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慎言慎行”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慎言慎行”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不可入魔道,慎言,慎行,世间万象,好坏自知出自哪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 A.慎独 B.慎行 C.慎言 D.慎思、慎言慎行是什么意思?、“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群处守嘴,独处守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慎言慎行,笃言笃行”是什么意思?、《老子》中“谨言慎行”下一句是什么?等

不可入魔道,慎言,慎行,世间万象,好坏自知出自哪里

好坏和善恶应该从心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行为只是表象,并不能简单地看别人的行为就判断他人的好坏,就像过去提婆达多,为了帮助释迦牟尼佛成道曾经发愿多世来考验释迦牟尼佛,后来提婆达多堕入地狱,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到称赞提婆达多功德的话,’由是提婆达多善知识故’,那时候有很多人得到了法眼净,所谓的法眼净,是认识正法和邪法的,现在末法时代,正法和邪法都在现在这个时代中存在,尤其现在的人比较堕落,有的做起杀盗淫的事情,不以为耻,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但是因为没有学习到好的佛法,沉浸到罪恶的事情中去,堕落到可怕的境界,折损福报,等到恶报现前的时候再忏悔,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有点迟了。善恶报应,无记业不得果报,这是基本的佛法道理,就是在世间,也有这种说法,这是一种规则,人做的好事到了一定程度,好报就会现前,并不是什么传奇般的大事,而是谨遵祖宗的教诲,渐渐修行得到的成果,人身心感受到恶的果报,那是恶业的果报,承受了恶业的果报以后应该发露忏悔,长期不泯灭为善的做法和想法,忏悔和行善两方面慢慢成就了,恶业的果报承受尽后,就可以避免一再的堕落,开始一些像样的生活,太上感应篇中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可以看看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这都是改变命运的行善的方法,还有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好好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现在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事!快快念佛!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 A.慎独 B.慎行 C.慎言 D.慎思

慎独。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做到“慎独”。即在一个人单独处事、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该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办事。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良心。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讲“慎独”,就是要求每个会计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履行职责时自律谨慎,不管财经法规、制度是否有漏洞,也不管是否有人监督,领导管理是否严格,都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办。

慎言慎行是什么意思?

就是认认真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随意去说不该说的话,凡是三思而后行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群处守嘴,独处守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群处守嘴,独处守心。”的意思是修养自己的要诀是清净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世界打交道要谨慎的说话。当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要乱说话。当自己独处的时候,克制好自己,不乱心神。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群处守嘴,独处守心。”出自《格言联璧》之七:接物类,其作者为清朝的金缨。《格言联璧》本身是一部蒙学典籍。
金缨,清代学者,浙江山阴人,生平不详。清朝后期生于一个颇为富有的书香人家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共有十一篇,分别是
《格言联璧》之十一:悖凶类
《格言联璧》之十:惠吉类
《格言连璧》之九:从政类
《格言联璧》之八:齐家类
《格言联璧》之七:接物类
《格言连璧》之六:处事类
《格言联璧》之五:郭品类
《格言联璧》之四:持躬类
《格言联璧》之三:存养类
《格言联璧》之二:学问类
《格言联璧》之一:引言
其中第二篇的正文是: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沈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棱以养吾之操。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
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言联璧
百度百科-金缨

“慎言慎行,笃言笃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审慎的思考可以明志,可以明理;谨慎的行动可以避免冲突,可以让人生之路更加平坦。谨慎的行动是在明志明理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谨慎的行动,才能达到“行必果”的目标。谨慎的言语,则可以明哲保身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
原文节选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
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
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
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孔子又说:“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
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
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清心寡欲,服饰端正,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的方法。
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这是鼓励百姓的方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赠送给他们的粮食与他们的工作相称,这是鼓励工匠的方。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
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尽管治理天下国家共有这九条准则,但实行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
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顺从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顺从父母。心诚是有途径的,不知晓善就不能心诚。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并坚持做到它。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
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作者简介
子思,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老子》中“谨言慎行”下一句是什么?

谨言慎行下一句是君子之道。
出自老子《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改编而成的。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君子三缄其口,要敏于言而慎于行。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为了自己逞口舌之快,什么都敢说的人,必定对所有事物,心无敬畏,这样的话“祸”也不远了。
扩展资料: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出自《菜根谭》,《菜根谭》是元末明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
原文: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无巧。
译文:
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接连受人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归功于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
所以君子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绝对不能自作聪明显得高人一等
评语: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干的不如不干的,说的不如不说的,因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显出了;你说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业绩广了,你便成了矛头的目标。
因为你的成功妨碍了别人,而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坏话。这种心态有幸灾乐祸,有好奇心也有威感,总觉得自己能传播一句揭发他人隐私的消息,才足以显示自己是消息灵通人士。
借以满足自己的威欲望,所以俗语才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门,那是因为人们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结果就使这种好事遭受尘封和冷冻。
以致永远无法让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坏事,在人们幸灾乐祸心理驱使下,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让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发出了“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
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的慨叹。这里“谨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种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虑一语中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enyanshenxing.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