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贪而无信”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贪而无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这句话中“而”表示因果关系还是递进关系?、而的古文意思、“贪而且忍,贪则无信,忍则无亲。”怎么解释?、语文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而”到底是表递进,还是承接、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出自哪里?等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这句话中“而”表示因果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因果。指楚王因为贪心受贿相信张仪。

而的古文意思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贪而且忍,贪则无信,忍则无亲。”怎么解释?

夷吾贪婪而且能忍耐,贪婪就不讲信用,过于忍耐就难以亲近忍字不敢确定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里克大集百官于朝堂,商议推举公子重耳为国君。丕郑父曰:“此事非狐老大夫(突)出面不可。”可是狐突不答应曰:“老夫二子从亡。若与迎,是同弑也。突老矣,惟诸大夫之命是听。”里克遂执笔先书己名,次丕郑父,派人奉表前往重耳浪亡的翟国,准备奉迎公子重耳。重耳见表上没有狐突的签名,就起疑心。魏犨曰:“迎而不往,欲长为客乎?”人家来接你,你不去,是不是打算在这里长住?重耳曰:“你不知道啊,我的兄弟中还有人在,况且二孺子新诛,其党未尽,入而求出,何可得也?天若祚我,岂患无国?”确实,重耳被血腥的亲族残杀吓怕了,他最担心的就是进得了晋国,万一到时要想再出来,就难上加难了。其实,颇有心机的重耳看到他最信任的人狐突没有出面,就担心里面有阴谋。而狐突的儿子狐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以乘丧因乱,皆非美名,劝重耳莫回国。乃谢使者曰:“重耳得罪于父,逃死四方,生既不得展问安侍膳之诚,死又不得尽视含哭位之礼,何敢乘乱而贪国?大夫其更立他子,重耳不敢违。”却说里克等人听到重耳不愿意回国,不得已,只好派人去接公子夷吾。因为里克曾经说过夷吾的坏话:“夷吾贪而忍,贪则无信,忍则无亲,不如重耳。”

语文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而”到底是表递进,还是承接

这句话的意思是: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从句子关系上看,“楚怀王贪”与“信张仪”之间存在事理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而”可以解释为“于是”“因而”,所以应该是表承接。也可以理解为表因果关系,不过因果承接也是承接。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出自哪里?

韩非子亡徵(亡征)第十五节选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 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好 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用时日,事鬼 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 也。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 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贪而无厌,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辞而不 周於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於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浅薄而易见,漏 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很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不顾 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 亡也。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 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 伐课试,而好以各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轻其适正,庶子称衡, 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 邻敌者,可亡也。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tanerwuxin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