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润笔之资”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润笔之资”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个字是之的成语有哪些、毛笔每次使用之前是否都需要润笔?到什么程度为宜?、为什么稿费又叫润笔?、盛隆之歌的歌词是什么、古人说的“润笔”是什么 意思?、为什么古代把稿费称为“润笔”?等

毛笔每次使用之前是否都需要润笔?到什么程度为宜?

是需要润笔,因为墨具有硬结作用,这样吸墨不足,写字不流畅也不圆润。看书法家写字就可以发现,他们通常一气呵成,自己浓淡合度如果不润笔就会一个字浓淡不一,到后面甚至开叉润笔到毛笔的“肚”部分都散开成丝为宜

为什么稿费又叫润笔?

“润笔”的由来 现时的稿费,在古代叫做“润笔”。   我国自隋唐以后风行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实行“学而优则仕”,诱以“官、禄、德”,故民间流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之说;奔仕途,领“官俸”,对知识分子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诱惑。而官俸之外,以工诗文、善书画等一技之长所能获得的较为“合法”的报酬,便是“润笔”了。我国自古有“尚文”之风,对于创作诗文、碑铭、书法、绘画的文人付给一定的报酬,以作为其精神劳动的犒赏,也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须知,这一类复杂的(而且常常是艰苦的)精神劳动,还包括其作品问世之前的寒窗苦读与精研勤练所花费的时间和工夫在内。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即指此。所以,古时付给“润笔”,与现时付给稿酬一样,是对文人以“作品”为计酬对象的“一次性补偿”。只是,古时候的稿酬制度远没有现在这样严格、缜密,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将作者获取稿酬列入《著作法》而加以法律保护。古时的所谓“润笔”,似乎有“约定俗成”、沿成例的意味,也似乎更具随意性和变化性。不过,“润笔”作为一种成文或不成文的“陈规”,似乎也断断续续地贯穿了差不多整个封建社会的所有朝代。   追溯“润笔”的由来,一说是自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起,就有对文章以质论钱、作价付酬之说,只不过那时尚未使用“润笔”这一语词而已;其根据是当时流行的“千金难买相如赋”之说。若依是说,按文付酬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了。另一说是《容斋随笔》作者、宋代洪迈的考证:“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容斋随笔》卷六)他所说的晋、宋,是指西晋(265年—317年)、东晋(317年—420年)以及南朝刘裕所建立的刘宋王朝时期(420年—479年),距今已是一千六七百年以前的事了。关于“润笔”,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则见于《隋书·郑译传》:   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郑)译曰:“笔乾(干)。”(郑)译答曰:“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   据此看来,“润笔”之说的起始似自隋代(581年—618年),而且是由句玩笑话引起。其实,古之“润”字与财物、利益密切相关,《广雅·释诂》曰:“润,益也”。古时商人分利曰“分润”,官员薪俸叫“禄润”,薪水之外的收入叫“外润”等。用做“润笔”时,“润”变成动词,与“干”(乾)相对,含“滋润”、“润泽”之意。“笔干(乾)了”需要“滋润滋润”,这意思还不明白吗?比之“没钱了,文章写不出来,请给点钱刺激刺激笔头子吧”那种直白外露的赤裸裸的说法,当然高明得多、技巧得多,也幽默风趣得多。本来嘛,文字劳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理所当然该付给报酬。但作为“将言钱而口先嗫嚅”的士大夫君子,不肯直截了当地说“破”,却代之以机智诙谐的玩笑话,既不失“面子”,亦不乏机趣,实在妙极妙极。关于笔“乾”乏“润”的这句玩笑话(也是再恰当不过的譬喻),连皇帝当时听了都觉得好笑(“上大笑”)。这一笑不打紧,润笔即变成通例沿用下来,成为凡创作文章、书画等获得钱物的代称。

盛隆之歌的歌词是什么

歌曲《盛隆之歌》
原唱:心梦润笔
作词:心梦润笔
作曲:心梦润笔
具体歌词:
盛隆,盛隆!
宏伟的蓝图,博大的胸怀!
盛隆,盛隆!
智慧的火花,美好的未来!
放歌北疆情,诚信赢天下,
脚踏黑土地,兴业春长在!
我们盛隆人特别能创业,敢为人先心澎湃。
我们盛隆人特别能战斗,以煤为业抒豪迈。
我们盛隆人特别能吃苦,艰难险阻不言败。
我们盛隆人特别能奉献,改革创新添光彩。
团结一心的盛隆人,同心同德值得信赖!
开拓进取的盛隆人,追求卓越永不懈怠!
盛隆,盛隆!
我们的沈煤盛隆,
继往开来
我们事业蓬勃,开创新时代!

古人说的“润笔”是什么 意思?

  润笔  简介:古代人们用毛笔写字,但使用毛笔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毛笔泡水这个动作就叫“润笔”。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其它相关:时至今日,润笔之风犹存。收藏字画的,想方设法要得到一些大家的作品;有雅兴的,也要托人找名家写几个字挂在厅堂之上赏玩的;若能得到一副高官的手迹挂在经营之所,那更是满堂生辉,值得炫耀的了。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pFX6PZs337NP6KhjA2xKCILgzyqiLq9WXm9p1vFGRYU5KfTmUxlhgQpaShucPPBYF89khkFqiRu9WLeJpL7V_

为什么古代把稿费称为“润笔”?

润笔
  开放分类: 文化、语言、词汇、汉语
  【拼音】rùnbǐ
  【英文】remuneration for a writer,painter or calligrapher
  【解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
  特地托人到上海去,出了一块洋钱润笔求来的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出处】《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 立作诏书, 高熲 戏谓 译 曰:‘笔干。’ 译 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唐 宋 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 唐 殷文圭 《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 张华 。”《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
  【详细解释】
  古时候的稿费的笼统称谓。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
  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
  当年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汉武帝读了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得黄金百斤,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陈皇后是以向卓文君买酒的方式送黄金的,所以人们只好说是“作文受贿”,这“贿”字分量可能没有如今这么重,若不,司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 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於舍人院」。
  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公文。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宋徽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另据《湘山野录》卷上记载: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明赐之外,悉以东宫旧玩密赍之”。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不待言。如北宋名臣寇准拜相时,杨亿(字大年)撰写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runbizhiz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