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相继而至”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相继而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至字在最后是什么成语、女,20 未婚 左下疼。有压痛感,疼的几天伴有便秘,尿量增加,例假也相继而至。 例假来了之后还疼?、什么而至的成语、遇上不讲道理的人你努力保护极力避免的麻烦还是相继而至很烦恼、如什么而至成语、百年孤独指的是什么?解释一下。等

至字在最后是什么成语

至在后的成语很多,看图

女,20 未婚 左下疼。有压痛感,疼的几天伴有便秘,尿量增加,例假也相继而至。 例假来了之后还疼?

建议楼主你去医院走个检查,在对症治疗。
女性左下腹部隐痛的原因如下:
一、慢性左下腹隐痛:
1、生殖器慢性炎症:女性长时间发生腰骶部疼痛、下腹痛,并且在性生活之后和月经周期变重。常常都会并合白带变多,大部分是慢性子宫颈炎造成的。如果长时间发生下腹部坠胀、疼痛和腰骶部酸痛,并且会在劳累、性生活之后或者月经周期前后变重,常常会并合月经周期失调、疲乏无力,大部分是慢性盆腔炎症造成的。
2、痛经:会有原发性以及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会以青春期少女比较常见,原因是不清楚的。继发性痛会以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比较的常见。
3、肿瘤性疼痛:妇科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时候,能够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
二、急性炎症引起的左下腹隐痛:1、非炎症性左下腹隐痛:会以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破裂比较的常见。2、其它原因:人工流产和安环出现了子宫穿孔的时候,能够发生急性左下腹隐痛。所以左下腹部隐痛的原因是很多的,大多数是疾病引起的,一定不可忽视,要查出原因进行治疗才好。

什么而至的成语

蜂拥而至接踵而至联袂而至、杂沓而至、欣然而至、相继而至、悄然而至
一、蜂拥而至 [ fēng yōng ér zhì ]
【解释】: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
【译文】:徐承志等他走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越来越近,又来了许多草入侵。一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二、接踵而至 [ jiē zhǒng ér zhì ]
【解释】: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译文】:你来,我听到的,千里有一人,这是并肩站着,百世而一个圣人,如果随脚跟而来的,现在你一下子就看到七人,那人不也是人啊
三、联翩而至 [ lián piān ér zhì ]
【解释】:联翩:鸟联着翅膀疾飞的样子。形容人接连来到。
【出自】:晋·陆机《文赋》:“滔藻联翩。”
【译文】:文思如鸟联着翅膀疾飞的样子。
四、杂沓而至 [ zá tà ér zhì ]
【解释】:从各方面纷纷涌来。
【出自】:清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朋疑众难,杂沓而至。”
【译文】:朋友疑惑很多困难,从各方面纷纷涌来
五、相继而至 [ xiāng jì ér zhì ]
【解释】:接连不断地到来。
【出自】:西晋 陈寿《三国志·蜀志·王平传》:“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译文】:涪各军及大将军费从成都相继而来,魏军退还,如平本策略。

遇上不讲道理的人你努力保护极力避免的麻烦还是相继而至很烦恼

