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求生害义”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求生害义”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害人的害成语成语、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理、关于害的成语有哪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仁,有杀身以成仁”该怎么解释?、为何张飞的儿子一反父派投降求生?、‘‘志士仁人,以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的意思是什么等

害人的害成语成语

害人的害成语成语 :
利害得失
利害攸关
伤天害理
贻害无穷
晓以利害
害人不浅
趋利避害
损人害己、
为民除害
谋财害命
切中要害
害群之马
盛衰利害、
避害就利
去害兴利
害羣之马、
贪生害义、
残民害理
求生害义
除邪去害、
执文害意、
不以辞害志、
以私害公、
不以词害意、
劈空扳害
全身远害
进谗害贤
有害无利、
妒能害贤
心腹之害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理

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卫灵公》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却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孔子对自己教导弟子所说的言论进行的总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关于害的成语有哪些

害起肘腋 害群之马 害人不浅 害人先害己害忠隐贤 避害就利 除害兴利 利害得失利害相关 利害攸关 两害从轻 两害相较取其轻戕害不辜 去害兴利 为害无穷 违害就利要害之处 要害之地 贻害无穷 遗害无穷有害无利 有害无益 远害全身 病民害国残民害理 残民害物 残贤害善 蠹国害民妒能害贤 蠹政害民 妨功害能 进谗害贤谋财害命 虐人害物 求生害仁 求生害义忍心害理 杀生害命 丧天害理 伤天害理尸禄害政 损人害己 图财害命 贪生害义误国害民 违天害理 以词害意 以辞害意阴柔害物 以私害公 以文害辞 执文害意不以词害意 不以辞害志 不知利害 除邪去害飞土逐害 飞冤驾害 进利除害 击中要害开利除害 劈空扳害 趋利避害 全身远害恰中要害 切中要害 散伤丑害 盛衰利害为民除害 心腹之害 兴利除害 晓以利害与民除害 养痈贻害 喻以利害 自相残害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仁,有杀身以成仁”该怎么解释?

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该词出自《论语》——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反映了孔子“仁”的重要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与可贵的精神品质有着深远的意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释:   “志士仁人,没有为乞求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

为何张飞的儿子一反父派投降求生?

三国时期张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英雄人物。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大部分人对张飞的印象都是脸红和性格冲动。抛开这些他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好几次都救刘备于水火,刘备拉拢他不仅仅是彰显他的仁义,更是因为他在张飞身上看到了价值。可惜的是张飞的儿子却并非心系蜀国,更是成为降臣。不论理由再多,张绍本质上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引用现在的一句话,张飞就是战斗力爆表,在失去关羽这个助力之后,张飞也被暗杀,蜀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刘备死后这个位置就留给了刘禅,刘禅能力不强,不过有诸葛亮看着倒是让蜀国撑过了一段时间。在张飞死后,他剩下的一个儿子张绍就继承了他的位置。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继承到其父的仁义,甚至在谯周劝说刘禅归降的时候落井下石
为什么他会这么做?首先就要说到张绍的性格,张飞性格冲动,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张绍却并非如此。他已经看透时局,认为蜀国早已经破败不堪,与其守着它还不如归顺敌人,谋取一线生机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张飞的两个儿子加上一个孙子就只有张绍活着。如果他和蜀国一起灭亡,张家的血脉就此绝后。光是这一点张绍就承受不住,再加上当时蜀国的皇后就是张飞的女儿,她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弟弟赴死。不过说到底,还是张邵这个人为人有问题,贪生怕死

‘‘志士仁人,以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的意思是什么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上面的论述中,所谓“仁者,人也”或“仁,人心也”,都是就人之为人的本相而言的,也是对人之本相的正面揭示;而所谓“为仁由己”,正是就做人、为人之自我选择而言的,这既包含着个体自我抉择的自由意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意识”的问题,而是当下抉择、当下承当的问题。至于“我欲仁,斯仁至矣”,既是对自由意识、自我抉择的一种当下落实,同时又是对做人之自我责任的一种当下承当;而所谓“不让于师”,既说明以仁的精神做人之责任的不可推卸,也说明做人是每一个个体无可逃遁的责任与义务。至于“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则是指“志士仁人”始终将“成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使命,并义无返顾地随时准备愿为这一使命的实现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成仁”、“践仁”始终是儒家超越小我之自然生命的所谓宗教情怀的生动体现。其实,孟子所讲的人与禽兽的区别,才真正说明了人的类特性及其本相特色,也才讲清了人与万物的真正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儒家伦理学不仅不是黄文所说的角色伦理学、他律伦理学,相反,儒家才是真正的自律伦理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ushenghaiy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