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冗不见治”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冗不见治”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冗不见治中的通假字、??不见四字词语、成语()不见人、不什么芳的成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原文、谁来帮我翻译一下<<进学解>>全文等

冗不见治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疑问,请继续“追问”!~答题不易,互相理解,您的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您!!

??不见四字词语

不见四字词 :
见死不救
视而不见
不见天日
数见不鲜
屡见不鲜
见怪不怪
了不可见
眼错不见、
见佛不拜、
见势不妙
见不逮闻、
累见不鲜
噬不见齿、
不见圭角、
冗不见治
不著见效、
见惯不惊

成语()不见人

没有这样的成语
不见
成语

见死不救
视而不见
不见天日
数见不鲜
屡见不鲜
见怪不怪
了不可见
眼错不见、
见佛不拜、
见不逮闻、
见势不妙
噬不见齿、
见惯不惊
不著见效、
累见不鲜
冗不见治
目不忍见
见贤不隐、
不见圭角、
见溺不救
见所不见
不见经传
目不见睫
不见舆薪
路见不平

不什么芳的成语

不可辩驳 不相问闻 不知寝食 乳犊不怕虎 于心不愧 出奇不穷 劳而不获 哑子做梦说不清 无往而不胜 无般不识 桑荫不徙 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混沌不分 积愤不泯 纤介不遗 舌桥不下 间不容瞚 风语不透 麻痹不仁 一人不敌众人智 一孔不达 一脚不移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万世不革 不事城府 不凉不酸 不出户,知天下 不可究诘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不奈之何 不存之地 不实之词 不少概见 不挑之祖 不明事理 不易之地 不根持论 不欺闇室 不知自量 不经世故 不落人后 不言之言 不遑暇食 久悬不决 交易不成仁义在 交浅不可言深 人怯马弱,不习之过 人熟理不熟 仓皇不定 何往不利 兵不雪刃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冗不见治 决不待时 凡圣不二 十家锅灶九不同 十不问 千金之子,不于市 半痴不颠 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解释'>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各有巧妙不同 呼天不应 呼天不闻 和事不表理 固不可彻 大璞不完 天年不测 奸诈不级 好不如恶活 孤傲不群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居不择邻 巧不可接 市价不二 应对不穷 开弓不放箭 形不吊影 忙而不乱 怀刺不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惊叹不已 惊魂不定 惨遭不幸 感喟不置 搔首不知痒处 抬头不见低头见 散木不材 文不尽意 无利不起早 无施不可 无施不效 时祀尽敬,而不祈喜 有理不在声高 极重不反 柙龟烹不烂,贻祸到枯桑 横僿不文 殁世不朽 水菜不交 江水不犯河水 湮没不宣 独立不群 现钟不打 生生不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畜我不卒 百不一贷 眉头不伸 眼福不浅 知表不知里 神佛不佑 神色不惊 累诫不戒 红不棱登 纸里包不住火 细不容发 罚不及嗣 翫其碛砾不窥玉渊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胁不沾席 舍命不舍财 良田不如心田好 花不棱登 苦不聊生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 荐贤不荐愚 藕断丝不断 见木不见林 说一不二 贫不失志 贼不空手 足不履影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身大力不亏 软不拉耷 进可替不 逾假不归 重德不报 铮铮不屈 闲不容息 防君子不防小人 面誉不忠 食不餬口 高枕不虞 鸡犬不闻 鹿裘不完 黄梅不落青梅落 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一动不动 一口不能著两匙 一字不落 一尘不受 一尘不涉 一文不名 一毫不拔 一缕不挂 一言不再 万不耐一 万事不求人 万有不齐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三寸不烂之舌 三年不蜚 三拳不敌四手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不世之材 不为戎首 不亦善夫 不仁之器 不仁起富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分玉石 不变之法 不可侵犯 不可动摇 不可名貌 不可抗拒 不可揆度 不可言传 不可限量 不可饶恕 不啻天地 不壹而三 不失圭撮 不失旧物 不媿下学 不宣而战 不干好事 不幸而言中 不弃草昧 不待蓍蔡 不待蓍龟 不得违误 不德而功 不忘母训 不恶而严 不成气候 不拔之志 不拘常次 不拘禁忌 不拘绳墨 不揣冒昧 不揪不采 不无小补 不明底蕴 不易之分 不易之道 不易乎世 不朽之芳 不测之智 不直一文 不眠之夜 不知丁董 不知纪极 不系之舟 不终之药 不绝若线 不羁之士 不耻最后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自由,毋宁 不蔽风雨 不虚此行 不让之责 不识马肝 不谋同辞 不负众望 不赀之器 不赀之损 不赀之禄 不赏之功 不足之处 不足轻重 不轻然诺 不进油盐 不遑启处 不遗寸长 不遗毫发 不露斤斧 不顾前后 不餍人望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龟手药 世风不古 两雄不俱立 丰标不凡 临难不屈 临难不避 为期不远 主次不分 久久不忘 久而不闻其香 义不容默 乐乐不殆 乐而不厌 乘敌不虞 九牛拉不转 九鼎不足为重 习无不精 书不尽意 买卖不成仁义在 乱真不辨 了不可见 了不长进 事不有余 事出不意 亘古不灭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谋不臧 仁者不杀 令名不终 令苛则不听 众心不安 传诵不绝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位不期骄 何所不至 供认不讳 信守不渝 俭薄不充 倡而不和 假痴不癫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六根不净 六耳不同谋 兴复不浅 兴犹不浅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其乐不穷 军不厌诈 军不血刃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凝瞩不转 几而不征 出力不讨好 分文不名 利不亏义 刺促不休 刻不容松 刻不待时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力学不倦 功不唐捐 十不得一 十不离九 十年不制衣 十年九不遇 十指不沾泥 半三不四 卓诡不伦 卵石不敌 反复不常 取与不和 变化不穷 变幻不测 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解释'>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只轮不返 同垂不朽 含糊不明 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君子不究既往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响不辞声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唯恐天下不乱 善言不入耳 器二不匮 因果不爽 国将不国 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可不必 大难不,必有后禄 大难不,必有后福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天不转地转 天公不作美 夭矫不群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好心得不到好报 好恶不同 好让不争 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始愿不及此 委随不断 孔席不适 学不可以已 学不沾洽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守常不变 安不忘虞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寂然不动 富而不骄 寤寐不宁 对面不识 寿不压职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居诸不息 屡试不第 履虽新不为冠 屯毛不辨 岁不与我 岁月不居 工夫不负有心人 师其意不泥其迹 师心而不蹈迹 常备不懈 年谷不登 强扭的瓜不甜 彰徨不定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徘徊不定 循道不违 心不应口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心术不定 忠不避危 忠鲠不挠 怅怅不乐 恃才不学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恩不放债 恪守不渝 惊叹不止 惨然不乐 愁颜不展 持正不挠 感激不尽 按甲不动 按纳不下 懒不自惜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挺拔不群 戕害不辜 损人不利己 才识不逮 扒拉不开 推诚不饰 执法不公 执法不阿 执迷不误 揭不开锅 摇头不算点头算 折首不悔 攧扑不破 攫金不见人 政令不一 敬事不暇 文齐福不齐 施不望报 施恩不望报 无一不备 无人不晓 无奇不有 春风不入驴耳 无所不在 无所不尽其极 晚节不保 曾不惨然 日旰不食 日月不居 日进不衰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1]。

谁来帮我翻译一下<<进学解>>全文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杨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进学解〔唐〕韩愈【题解】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rongbujianzh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