总要控制怒气,以善胜恶 亲爱的,不要自己伸冤,总要以善胜恶。——罗马书12:19,21 一群耶和华见证人应邀出席某个分部办事处的呈献礼,他们一行三十四人搭乘飞机前往当地,途中机件发生故障,飞机不得不降落在一个偏远的飞机场上。据原先估计,飞机只需停留一小时,加添燃料,谁知道一停就停了44小时,把乘客折腾苦了。由于食物和饮用水不足,又没有足够的卫生设施,许多乘客都火起来,还恐吓机场的职员。但我们的弟兄姊妹却保持平静。 2 这群见证人终于抵达目的地,还来得及出席呈献礼的最后一个节目。呈献礼结束后,他们虽然十分疲累,还是留下来跟当地的弟兄姊妹交往。后来他们得知,滞留机场期间,他们沉着应付,耐心等候,别人不是没注意到的。一个乘客告诉航空公司:“要不是这34个基督徒,机场早就发生骚乱了。” 处身在充满怨愤的世界中 3 在目前的邪恶制度里,人们疲于应付生活的压力,脾气可能变得暴躁。(传道书7:7)怒气积累不消,往往会产生仇恨,甚至触发暴行。由于这缘故,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国家也发生内战。怒气不加控制,会使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家就成为战场。因恼怒而引发的暴行自古就有。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对弟弟亚伯又妒忌又恼怒,于是把弟弟杀了。耶和华曾劝该隐控制情绪,又说如果他去行善,就会赐福给他。尽管如此,该隐还是做出这件恶事。(请读创世记4:6-8) 4 虽然该隐生来就不完美,但在这件事上他不是没有选择的。该隐本可以克制怒气。正因为这样,他要为自己的暴行承担全部罪责。我们的情况也很类似。我们都不完美,要抑制怒气,避免因愤怒而做错事,谈何容易。在这段“非常时期”,还有其他严重难题可以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使压力大增。(提摩太后书3:1)举例说,由于经济拮据,我们可能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警方和家庭服务机构都指出,越来越多人变得暴戾,家庭暴力个案也不断增多,一个诱因是金融危机。 5 此外,我们接触的人当中,许多都爱自己,高傲,甚至凶悍。我们很容易被他们激怒,或受他们的不良品性所熏染。(提摩太后书3:2-5)事实上,电影和电视节目常常向观众灌输这些意识:有仇不报非君子,用暴力解决问题合情合理。故事中最大快人心的情节通常是奸人“罪有应得”,被英雄打得遍体鳞伤,最后置于死地。 6 传播媒介助长“世界的灵”,向人灌输这个世界的愤怒统治者撒但的思想,而不是上帝的思想。(哥林多前书2:12;以弗所书2:2;启示录12:12)“世界的灵”迎合堕落肉体的欲望,跟上帝的圣灵和圣灵的果实完全相悖。事实上,基督所教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即使被人惹怒也不要报复。(请读马太福音5:39,44,45)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全面彻底地实践耶稣的教导呢? 好榜样与坏榜样 7 圣经提出很多关于控制怒气的劝告,也载有不少实例,让我们知道控制怒气会带来什么好结果,不控制怒气会导致什么恶果。请看一个例子。示剑奸污了雅各的女儿底拿。她的两个哥哥西缅和利未听见了这件事,就向示剑报复。他们都“很痛心,十分愤怒”。(创世记34:7)雅各其余的儿子也攻击示剑城,把那座城劫掠一空,又掳走妇孺。他们这样做,除了为底拿报复之外,也可能因为这件事损了他们的尊严,伤了他们的面子。他们觉得,示剑不但得罪了他们,而且得罪了他们的父亲雅各。但雅各对儿子的行径有什么看法呢? 8 底拿的惨痛经历想必令雅各哀伤不已。尽管如此,雅各却谴责儿子的报复行动。西缅和利未试图为自己开脱,说:“难道人可以把我们的妹妹当做妓女吗?”(创世记34:31)但事情不是就此了结,因为西缅和利未的行径令耶和华不悦。许多年后雅各预告,由于西缅和利未发怒杀人,他们的后代会分散在以色列的不同部族中。(请读创世记49:5-7)西缅和利未没有控制怒气,不但令父亲不悦,更不蒙上帝悦纳。 9 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大卫王虽然有不少机会报复,却没有这样做。(撒母耳记上24:3-7)不过,有一次大卫几乎让怒气支配自己。大卫的使者曾保护拿八的羊群和牧人,后来却遭这个大财主高声辱骂。拿八如此对待大卫的使者,大卫心中不忿,要还以颜色,打算去攻击拿八和他的家人。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出发之后,有个年轻人告诉拿八的妻子发生了什么事,请她想办法补救。拿八的妻子亚比该处事睿智。她赶忙准备了厚礼,下山去见大卫。她谦卑地为拿八的傲慢行为向大卫道歉,还晓之以理,劝大卫要凭着敬畏耶和华的心行事。大卫醒悟过来,说:“愿你蒙福,因为你今天阻止我流血害命”。