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破国亡宗”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破国亡宗”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国亡家破人人哀是什么意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的意思是什么、上联:什么国亡,下联:什么勿忘、国破家亡,明朝十万皇族遭遇了什么样的悲惨、“国破山河在”中的“破”是什么意思?等

国亡家破人人哀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当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是心存哀伤,最能表达此句的一个事件是崖山海战!万人投海为故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

苏洵《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
西北风呼呼地刮了一夜,把那扇破门摇动得不停地响;残旧简陋的旅馆里,我独自一人,对着微弱的灯光。
回首故国,相隔千山万水;我放眼南望,一直看到云天尽处,也见不到一只大雁在飞翔。
出自宋徽宗赵佶《在北题壁》,原文为: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注释:
1、扉:门。
2、家山:故乡、故国。
3、目断:指望断。
4、天南:指岭南。亦泛指南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徽宗赵佶被俘后,题写在被囚禁的馆舍墙上的一首绝句。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
主旨赏析:
诗写作者听着萧瑟秋风吹打着简陋的破门,面对着昏黄的灯火,度过了不眠的寒夜。想起自己的家国,遥望南方,可是天上连大雁也看不到一只。反映了徽钦二帝在五国城的悲凉境遇。
这首诗写得凄切哀苦。从诗中“破扉”、“孤馆”这样破败不堪的场面,很容易理解诗人会回忆起千门万户美轮美奂的皇宫,一呼百应炊金馔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恶劣,越能令人体会到他的苦闷。后两句回首故国,恨无寄书人,包括了无数的对往事的困惑、迷恋及深切的悲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北题壁

