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乡曲之誉”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乡曲之誉”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乡曲的详细解释、乡字在田字格怎么写、“乡”字可以加什么偏旁?、古代语文的曲的意思。。。解释的最好长点、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我国古代怎么称呼自己的家乡等

乡曲的详细解释

1. 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
①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
②《庄子·胠箧》:“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③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吴俗诸猾少季,株累细民胁,令长对簿,往往陷人眢井,以恫疑乡曲,民益凋敝。”
④王先谦集解引《司马法》:“五州为乡。”又引 郑玄 曰:“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2. 家乡,故里。
①《战国策·秦策一》:“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②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③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强 尝丞 溧阳 ,名与乡曲俱失之。”
④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中国 人之入耶教者,亦有两种类:一曰真信教者,二曰利用外国教士以抗官吏武断乡曲者。”
3. 乡亲;同乡。指人。
①《三国志·吴志·孙静传》:“ 坚 始举事, 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
②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乡曲争持钱帛,竞施珍宝。”
③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二》:“与其得直於有司,不如两平於乡曲之为愈也。”
④金王若虚《李仲和墓碣铭》:“然性介少谐合,素不为乡曲所重。”
4. 谓居里或籍贯相同。
①《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侧闻吾子之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
②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常名立 , 汝阴 人,与家中有乡曲之旧。”
③《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 韩元帅 部下将士都是北人,语言相合,岂无乡曲之情。”
5. 偏僻的村野。
①《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
②《北齐书·文襄帝纪》:“仆乡曲布衣,本乖艺用,出身为国,绵历二纪。”
③清钱泳 《履园丛话·恶俗·出会》:“城市之民,俱有其业;乡曲之民,各有其事。”
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所举佳篇,复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6. 指村野鄙陋之人。
①唐 李端 《赠道士》诗:“懒说岁年齐 绛老 ,甘为乡曲号 涪翁 。”
②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诚以蒭荛之言,虽出自乡曲,而听一言之是非,可觇政治之得失。”
③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其自尊乡曲,以一己所闻知为最普通者……实乃与里巷啬夫同其伧陋。”

乡字在田字格怎么写

“乡”字的笔顺:撇折、撇折、撇
◎ 乡
乡 xiāng
〈名〉
(1)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
(2)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township]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习乡尚齿。——《礼记·王制》
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3) 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同。又如:乡荐(唐宋时由地方官推荐应进士考试的人);乡科(乡试);乡贡(由州县选拔出应科举的士子)
(4) 乡村,城市外的区域 [countryside;rural area;country]
传一乡秀才。——宋· 王安石《伤仲永》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各乡逆夷
(5) 又如:乡里迓鼓(泛指民间音乐);乡曲之誉(乡里的声望);乡先生(辞官居乡或在乡执教的长者);乡瓜子(见识少的乡下人)
(6) 家乡,故乡。在客地称原籍为乡 [native place;home village]
国者,乡之本也。——《管子·修》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采吾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扣其乡。——明· 魏禧《大铁椎传》
(7) 又如: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情);乡味(家乡饮食的风味);乡信(家乡亲友寄来的书信)
(8) 地方;处所 [place]
三世居是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9) 又如:他乡;外乡;异乡;侨乡;帝乡(京城)
(10) 某种超现实的境界 [an unreal delightful country]。如:梦乡;醉乡
(11) 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 [villager]。如:乡中(同乡);老乡;同乡
(12) 用作动词,读 xiàng。通“向”。面对着 [face to]
东乡坐。——《史记·田单列传》
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姓

“乡”字可以加什么偏旁?

