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仁义之兵”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仁义之兵”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翻译 仁义以为兵,用不缺折也。、请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记得好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请哪位高人指点指点。、仁义之师是指什么、历史上被称仁义之师的军队有哪些、三国中蜀汉兵强马壮!五虎上将!诸葛亮文韬武略!刘备仁义之君为什么最后会败于魏国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等

翻译 仁义以为兵,用不缺折也。

仁义用来带兵,兵源不会缺乏

请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记得好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请哪位高人指点指点。

这个君主是宋襄公,你所说的这次战争称为“泓水之战”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十分好,所以他的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仁义之师是指什么

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请看典故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 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 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3天后就死了。
折叠宋襄公
仁义之师
宋襄公是个资质平平的人,宋国的实力也不强大,可是成为 霸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公子昭来投奔他,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大部分诸侯一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釉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边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出了力,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他事先末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却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在开会时,宋襄公首先说:’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楚成王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嚣主是谁来担任扩宋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话音刚落,楚成王便说: ’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正是假的,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再想争辩,只觅楚国大臣成得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胸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来救援郑国。
楚成王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 ’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儿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等他出来逃命,宋军已早逃散,粮草。兵车金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 ’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
宋襄公虽然口口声声按 ’仁义’办事,但他在会盟诸侯时当不成盟主而破口大骂时,还记得 ’仁义’二字吗?

历史上被称仁义之师的军队有哪些

1、朱元璋时期的明军,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钱2、春秋时期,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3、岳家军吧!冻死不拆屋4、戚家军,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5、中国远征军 ,这是中国与盟国 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国中蜀汉兵强马壮!五虎上将!诸葛亮文韬武略!刘备仁义之君为什么最后会败于魏国呢?

费祎反对北伐,费祎遇刺后姜维任大将军,开始北伐,他改变诸葛亮在位时的防守方法,不顾国力衰弱进行北伐,使国家空虚,而魏国国力强势,根基较厚,姜维被打败,蜀国毫无抵抗之力。虽然曾有五虎大将和诸葛亮,但都已病逝,刘禅对国家的治理又不如从前刘备那时,所以国力的衰弱才是蜀汉被打败的根本原因。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
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扩展资料
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编写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
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战而屈人之兵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renyizhibi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