能不得伸展);翦棘(斩除荆棘)
歼灭〖wipeout;remove〗。如:剪除(消灭);剪翕(剪灭)
削减〖rece;cutdown〗
毋是翦弃。——《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削也。”
卫人翦夏戊。——《左传·哀公十一年》。注:“削其爵邑也。”
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翦,削也。”
又如:翦抑(削弱;压制);翦弱(削弱)

用“茅”子组成三个成语

分茅裂土 茅茨土阶 茅塞顿开解释: 1 分茅裂土: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2 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或生活俭朴。 3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

古文《五蠹》全文?

作者:韩非 先秦 赏析
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工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也,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
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
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
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
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此所举先王也。
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
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
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
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
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
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
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易其行矣。
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
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
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
故明主必其诛也。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
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今则不然。
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
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
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
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
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
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
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
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
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
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
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
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
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
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
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合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人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
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
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齐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
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
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
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
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
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
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
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
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
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
是故事强,则以外士官,做官于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
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
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
事成,则以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
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缯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
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
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
治强不可责求于外,内政之有也。
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
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
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
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
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
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与辟危穷。
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
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
行货赂而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
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其带剑者,聚徒,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yǔ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此五者,邦之蠹也。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请问‘事若求全何所乐’出自杜甫的哪首诗啊?

“事若求全何所乐”,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为性情孤傲、寄居贾府的林黛玉所说。是句民间俗语,古人常说的话。还有一副对联“事若求全何所乐,人非有品不能闲”。不是杜甫的诗。
原文: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
译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你不以功利为目的,这些事物都会呈现让你赏心悦目的姿态;而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就有了品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悠闲,相反则终日浮躁而无法清静。
扩展资料
林黛玉家境
林家是书香门第,却并非富贵之家,势和富贵不足以与四大家族相提并论,故未名列的本省的“护官符”之中。
据《红楼梦》原文所言,林如海去世后,林家已经无房无地,且人口衰丧,实没了人口。林黛玉送完父亲的灵后,带回贾府的就只有书籍和纸笔,其余一无所有,林黛玉一草一纸,所有花费都是用贾府的钱。根据凤姐私底下说的话可知,林黛玉将来的嫁妆也要贾府出钱。
林黛玉清楚的知道自己一无所有,用的都是贾府的,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自卑敏感,生恐别人耻笑嫌弃自己的原因。
《红楼梦》第三回: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红楼梦
百度百科-林黛玉

茅茨不翦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máo


jiǎn
成语释义
茅茨:茅屋;翦:修饰。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形容生活简陋俭朴
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生活简陋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
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茅茨不翦,易层巢于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aocibujian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