(撒母耳记上25:2-35) 基督徒的看法 10 西缅和利未的例子清楚显示,不控制怒气,行事暴烈,会令耶和华不悦;大卫和亚比该的例子则表明,促进和睦,必蒙耶和华赐福。使徒保罗说:“只要自己做得到,就要尽力跟所有人和睦相处。亲爱的,不要自己伸冤,只要听凭上帝发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必伸冤,也必报应,这是耶和华说的。’相反地,‘你的仇敌饿了,就要给他吃;渴了,就要给他喝。因为你这样做,就是把火炭堆在他的头上’。不要被恶所胜,总要以善胜恶。”(罗马书12:18-21) 11 我们可以将保罗的劝告用出来。举例说,一个姊妹向长老诉苦,说新来的女经理处事不公,待人严苛。姊妹感到恼怒,很想辞掉工作。长老劝姊妹不要轻举妄动。他看出姊妹对上司的不公待遇愤愤不平,非但无补于事,反而会使情况恶化。(提多书3:1-3)长老指出,即使姊妹找到另一份工作,始终也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会面对不仁慈的人。长老告诉姊妹,她希望经理怎样待她,就该怎样对待经理,正如耶稣所教的一样。(请读路加福音6:31)姊妹说她会试试这样做。结果怎样?一段时间以后,经理改变了态度,还赞赏姊妹的工作表现。 12 我们在基督徒会众外面受到不仁慈的对待,不会感到出奇。我们知道,生活在撒但的制度里,遇到不公的事很平常;也知道要竭力克制自己,不要因作恶的人而气愤。(诗篇37:1-11;传道书8:12,13;12:13,14)可是,如果灵的弟兄姊妹对我们不仁慈,我们就可能觉得特别难受。一个基督徒姊妹忆述:“我踏上真道之后,要跨越的最大障碍,就是接受耶和华的子民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从冷酷不仁的世界出来,自然希望基督徒会众里人人都会以仁慈相待。因此,要是基督徒同工对我们不体贴,或行事不合基督徒体统,我们就可能觉得难受,或感到气愤。如果对方在会众里担负职责,就更是这样。我们可能心想:“这种事怎可能在耶和华的子民当中发生?”其实,在使徒的日子,受膏基督徒之间也曾发生摩擦。(加拉太书2:11-14;5:15;雅各书3:14,15)我们在会众里遇到以上问题,应该有怎样的反应呢? 13 刚刚提到的姊妹说:“我学会为伤害我的人祷告,这样做总是有帮助的。”先前提到,耶稣教我们要为迫害我们的人祷告。(马太福音5:44)既然如此,我们不是更应该为灵的弟兄姊妹祷告吗?正如父亲希望儿女相亲相爱,耶和华也希望他的仆人融洽相处。我们不是盼望在新世界里跟弟兄姊妹和谐快乐地生活,直到千秋万世吗?事实上,耶和华正教导我们这样做。他希望我们同心协力地执行他所交托的伟大工作。所以,让我们尽力消除彼此间的嫌隙,甚或“不追究过犯”,继续并肩前进。(请读箴言19:11)我们不该避开那些跟我们意见不合的弟兄姊妹,倒该互相帮助,以求留在上帝的子民当中,继续受耶和华“万世长存的臂膀”所荫庇。(申命记33:27) 对所有人和气带来好结果 14 为了阻止王国好消息的传播,撒但和邪灵不断兴风作浪,破坏幸福的家庭,扰害会众的团结。他们知道内部分裂深具破坏力,于是设法撒播不和的种子。(马太福音12:25)想要抵抗撒但和邪灵的坏影响,就该听从保罗的劝告:“主的奴隶不必争辩,倒要对所有人和气”。(提摩太后书2:24)要记住,我们对抗的不是血肉之躯,而是邪灵。要战胜邪灵,就必须穿起灵的盔甲,包括“用和平的好消息当做鞋子穿在脚上”。(以弗所书6:12-18) 15 耶和华子民的会众也面对外来的威胁,那些跟耶和华敌对的人恶毒地攻击这群爱好和平的人。有的仇敌击耶和华见证人,有的利用新闻媒介或在法庭上诬蔑我们。耶稣早就告诉门徒,他们会被诬蔑,受迫害。(马太福音5:11,12)那么,我们该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绝不可“以恶报恶”,在言谈和行为上都不可。(罗马书12:17;请读彼得前书3:16) 16 不管魔鬼耍什么手段攻击我们,我们总是“以善胜恶”,就能为上帝作美好的见证。请看以下例子。在太平洋一个海岛上,一群会众租了个会堂举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当地教会的神职人员知道这件事后,就吩咐教区的信众在我们租用的时段到那个会堂做礼拜。警察局长命令教会的神职人员在耶和华见证人租用的时段交出场地。时候到了,会堂却挤满教会的信众,礼拜仪式开始了。 17 警察准备用武力驱散教会的信众。这时候,教会主管来找我们的长老,问他:“今天晚上,你们有什么特别的节目吗?”弟兄告诉他关于耶稣受难纪念聚会的安排。教会主管说:“是吗?