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圣经贤传”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圣经贤传”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圣经的意思、升堂入室为难得其门者或寡 圣经贤传诸在待其入而后行、含贤成语有哪些、带有贤字的成语、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胜迹史乘剩余盛情难却圣经贤传 B.横事衡器道行横行霸、“圣()贤()”是什么成语?等

圣经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圣经”一词常常使用,汉代《太平经》云:“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辩问》中说:“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在隋唐宋明的儒者们的言论中,圣经指的是儒教经典,明太祖称“圣经典籍”或“圣经贤传”。明末大儒黄宗羲非常虔诚的对“圣经”如此定义:“经,圣经也。惟圣解圣,惟经解经,羲之画,文之《彖》,周公《爻辞》,孔子《十翼》是也。惟贤知圣,惟贤知经,子思之《大学》《中庸》,孟子之七篇,程伯淳之《语录》,凡所引是也。解字者,得少而失亦少;解意者,得不偿失,今之章句、大全是也。拟经者,劳且僭,而无益于发明,《太玄》、《元经》是也。诬经者,淫妖怪诞,侮圣逆天,《己易》、《传习录》是也”。如明朝《初学集》所载十三经就是圣经。文天祥曰:“臣尝叹夫自圣经以来,时君不闻大道之要,生人不被至治之泽。秦至五季千数百年间,犯六经之显戒者,相望史册”。这在《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得到印证,“切闻《大学》《中庸》,乃《礼记》中语,程子取为二经,定其阙疑,如‘在亲民’之‘亲’字,当作‘新’字之类是也,圣经尚然,况于韵乎?”唐朝《新唐书》也说:“自孔子在时,方脩明圣经以绌缪异,而老子著书论道德”。“圣经贤传所云忠孝节义之事不少”。[1]韩愈有言:“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2]欧阳修诗曰:“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3]又说“当汉承秦焚书,圣经未备”。[4]“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5]更有“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悖义”。[6]“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7]王阳明曰:“而圣经所指,直谓其穷理而后心正。”[8]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云:“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或言“亦以为绎圣经尊王制无所苟而巳矣”[9]“若孔孟以后之儒有功于圣经者无不祀矣。”[10]在清儒那里,圣经就是孔教经典,“今古文皆述圣经,尊孔教”。儒者决不会称外教经典为圣经。   后魏《金刚仙论》始称佛教经典为圣经,“明上二人恭敬如来,凭圣经教,能生净信”[11]   基督教宗教经典被称为“圣经”始自清人所撰《海国四说》:“《圣经》特藉此名救世者,谓如王之得位救民而解者相传。”[12]
  汉字“圣经”所对应的印欧语系第一语言英语是’Holy Scripture”,而非Bible。同时Holy Scripture在西方语文中指的是任何宗教典籍(Religious Text),也并非局限在基督教宗教典籍上。因为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宗教典籍之上的,圣经是任一宗教内部的称谓。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文字本无善恶是非优劣之分别,可一旦联系到具体的使用者和对象,其蕴涵的褒贬好恶等情调就会因立场不 《圣经》
  同而发生转移。把“新、旧约”称作“圣经”的,最初应仅限于基督徒。换个立场,彼所谓“神圣”者,此也许会视为“异端。儒家的“圣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道教的“圣经”是《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以及“道藏”中的一些著作;佛教的“经圣”是“三藏”中佛祖所说的部分;伊斯兰教的“圣经”则是《可兰经》。另外,英文Bible来自拉丁文biblia,而biblia来自希腊文βιβλ?α,用转写自腓尼基向希腊出口莎草纸的港口名字代指书籍或莎草纸。准确地说,“圣经”也不是一部书的名字。希腊原文是指纸草的内皮,后来则具有了纸、卷轴和书的意义。再后来才被耶稣之前的希腊化犹太难民指代旧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用的是复数形式意思不过是“那些书”而已。“那些书”最初仅指旧约的希腊文译本,是基督教作者的叫法。犹太教徒对自己的经典自有亚拉姆语叫法,叫做“塔纳赫”,是其三个组成部分的名称的开头字母组成的犹太教经典共包括《创世记》等二十四部书,所以“塔纳赫”可译作“二十四经”。至于“旧约”,亦非正式的书名,而是基督徒赋予它的另一称呼,是相对于有关耶稣教法的诸书——所谓“新约”——而言的。他们认为:“旧约”所述是神与人(犹太人)过去所订立的契约,“新约”所记则是神与人(基督徒)重新订立的契约。“新约”也是由教会选中的四福音书等一部部单本著作汇集而成的。在西方文字出物中,“Bible”、“Old Testament”、“New Testament”之类的词开头字母大写。
  华夏信仰
  儒教圣经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13]“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4]「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15]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6]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圣经》
  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儒教圣经和注疏   解释十三经的威著作是《十三经注疏》。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圣经   儒教和道教的圣经皆强调神道设教,以天或天尊为最高神祇,其精髓是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孟子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道教则云:“元始天尊,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其次,儒教圣经以实现王道为己任,以尊尊亲亲为礼治原则。“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最后,以《春秋》、《尚书》、《礼记》为首的圣经坚持尊王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
  《圣经》
  ,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通名宝君者,宝是可尊,君是群义,明为群生之所尊仰也。又《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此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之所立也。」。[18]道教圣经教授七大科目,分别是:道经,符箓禁呪,图谶秘纬,阴阳五行,风角星算,辟谷导引,飞炼金丹。另有集合现存道教文献的《道藏》。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 ,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除了三洞七部以外,还有道教的十二个科目,即十二类: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 、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以下是三洞七部的核心经籍:   洞真 《上清经》
  道教和儒教同华夏信仰,渊源深厚。「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夫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19]
  编辑本段吠陀信仰
  印度教圣经
  德才能认知梵,实现「梵我一如」,进而脱离轮回,回到神的身边。   在业报轮回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种姓制度和解脱之道。婆罗门拥有梵的力量。而脱离轮回的方式有四种:a.瑜珈修定;b.修养智慧;c.爱神信神;d.累积善功。由于梵的概念很抽象,印度教徒通常把黑天、湿婆等梵的具体化身作为爱的对象。佛教和印度教都是吠陀信仰,佛教的基本信仰来自《吠陀经》的「灵魂不死、因果业报、脱离轮回、涅盘寂静」理念。
  古逸部·疑似部