上联:什么国亡,下联:什么勿忘

  为您原创:  面对国亡;  国仇勿忘。  振兴中华

国破家亡,明朝十万皇族遭遇了什么样的悲惨

明太祖定鼎中原建立制度,希望以皇帝为主干,以藩王宗室为枝叶藩屏,共同卫护他的大明王朝万万年。不想,他刚刚驾崩,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枝叶打垮了主干,重新定章建制,对藩王宗室添加了重重限制,不再继续掌兵,也不许参政,让他们只能天天饱食终日、开枝散叶。
所谓开枝散叶绝非虚言,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之讲究,设宗爵八等,即:
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皇帝之子除太子外,封亲王,亲王之子除世子外,封郡王,即嫡长爵,余子减等册封,当然,越到明朝后期请封制度愈发繁琐,甚至需要行贿才能赐名列籍,有些不受重视的明朝宗室子弟甚至胡子都白了,还没有名字……
电视剧中的朱棣靖难
明人王世贞所著《皇明盛事述》中就详细记录了万历年间大明藩王宗室的“盛况”:
(“藩国之盛”条下)今天下存者,大国凡二十四(编者注:即亲王),盛哉!无论唐以后不世胙土,即汉中叶所余无几,宁能媲美于我明也。
(“宗室之盛”条下)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镇、辅、奉国将军七千一百位,镇、辅、奉国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与齐府之庶高墙之庶皆不与焉。更二十年,而其丽当不亿矣,固千古所未有也。于乎盛哉!
其中的未封未名者,就是上面说到的,白了胡子还没有名字,只能以“某某郡王第二十八子”的代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朱明贵胄”,不算他们,也有2万多男女了。
看起来多不多?要知道,这可是由洪武年间58位藩王宗室繁衍出来的,具体数字见下表:
表格摘自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尽管王世贞在《皇明盛事述》里把藩国、宗室的巨大规模当做“盛事”来感叹,也保留了一些有趣的记录:
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
生儿子生到这个份上,真是奇葩中的战斗机了。
不过请放心,宗室自己认不全,朝廷不承认,都没关系,到了明朝将亡之际,有人帮着辨认。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罗汝才部破襄阳,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殒命襄阳西城楼,张献忠发襄王府银五十万赈济饥民。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捕获善财难舍的明福王朱常洵,将其枭首,至于所谓将其尸身肢解与鹿肉同煮,结合南明弘光帝后来为父所撰写的“大明福忠王圹志”,也就是墓志和《明史》的记述,福王被杀后尸身被允许薄棺入葬,“福禄酒”应该是某些势力为了丑化李自成所编造的故事。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兵逼武昌,湖广文武官员苦求楚王朱华奎借银子充军饷,朱华奎也绝,搬出一把明太祖所赐的包金交椅,称:
此可佐军,他无有!
等到城破,朱华奎被沉江,张献忠从楚王府里出金银百万两,辇载数百车不尽。
电影《大明劫》中抵抗李自成的孙传庭部明军
以上是舍命不舍财的几位模范王爷,也有靠谱的王爷,比如唐王朱聿键,崇祯九年清军入关,朱聿键散财募兵千人从南阳封地起兵勤王,还没等碰上清军,就被崇祯皇帝勒令回军,之后更是废朱聿键为庶人,圈禁在凤阳高墙之中。
另有周王,出府银五十万两助守开封,最终还是因为黄河灌城而逃离藩地,避居彰德。
当然,这是不降的部分,虽然是凤子龙孙,也一样怕死,也会向“流寇”投降。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罗汝才克汝宁,明崇王朱由樻及弟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投降,朱由樻受封为襄阳伯,不久,连同家一起被处死于河南泌阳,结果还是死。
当然,以上都是李自成还没有席卷天下建立新朝的时候,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从山陕进兵北京,发起对明朝最后一击的时候,他的策略有所变化,比如明秦王朱存极就在崇祯十六年投降,没有被杀,晋王也在太原投降,得以免死,他们是标杆人物,主要是妆点新朝用的,至于普通的宗室诸王就没那么幸运了。
吴伟业《鹿樵纪闻》记录:
而其后贼臣韩文铨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叛将陈永福在太原,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在大同是代王封地,代王朱传齌出家财助守城,城破不降,与世子朱贻埄一同被杀。大同总兵姜镶写道:
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
也就是杀了代王以下的4000多宗室子弟,至于平阳、汾阳的郡王子弟,更是破城即杀,其中汾阳城中就有上文中说到的“生百子”的庆成王一系。
对于崇祯的儿子,李自成反倒没有杀害,而是和秦王、晋王一样带在军中。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将死的崇祯皇帝
其实,以明代藩王在经济上攫取特和对财富的贪婪,像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报复性地屠杀,尚算可以理解,毕竟有民愤,有军愤,还能劫财。而清朝,号称“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对待明朝的宗室却屡屡食言而肥,恨不能赶尽杀绝,实在算得上缺德。
据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一文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对反抗者的镇压,因为这五十多人于曾经建号反清的“刺头”,“顺民”待遇又当如何呢?
顺治元年的《登极诏》中有如下宣示:
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仅仅一个月后,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误以为真,潜回外祖父嘉定伯周奎家,两天后即遭至亲告发。
清廷先是以内侍十人辨认,结果“十人一见齐跪曰,此真太子。”至此,太子真伪应以无疑,不料,清廷竟拉出在李自成入京时早已自杀的“袁贵妃”来辨认太子,结果就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刑部主事钱凤览、河南道御史赵开心等文官先后上疏指斥清廷无耻,反与真太子一同被下狱处死。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先来投顺”的朱明亲藩,清廷也毫不吝惜用莫须有的手法肆行杀戮,如顺治三年五月,以“私匿印信”为借口,将潞王、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处死;顺治五年,被俘的福王(弘光帝)和早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又一起被杀。(见《清实录·世祖实录》)
北京杀降人,地方也加紧搜捕,顺治四年四月,山西副使管按察使事娄惺伯就以“疏纵故明藩王”之罪弃市……
自此之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
直到康熙四年,政相对稳固后,方才晓谕全国:
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不过,对于崇祯的“朱三太子”、“朱四太子”,仍旧是有杀错无放过。
如康熙四十七年,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时年七十五岁。
电视剧里的朱慈焕,当然,历史上他是在杭州受审,不可能见到康熙问案了
朱慈焕逃离北京后,为一前明王姓给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后来辗转浙江、山东以教授私塾为生。
被捕受审时,朱慈焕坦承身份,又说: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清廷审结案件,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将朱慈焕与三子一孙一同处斩,家乡妻女六人闻讯自杀。
再看“圣君”康熙的理由:“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注意,他也认可此人是朱某,不是王某。
当然,清廷对明朝宗室的处断,在不少今人眼中并不奇怪,民间自有“斩草要除根”的说法,并诬以传统文化之名,却是自以为是了。
中国古代一直有“三恪二王后”的礼法,于“宾礼”之一,即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称“三恪”。
这些前朝后裔,多数被特许服前朝服色、奉前朝宗庙祭祀,这条政治传统,自西汉至于南宋、金朝一直延续,就连五代的乱世都未抛弃。
河南许昌的受禅台遗址,传曹丕在此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
如曹魏代汉后,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立都城于浊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山阳国传汉献帝之孙刘康,之后跨曹魏、西晋两代,直到永嘉之乱才告断绝。
更奇葩的是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被晋武帝封为陈留王,58岁死后仍被谥为“元皇帝”,其封国曹姓后裔一直传承到南朝齐,传国214年。
跨越朝代最多的,则是隋朝的后裔,唐初废隋炀帝之孙杨侑为酅国公,行隋正朔,车骑服色,一依旧章,此后跨越唐代、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六朝,一直身居“三恪二王后”之列。
就连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熙宗也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齐刘豫合称三恪。
这个规矩,坏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为“瀛国公”,使居于大都、上都。后徙乌思藏萨迦寺(今西藏萨迦县)为僧,翻译了佛经《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后死于甘州(甘肃张掖)。
如果仅以“宾礼”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似乎也没什么错误,就连对前朝皇室的那点礼仪优容,胸怀气度都不见了,只剩下小家子气的“斩草除根”,又岂是真正的华夏?

“国破山河在”中的“破”是什么意思?

国破:国家残破不全。这里也指唐京城长安为安禄山叛军占领。这句说:远望四野,山河虽然仍和过去一样,但国家已经残破不全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poguowangzo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