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恬不为意”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恬不为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一句文言文忘了出处和原句,大意是:人的不幸在于,犯了错误却没被惩、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谢谢、纪晓岚和刘墉认不认识?、恬字是什么意思?、刘墉和纪晓岚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同朝为官?、纪晓岚凭什么被称为清朝的一大才子?没见他留下什么著作啊?等

一句文言文忘了出处和原句,大意是:人的不幸在于,犯了错误却没被惩

这是音乐家、美术家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名言: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谢谢

是高兴时候不要答应给别人东西,生气时候不要答应别人什么事出自:泓一大师语录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 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 裤吭 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 身。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 忧,逢喜而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 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 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 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 ,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 究竟涅盘,当下清凉。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 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以和气迎人,则 咯l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 ,则梦寐恬。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 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 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 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 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 、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 二离垢地。’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 人不暖。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 方满最初宏誓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 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 不向偏空寻略约。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 岂似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责长短,恒被他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者,其心谄曲。 以上为十恶业。反之,则为十善。   因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乐业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 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的果报。古 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   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一、虚心。二 、慎独。三、宽厚。四、吃亏。五、寡言。六、不说人过。七、不文已过。八、不覆己 过。九、闻谤不辩。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 也。   以上摘自《茫茫归途弘一大师印光大师》一书中之弘一大师真言。

纪晓岚和刘墉认不认识?

刘墉和纪昀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 “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恬字是什么意思?

您好:
恬 tián,
部首: 忄 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9

tián
【形】
(形声。从心,甜省声。本义:安静)
同本义(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
恬,安也。——《说文系传》
恬,静也。——《广雅》
恬淡寡欲。——曹丕《与吴质书》
恬然自安。——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恬波(水面平静无波。比喻太平无事);恬和(安静温和);恬忽(心中恬静而不受外界杂务所干扰);恬夷(安静平和);恬安(安静;安逸);恬澜(波澜平静)
安逸,舒适〖easeandcomfortable〗。
如:恬卧(安卧,指清静无为);恬愉(安适愉快);恬泰(安逸舒适);恬逸(安逸);恬熙(安乐);恬适(安适);恬乐(安乐);恬嬉(嬉戏逸乐);恬娱(安乐自娱);恬寂(谓清静无为)
通“甜”〖sweet〗。
如:恬言柔舌(甜言蜜语);恬美(甘美);恬脆(甘美,清脆);恬酒(即甜酒)

tián
【副】
泰然〖calm〗
轻非誉而恬失民。——《荀子·富国》
又如:恬退(安然引退);恬不知怪(安然处之,不以为怪);恬不知羞,恬不知愧(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不为怪(言恬不知怪);恬如(安然,泰然);恬不为意(处之泰然,满不在乎);恬而(安然)
淡泊〖indifferenttofameorgain〗。
如:恬憺(淡泊名利,清静安逸);恬旷(恬淡闲适);恬漠(内心安静淡泊);恬退(安于退让。即淡泊名利);恬淡无为(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恬裕(谓淡泊自足)
恬不知耻
tiánbùzhīchǐ
〖donotfeelashamedatall;pastallsenseofshame;shameless〗泰然处之,不以为耻
恬淡
tiándàn
〖indifferenttofameorgain〗指人的性格恬静;恬静淡泊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
恬淡志安贫。——阮籍《咏怀》
恬静
tiánjìng
〖quiet;calm;tranquil〗恬适安静
恬美
tiánměi
〖quietandnice〗指人或生活恬静美好
恬谧
tiánmì
〖quite;peaceful〗恬淡安谧
恬然
tiánrán
〖unperturbed;calm;nonchalant〗∶安然;泰然
处之恬然
〖notworryatall〗∶满不在乎的样子
恬噪
tiánzào
〖caw〗
发出粗而沙哑的叫声
〖典型地指乌鸦、渡鸟或白嘴鸦〗∶发出它天然的叫声

tián
安静,安然,坦然:恬静。恬适。恬然。恬谧。恬淡(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笔画数:9;
部首:忄;
笔顺编号:442312251
谢谢!

刘墉和纪晓岚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同朝为官?

刘墉(1719~1804),32岁中进士
纪晓岚(1724—1805年),31岁中进士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刘墉和纪晓岚都是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清嘉庆年间,而且是同朝为官。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的话,那么刘墉比纪晓岚也就早个2-3年而已。
刘墉和纪昀 的关系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
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
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纪晓岚凭什么被称为清朝的一大才子?没见他留下什么著作啊?

