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蒙袂辑屦”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蒙袂辑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 ①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 ② 之。有饿者,蒙袂辑屦、“不受嗟来之食”和“士可杀不可辱”分别出自哪个典故?、蒙袂辑屦什么意思、蒙袂辑屦的屦是什么意思?、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是什么意思?等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出处】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日:‘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翻译:羊子曾经在走路的时候,捡到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就交给了她的妻子,她的妻子说:我听说志士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何况是捡到别人的东西来牟利,定会污损自己的名声呀。
扩展资料
嗟来之食是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翻译: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
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还是可以去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 ①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 ② 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我来为你解答。多多点赞哦!❤️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谢谢大家。

“不受嗟来之食”和“士可杀不可辱”分别出自哪个典故?

不受嗟来之食~出自《礼记》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可杀不可辱~成语出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蒙袂辑屦什么意思

蒙袂: 用袖子蒙住脸,指不愿见人。辑屦:拖着鞋不让脱落。 用袖子蒙住脸,拖着鞋走路。形容潦倒困顿的样子。出自《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蒙袂辑屦的屦是什么意思?

原指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后泛指鞋子。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是什么意思?

翻译: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白话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人心也都有损害。人们能够不把(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做大官而改变他的操守。”
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孟子说:“尧、舜是本性具备仁义,汤王、武王是亲身实践仁义,五霸是假借仁义。假借久了而不归还,哪能知道他们本来是没有仁义的呢?”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engmeijiju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