我不知道啊!”一个警察听见了,就大声说:“今天早上,我们不是告诉过你了吗?”教会主管一脸不怀好意的笑容,对长老说:“那你打算怎么做?整个会堂都是我们的信众,难道你真要叫警察赶走我们吗?”他很奸险,想令人以为耶和华见证人迫害他们!在这种情势下,弟兄会怎样做呢? 18 耶和华见证人提议,先让教会举行半小时的礼拜仪式,之后弟兄才举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教会的礼拜仪式超过议定的时限。等到信众全都离去,弟兄就马上举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第二天,当地政府就这件事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委员会查证事实后,就命令教会向信众宣布,挑起事端的是教会主管,而不是耶和华见证人。调查委员会还赞赏耶和华见证人在困难的情势下忍耐,保持克制。耶和华见证人尽力“跟所有人和睦相处”,带来了好结果。

如什么而至成语

【词目】如期而至【拼音】rú qī ér zhì【近义词】如约而来【反义词】姗姗来迟不期而遇【英译】on time ;never be late【基本解释】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示例】卢惠龙《雨丝如期而至》:“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不停歇。”

百年孤独指的是什么?解释一下。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中国学者陈众议的采访时断言,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孤独,而且他计划今后每年一部的新作也将有同样的主题。在同朋友门多萨的对话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指出,孤独是一种“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他自己则正是“门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家。从他的著作来看,这一声明并非虚言。他的作品确实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孤独的种种存在形态:《家长的没落》诠释了力的孤独,《枯枝败叶》诠释了自我封闭式的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诠释了爱情的孤独,等等。《百年孤独》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小说的丰富和博大就充分地体现在孤独这个主题之中。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是一个内涵极为复杂的慨念。《百年孤独》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孤独情感,他们分别从个体存在的角度阐述了孤独的心理学内涵;其次,作为现实语境的拉丁美洲社会历史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以更加沉重的态度展现了孤独的社会学含义。
  在布恩蒂亚家族的所有成员中,第一代人霍·阿·布恩蒂亚和第六代人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是最为聪慧、最为出色的。两者都是无辜地沦陷人孤独之中的好人。前者由于天才的想象力超越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科学认识的极限,从而步入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无人之境;后者则由于命运安排他成为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而备遭孤独的折磨。霍·阿·布恩帝亚创建了马孔多小镇,而奥雷连诺·布恩帝亚则在破落而孤寂的家宅中宣布并目睹了自己与之同归于尽的马孔多小镇的毁灭。
