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微言大义”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微言大义”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我祖国近日病矣,死、为什么将《春秋》记事的笔法称为“微言大义”?、微言大义的成语典故、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应该改成什么?、“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何解?、“春秋无义战”“春晋之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皮里春秋”各是什么意思?等

“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我祖国近日病矣,死

答案D从题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要利用卢梭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改造中国,持此观点的只有资产阶级革命派。

为什么将《春秋》记事的笔法称为“微言大义”?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
以上的论述只是关于《春秋》的皮毛叙述而已,殊不知,《春秋》正因为简短,所以用词颇费斟酌。很’艺术’地体现了微言大义,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是孔门治学的圣经。子夏乃治《春秋》的高手,然而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春秋文字的精练。另外,《春秋》简朴的文字背后深藏着艰深的隐痛和博大的胸次。庸常之人难以窥见。《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新〗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何后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奠基着华夏先民信仰人心的巨大基石:礼乐制度已经倾圮。所谓’礼崩乐坏’是也。利欲熏心的势者深信赋予其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力意志。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力,又都在追逐力的过程中丧失了力.’《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弑君亡国的惨祸一再地发生,前事预言着后事,遗憾的是醉生梦死的’乱臣贼子’们永远在重蹈着前驱的覆辙。不修《春秋》依周史旧例必定同时记录当时的祥瑞和灾异,而《春秋》除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外只有灾异的记录。盖因真正授予’国命’的乃是生生不息的’仁’。在其眼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有的只是灾异,这’灾异’正是它向世人发出的谴告。
当时年迈的孔子与其弟子驾着车乘奔走列国,栖栖惶惶、席不暇暖,为灾难深重的人类探寻新的道路——’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凭籍其自作主宰的意志把握自身的命运。这是一个永远为后人所铭记的伟大的时刻,文明的历史由此开始了新的纪元。然而,从前四九七年去鲁至前四八四年归国,孔子携其弟子在外奔波十三年,’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当时的世界正醉心于疯狂的力斗争,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倾听一位’不识时务’的老人的理想和志向——他的伟大也正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还不足以理解他的伟大。而他所能报答主宰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发愤工作,为其发起的儒学运动撰写了一篇纲领性文件,此即儒家之’经王’——《春秋》。在这部书中,为人类的福祉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孔子为他所眷恋的世界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动失败之后为后世的政治家写的一本布道的书,其中蕴涵中国道统的精义——只有当思想家成为政治家的导师,学术凌驾政治成为第一力中心的时候,人类才能克服深深植根于下腹部的弱点,进而从主宰那里争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
在孔子编订的六艺之中,《诗》、《书》、《礼》、《乐》于殷周文明之旧典,《大易》、《春秋》则代表了’仁’与理性时代的’人’订立的新约。《易》原为备于王宫的三代卜巫之书,由孔子之《易传》而获得全新的内涵,形成与《春秋》外王之学相配套的内圣工夫。与《易》教相应的《春秋》教最重’华夷之辩’。’华夷之辨’不在种族血统而在文化理想之有无——自觉地恪守崇高的理想并以之为向导努力超脱自然法则的国家或民族为’中国’;反之,放纵本能、唯利是逐,将其命运拱手交给’上帝之手’的国家或民族为’夷狄’。一个人要先立乎其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先立乎其大——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因其立志要成为’中国’。它永远将崇高的文化理想视为指导国家行为的南针,高尚其志,逐步带动尚未开化的’夷狄’走上’仁’所指引的道路——所谓’齐一变至鲁,鲁一变至道。’

微言大义的成语典故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应该改成什么?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可改为: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深刻道理。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何解?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无义战”“春晋之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皮里春秋”各是什么意思?

春秋无义战:释义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示例:古人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渐渐降低,很多有势力的诸侯依次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开展兼并战争。他们经常打着“勤王”的旗号,事实上是想取得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并非真正帮助周王树立天子威信。 “义战”就是指正义的战争,在那个时候,就是为了维护周天子而发动的战争。“春秋无义战”指的就是假“勤王”真争霸的意思。 秦晋之好: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现泛指两家联姻。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出处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同“皮里春秋” 【出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其言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后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iyandayi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