升堂入室为难得其门者或寡 圣经贤传诸在待其入而后行

升堂入室,为难得其门者或寡;圣经贤传,诸在待其入而后行。——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白鹿洞主有规,名教中皆是乐地;紫阳夫子虽远,川流上自有余师。——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门临知水,窗到仁山,坐来有许多真领会;鸟说天机,花呈生趣,到此愁不做好文章。——曹龙树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含贤成语有哪些

贤妻良母 [xián qī liáng mǔ]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褒义
出 处
鲁迅《坟·寡妇主义》:“在女子教育,则那里候最时行,常常听到嚷着的,是贤母良妻主义。”
例 句
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良母贤妻
反义词
恶妇毒母 浪蕊浮花
成语接龙
母慈子孝 孝子顺孙 孙康映雪 雪窖冰天 天网恢恢 恢廓大度度己以绳 绳其祖武 武断乡曲 曲肱而枕 枕戈饮胆 胆裂魂飞飞珠溅玉 玉尺量才 才华超众 众好众恶 恶贯满盈 盈盈秋水

带有贤字的成语

『包含有“贤”字的成语』“贤”字开头的成语:(共5则) [x] 贤良方正 贤母良妻 贤妻良母 贤身贵体 贤贤易色 第二个字是“贤”的成语:(共49则) [a] 傲贤慢士 [c] 称贤荐能 [d] 大贤虎变 妒贤疾能 妒贤嫉能 [g] 规贤矩圣 [j] 嫉贤傲士 敬贤爱士 进贤拔能 进贤黜恶 进贤黜奸 进贤黜佞 进贤达能 嫉贤妒能 简贤附势 进贤进能 敬贤礼士 进贤屏恶 进贤任能 简贤任能 举贤任能 举贤使能 见贤思齐 进贤退奸 进贤退佞 进贤退愚 进贤兴功 敬贤下士 进贤用能 敬贤重士 [l] 礼贤下士 [q] 求贤如渴 求贤若渴 求贤下士 亲贤远佞 [r] 任贤使能 [s] 赏贤罚暴 思贤如渴 使贤任能 赏贤使能 [t] 推贤进善 推贤让能 [x] 选贤举能 选贤任能 选贤与能 贤贤易色 [y] 养贤纳士 [z] 招贤纳士 尊贤使能 第三个字是“贤”的成语:(共7则) [b] 避让贤路 [s] 社会贤达 圣君贤相 圣经贤传 三期贤佞 [t] 退让贤路 [x] 孝子贤孙 “贤”字结尾的成语:(共16则) [b] 博弈犹贤 [d] 妒能害贤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g] 古圣先贤 [j] 进谗害贤 敬老尊贤 君圣臣贤 举善荐贤 [n]纳士招贤 内助之贤 [r] 任人唯贤 [s] 识才尊贤 十室容贤 [y] 野没遗贤 野无遗贤 [z] 踵武前贤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胜迹史乘剩余盛情难却圣经贤传 B.横事衡器道行横行霸

A A均读shèng ;  B项依次读hèng  héng héng  héng héng ; C项依次读Shí  shí shè shí  shí ;D项依次读wén wěn wěn wěn wén。

“圣()贤()”是什么成语?

1 圣<经>贤<传>   
【发音】shèng jīng xián zhuàn    
【释义】 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出处】唐韩愈《答殷侍御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   
【示例】我希望把它当成一部大有神圣意味的圣经贤传看待——不,这样还说得太菲薄了。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六。
2 圣<君>贤<相>   
【发音】 shèng jīng xián xiàng    
【释义】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指宰相。    
【出处】《荀子·富国》:“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示例】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出自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engjingxianzhua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