  对于霍·阿·布恩蒂亚来说,科学的探索曾经是高于一切的,为了证明磁铁的采金功能,他用全部家产(一头骡子和两只山羊)从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手中换来两块磁铁;为了证明放大镜的战略咸力,“他把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他根据航海图和航海仪器“设想了空间的概念”,从此,不用走出自己的房间,“就能在陌生的海洋上航行,考察荒无人烟的土地……”。他甚至仅凭观象仪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曾经被照相机吓破了胆,但又很快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并企图用它来取得“上帝存在的科学证明”,因为,在他看既然照相术能够拍摄出人的形象,那么上帝的形象肯定也能够被拍摄出来,但是,他终于没有能够拍摄到上帝的形象,所以他便不得不“相信上帝是不存在的”。
  霍·阿·布恩蒂亚对于马孔多小镇(它可以被读解为人类社会的缩影)的第二个创造性功绩是把时钟引进了这个以鸟鸣报时的小镇,机械时间取代自然时间标志着马孔多从原始乌托邦进人了现代社会。霍·阿·布恩蒂亚甚至“把钟上的发条连接在一个自动芭蕾舞女演员身上,这玩具在本身的音乐伴奏下不停地舞蹈了三天。”但是,他对永动器的热衷,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了科学,进人了永恒的时刻。最后,他终于完全丧失时间感,陷人永远的、如痴如狂的孤独之中。总而言之,第一代布恩蒂亚的孤独是天才的孤独,他的思维超越了常人的极限,从而步入了他个人独享的神奇而无法传达的孤独世界。
  相比较而言,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却是被命运选出来承担孤独的可怜虫。他生活在一个衰败而没落的时代,注定要代表一个行将消失的家族,忍受命运赐予的孤独。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是一个私生子,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利。他一直被祖母藏在梅尔加德斯的房间里,“背诵破书中的幻想故事,阅读赫尔曼·克里珀修士的学说简述,看看关于鬼神学的短评,了解点金石的寻找方法,细读诺斯特拉达马斯的《世纪》和关于瘟疫的研究文章,就这样跨过了少年时代;他对自已的时代没有任何概念,却掌握了中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他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启发下确认梅尔加德斯的预言书是用梵文写成的。而且,又在梅尔加德斯预言书的提示下,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买回了一本梵文语法书,掌握了这个神秘的语言。但是,命运并没有给他拯救自己的机会。他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自己的姨妈阿玛兰塔·乌苏娜的情网,因而放弃了对预言书的进一步解读。这“一对情人失去了现实感和时间观念”,深陷于“使坟墓里的菲兰达惊得发抖”的情欲中。最终,“在这座只需要一阵凤就会倒塌的房子里,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孤独的生活。”
  综上可见,霍·阿·布恩蒂亚和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这两位布恩蒂亚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分别象征着人类的科学探索阶段和文明堕落的时期。他们都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某种声音。他们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同对又昭示着一种境界和命运。