历史上的纪晓岚 —————————吴兆路博士在复旦大学的讲演(节选) ————————— 随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清宫戏在荧屏上的连续播出,纪晓岚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乾隆年间的大学士,没想到时隔200年后又“火”了一把,尤其是他与和坤的斗智斗勇,很出彩。电视剧中的纪晓岚显然被美化了不少,当然其中也不乏很多戏谑的成分。历史上的纪晓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撷取几个不同的侧面,以飨感兴趣的人们。河间才子入翰林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这奇异的出生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是,纪昀自幼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倒是事实。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纪昀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是纪晓岚成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纪晓岚入主翰林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尽情发挥。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昀随驾。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弥上也。”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宦途生涯多烟云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纪昀在翰林院春风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这时与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鸣盛、钱大昕、朱筠、卢文?、王昶等。乾隆二十年,纪昀在北京歙县会馆拜见了戴震。两人一见如故,并折节与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这件事《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更为生动有趣:当时纪昀得知消息,想预先通知卢家。但又怕引火烧身,不敢轻易传话、写信。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里外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卢见曾从中终于悟出其中的隐语:“盐案亏空查封”。后经刘统勋等人的严密侦缉,纪昀终于败露,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纪昀在新疆呆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时间中,其大儿子纪汝佶病亡,爱妾郭彩符在纪昀东归不久也撒手人寰。在这段日子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体会到了君主的无常、官场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感伤的情绪时时萦绕于心际。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他还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图上,韩湘子、何仙姑对局,五仙旁观,铁拐李酣然大睡。纪昀端详过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信笔写道: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重返翰林院,使纪晓岚的思想为仕与隐的抉择产生过激烈的斗争。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清醒,对胜衰荣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其争强好胜,还不如酣然“痴不省”而来得快活。 但是,纪昀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过那种“水中凫”的生活,火热的经世情怀终于战胜了退隐的念头。纪昀生活后期,备受恩宠。他三迁御史,三入礼部,两次执掌兵符,最后竟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纪昀不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执学术牛耳,为士林所宗仰。洪亮吉就称他“当代无人可并论”,是名副其实一代文宗。虽然如此,他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年轻时一度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他,至此,日感疲惫,再“无复著书之志,唯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所以当《阅微草堂笔记》脱稿时,他不无抱憾地吟咏道:“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著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立身之道与交游 纪晓岚在清代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另外他还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是乾嘉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所以交游甚广,其友朋知己、门生故吏不计其数。从其作品或一些文献里可以查证,当时许多著名汉学家、文人学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谊,诸如戴震、王昶、卢文弨、王鸣盛、钱大昕、余集、邵晋涵、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皀、朱筠、阮元、蒋士铨、洪亮吉、黄仲则、罗聘、刘墉等,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乾隆二十年夏,纪昀初识戴震。当时戴震是来京避难的。两人情深意笃。纪昀还曾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昀家。乾隆三十八年,戴震还因纪昀的推荐进入四库馆。戴震去世后,纪昀曾深情赋诗,说是“披肝露胆两无疑”的朋友。戴震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扼杀人性的尖锐抨击,这在纪晓岚纂修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都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晚年的纪晓岚多次述及他和陆青来的结交经过。陆青来曾官至湖南巡抚、户部郎中。治学倡导经世致用。他与纪晓岚少年时代同受业于董邦达,是非常要好的同学。纪晓岚说,他小的时候常喜欢戏侮陆青来,但青来并不为忤,称纪晓岚的喜怒变化是真性情的表现。为此,纪昀颇有知己之感。 纪晓岚的同窗好友还有一个董元度。董元度,字寄庐,号曲江,山东平原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二人相识于乾隆十三年,交谊甚笃,有多首酬唱诗传世。董氏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后仕途不顺,穷困而死,所以其诗多清婉而感伤。纪昀《戏赠曲江》诗中曾说他“疏狂全未减,落拓久无聊”,并称:“爱尔如兄弟,结交三载余。每怜同寂寞,相与惜居诸。”《阅微草堂笔记》也多次表示对董元度所禀持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处世态度推崇备至。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晓岚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统勋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字崇石,号石庵,刘统勋长子。刘墉在民间是个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户晓的《刘公案》就是表彰他的。刘墉比纪昀年长4岁,都是一代才子。相传刘墉当年参加殿试时曾有上乘表现。乾隆皇帝让其以自身驼背为题赋诗,他不无自嘲兼揶揄地写道:“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和坤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纪昀交游的名单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像钱大昕、卢文弨、王杰、王鸣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师,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化脊梁。正是这么一批人,为盛世学术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治学为人“近人情” 纪昀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曾这样评论纪昀:“于书无所不通”。但他广博的学问与其通达的为人是相辅相成的。他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其《阅微草堂笔记》便每每以是否通情达理作为评论的标准。《如是我闻》(四)里便说:“圣人通幽明之礼,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乌知《礼》意哉!” 纪昀论文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务取持平”的批评原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诗文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在他看来,“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务异,心灵浚发,其变无穷”(《瀛奎律髓刊误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简单处理。他能比较公允地评价李清、钱谦益等人,对于文学史上各种流派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加以评价。比如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纪昀就把他们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认真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纪昀身为汉学大家,却没有一点门户之见。他最反对文人结社,而强调学术独立。他在《耳溪诗集序》中就曾说:“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诗坛互相标榜。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门户。……朋党之见,君子病焉。”纪昀对出自性灵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 作为乾隆年间的一名封建正统文人,纪晓岚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自然也是“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他也说“诗本性情”,但他所说的性情与别人有所不同,他强调的是植根于人之本性基础上的“本天而动”的“至性至情”。“诗之分葩竞艳,要皆发乎情思,抒乎性灵”(《冰瓯诗草序》)。他反对充满理气的文章,同时也反对不近人情的道学。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就曾大力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和无情。夙兴夜寐四库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清高宗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经刘统勋举荐,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昀亲自校理的。于是龙颜大怒,谕诘责纪昀:“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大量讹误,乾隆帝又“令纪昀、陆锡熊两人一体分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缮告成。纪昀为此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第二部《四库全书》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这即是内四阁《四库全书》。这四部全书当时分藏于大内(紫金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承德)文津阁及盛京(沈阳)故宫文溯阁。历史战火把文源阁的那一部化为了灰烬,其他三部现分别见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南三阁《四库全书》后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同样由于历史战火的原因,扬州、镇江的那两部皆付之一炬,现仅杭州的那部尚残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纪昀又殚十年之力,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当时各纂修官每校阅一种书籍,便要撰写一篇提要,最后由纪昀、陆锡熊笔削考校、再三润饰。陆锡熊死得较早,主要工作是纪昀完成的。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视为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献。当时的大学者朱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tianbuweiy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