  此外,小说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还有奥雷连诺上校,他忍受着力的孤独,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同情和共鸣。在奥雷连诺上校的一生中,虚荣心、自尊心、荣誉感标志着他走向孤独的足迹。青年时期,奥雷连诺由于瘦小,在高大魁梧的哥哥面前自惭形秽,受到心理上的压抑,所以拒绝与一切女人来往,整天躲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首饰。奥雷连诺上校是在自尊心的引导下,“出于骄傲才参加战斗的”,而且他知道:“只要放弃了自尊心,他就能终止战争的恶性循环”。然而,阻止他走这一步的正是日益增加的荣誉感。荣誉感是对力的最明确的认可和渴望。奥雷连诺上校在荣誉感的驱动下,走向了通往暴君、独裁者的旅程。他枪杀了保守派镇长,残杀了他的妻子,唆使部下暗杀了反叛的泰菲罗将军……而当他醉心的力到手之后,他只感到“彻骨的寒冷”、无边的恐惧、死一般的冷漠和难以逃避的幻灭。他终于在一个漫长酌黑夜重新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是可贵的”。于是他宣布“滑稽戏收场啦”,然后以更加残酷的行为镇压自己曾领导的起义,以便获得失败,结束战争。但是他从力的孤独中解脱之后,旋即又陷入精神空虚的死一般的孤独之中。为了等待来之不易的死,他回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他把金鱼换成金币,然后又把金币变成金鱼,就这样没完没了,卖得越多,活儿就干得越多。”奥雷连诺上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具有预言能力。他的这种超人的才能既是他获取力的首要条件,也是他能够顿悟力的虚妄、走向空寂的重要原因。奥雷连诺还在他妈妈乌苏娜的肚子里就开始啼哭,仿佛预见到了人世间等待着他的痛苦;他一出生就用恐惧的目光注视着家中摇摇欲坠的天花板,似乎从一开始就敏感到这个家族的衰败;他知道自己外出打仗时家里所发生的一切。他的名言是:一切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也许,正是这种超人的预见能力,使他注定要超越力、荣誉、善良的惰感和生命的种种乐趣,走向死亡般的无聊、冷漠和孤寂。
  阿玛兰塔、雷贝卡和俏姑娘雷梅黛丝是小说中较为重要的三位女性,她们分别以恨、爱和纯洁展现了女性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阿玛兰塔和雷贝卡的孤独是狂乱的情欲一手造成的。她们原本是一对好姐妹,不幸同时爱上了一位意大利调琴师,雷贝卡爱情上的胜利引起了阿玛兰塔的嫉妒和仇恨,她因此而坚信“爱情是危险的,没有好结果的”。当那位意大利调琴师遭到雷贝卡的抛弃又转而向阿玛兰塔求婚时,她虽然仍然爱着他,却断然拒绝了;她对马克斯上校的感情交织了同情和虐待的成分;而她同侄儿的乱伦游戏则是出于本能的欲望和某种自我怜悯的念头。从精神分析学来看,阿玛兰塔的行为体现为病态的症状,即所谓“吞没焦虑”:“为了与他人相联系,人需要一种坚实可靠的自主性身分感。然而,在生活中任何联系都会使个体面临丧失身分的考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是所谓吞没焦虑。……伤入吞没焦虑的个体,其用以维护自身身分的主要手段是孤立。”对于这种人来说,被人爱比被人恨更可怕,因为被爱就意味着被淹没、被吞噬,因为“被他人所爱,相当于置身于强制性的承诺之下。”阿玛兰塔就在这样一种病态的“吞没焦虑”中走向绝望和孤独。与阿玛兰塔相反,雷贝卡疯狂地投人到爱和性欲之中,希望被包围、被窒息……她少女时代第一次恋爱就是出于对爱情的渴望,至于恋爱的对象倒并不重要。她同与自已同样疯狂的霍·阿卡蒂奥结婚之后,过着极度纵欲的生活。雷贝卡的孤独是她丈夫的死造成的,但是,谁杀死了她丈夫?也许是为了驱散我们的怀疑(也许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作者在小说中预先反驳说:‘“雷贝卡为什么要打死一个使她幸福的人”呢?但是,读者仍然会怀疑她就像福克纳的爱米丽一样,为了永远地占有自己的爱人,宁愿杀了他。无论如何,在丈夫神秘地死后,雷贝卡过上了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一个活死人一般,似乎在这样的孤独中体味到了某种平静。与阿玛兰塔和雷贝卡完全不同,俏姑娘雷梅黛丝是完美的化身。她有着绝色的容貌和最纯洁的心灵。但是,她的美似乎太过极端,她的心灵超越了爱、恨、嫉妒、同情、忧郁和痛苦等一切人类普遍的惰感,趋向死一般的宁静。这一切都注定了她将无法久留人世,更规定了她孤独的命运。她的飞天之行象征着完美是无法在尘世间因存的,而且,对完美的追求是致命的,当然,更是伴随着孤独的。
  在《百年孤独》中,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这个民族的孤独主要就体现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无所适从的精神境况: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却成了陌生人。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成为拉丁美洲文化中的力话语。西班牙式的教育标志着风度、修养和正统,而马孔多(小说中一个虚构的城镇,但是也可以被读解为整个拉丁美洲的象征)人原先那种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则被认为是充满了罪恶的。家族的女主人乌苏娜在媳妇菲兰达(西方文明和教养的典型代表)来到这个家族之后,陷人了“黯然无光的暮年的孤独”。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乌苏柳这位拉丁美洲人民的优秀代表丧失了原有的判断力:“那些靠直觉弄得清楚的东西,她想用眼睛去看,就失误了。”她不得不“完全改变了自己关于子孙后代的看法”。
  即使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西方文化的人侵也没有停下脚步。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传入,各种西方文化话语相继侵人了马孔多:“停泊在马孔多镇的第一艘也是最后一艘轮船”,其实只是一只“巴里萨木扎成的木筏”,他是霍·阿卡蒂奥第二的“失败的创举”。这只木筏并不是他的外祖父的梦想的实现,而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它带来的不是伟大的发明,而是所谓“新的生活气息”:法国妓女们“那种出色的技艺改变了传统的爱情方式”,她们“发起了血腥的狂欢节,一连三天使马孔多陷入了疯狂的状态。”狂欢节给马孔多的人民带来的不是快乐和解放,而是欺骗、恐怖、混乱和屠杀。在马孔多的狂欢节中,“枪弹的闪光淹没了焰火的光彩”,狂欢后的广场上一片尸体。不仅如此,狂欢节还使马孔多陷入一种不可理喻的狂欢情绪。奥雷连诺第二就是这种情绪的突出代表。他狂呼:“繁殖吧,生命短暂呀!”他有一个性欲极端旺盛的情妇,这个女人接近任何牲畜都会使它们疯狂地繁殖起来;他每天在家中大摆宴席,招待各路朋友和不断涌入马孔多的外国人……然而,他的疯狂只不过是孤独的另一种形式,他晚年凄凉的情景和他痛苦的死亡都证明了这一点。
  当火车第一次开进马孔多时,“在这片刻间,马孔多被可怕的汽笛声和扑味扑味的喷气声吓得战栗起来。”“这列样子好看的黄色火车注定要给马孔多带来那么多的怀疑和肯定,带来那么多的好事和坏事,带来那么多的变化、灾难和忧愁。”火车给马孔多人带来了电灯、电话和电影,使他们享受到现代文明的舒适和方使;火车也给马孔多人带来香蕉公司,使他们的生活偏离了常规,走向毁灭。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香蕉公司掀起的“香蕉热”是“同战争有某种关系”的,但是,这是一场真正的和平演变。蜂拥而至的外国人把马孔多闹得天翻地覆,“他们借助上帝的力量,改变了雨水的状况,缩短了庄稼成熟的时期,迁移了河道……”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科学上的奇迹,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文化上的偏见。他们带来了尊卑等级制和种族歧视。“他们又在铁道的另一边建立了一个市镇”,“整个街区都围上了很高的金栅栏,活像一个硕大的电气化养鸡场。”“横傲慢的外国人代替了地方官吏”。代表政府的士兵们仿佛都“患着盲目服从的淋巴腺鼠疫症”。他们在一次镇压工人反抗外国人欺压的大罢工中残酷地杀害了三千多名工人,并且还无耻地否认这一事实,宣布:“没有一个人死去,工人们都安全回家了。”
  总之,随轮船和火车而来的一切都象征化地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西方霸势力控制下所遭受的痛苦:他们认不出自己的市镇、相互残杀、丧失了原有的自尊和起码的人格,一切抗争和努力都归于失败,人们在绝望中走向最深刻的孤独——死亡。最后,马孔多小镇在一阵狂凤中飞上了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angjierzh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