“乡”字加偏旁的字有:鄊,鄕,蚃,飨,郷,蠁,飨,芗,壅,雍,罋,饔
乡,xiang,二人对食。
(1)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
(2)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township]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汉语汉字,拼音:xiāng。
泛指小市镇,或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详细解释
〈名〉
1.(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
2.“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习乡尚齿。——《礼记·王制》
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3.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同。又如:乡荐(唐宋时由地方官推荐应进士考试的人);乡科(乡试);乡贡(由州县选拔出应科举的士子)。
4.乡村,城市外的区域
传一乡秀才。——宋·王安石《伤仲永》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各乡逆夷
5.又如:乡里迓鼓(泛指民间音乐);乡曲之誉(乡里的声望);乡先生(辞官居乡或在乡执教的长者);乡瓜子(见识少的乡下人)。
6.家乡,故乡。在客地称原籍为乡
国者,乡之本也。——《管子·修》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袁可立)戊子(1588年)举于乡,己丑成进士。——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乡音无改。——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采吾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扣其乡。——明·魏禧《大铁椎传》
公(袁可立)非直断断为德于乡已也。——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7.又如: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情);乡味(家乡饮食的风味);乡信(家乡亲友寄来的书信)
8.地方;处所 [place]
三世居是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9.又如:他乡;外乡;异乡;侨乡;帝乡(京城)
10.某种超现实的境界。如:梦乡;醉乡
11.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如:乡中(同乡);老乡;同乡
12.用作动词,读 xiàng。通“向”。面对着
东乡坐。——《史记·田单列传》
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读 xiàng。通“向”。原先,从前,以前。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司马迁 报任安书》

古代语文的曲的意思。。。解释的最好长点

曲 [qū]
弯转,与“直”相对:弯~。~折(zhé)。~笔(a.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b.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肱而枕。~尽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说。~解(jiě)。委~求全。
弯曲的地方:河~。
偏僻的地方:乡~。
姓。
“曲”的简化字。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霉。
曲 [qǔ]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艺。~话。
歌的乐调:~调(diào)。~谱。异~同工。~高和(hè)寡。

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我认为,这句话体现出司马迁和班固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历史学家的史学观点。
  爱问的“看破黄尘”说:这是一个历史学家(班固)批评另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话。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
  司马迁的《史记》,在关于古圣贤的是非判断方面中有错误的,比如:论天人大道是先黄老(即老庄学说——看破黄尘注)后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部经典,代指孔孟之道——看破黄尘注);叙述游侠则丢掉了真正的处士而让奸雄进入《游侠列传》;在记录物产、农商的《货殖列传》中推崇有势力的而羞辱了贫贱之辈。
  更重要的内容可以参考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的《04、司马迁和班固》一文。该文赞同司马迁而反对班固的“教条主义”观点。现摘录如下: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过去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和帝永元四年。一西汉,一东汉,相去公元前及公无后各约90年。我们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180年的距离,等于我们之去前清嘉庆年代。
  《史记》和《汉书》一为私人著作,另一书稿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经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史》是断代史。两位作家的个性癖好不同,也使他们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然则公元前90年和公元后90年,中国的作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汉朝立国行杂霸之制,有法家思想,文景之际,施政又有道家精神,董仲舒自己的著作,还参和着阴阳五行的万分涉及灾异。总之整个汉代思想,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大综合,早经中外学者阐释。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的,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这有他自己的言辞为证。他曾对汉武帝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异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段话否定学术的独立性,坦白的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今政。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这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他读书不受这政策的影响。而班固年轻时“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况且后汉创业之主光武帝刘秀自己就曾为大学生。第二个皇帝明帝刘庄更以学者自居,曾在辟雍(大礼堂)讲尚书。第三个皇帝章帝刘坦亲自在白虎观制定五经异同,班固也在列。在这种政领导下的环境里著书,就难脱离国家所定标准的束缚了。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归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而司马迁形容吕后残虐戚夫人,以致她亲生的儿子孝惠帝指斥她“此非人所为”。班固作“汉书”时,有关刘邦的一段,还大致采取司马迁的材料。但是他的〈高后记〉则隐恶扬善,对戚夫人事一字不提,而只在书末〈外戚传〉内叙及。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司马迁借着〈货殖列传〉发挥他个人的私利观。“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他又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而且从他看来,贫穷是耻。“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食,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迟至今日两千多年之后,很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或敢心里如此想,恐怕不会有很多人嘴里能如此说。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十分的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者,乃是《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古人1931人,包括传奇式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于秦亡为止。而由作史者“显善昭恶”的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虽孟子只与颜渊,管仲同“上中仁人”。老子与商央,申子,墨翟,韩非都“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从我个人的眼光看来,除非作者束发受教以来,就先培养了一段“常经”和“异道”的观念,决难如此只凭古书里一句一段的叙述即能将这么多的人物列表区分其品格,有如衡量其材之长短。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世俗观念中的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多方面那些呆板的型式,还是后人之所造作,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我国古代怎么称呼自己的家乡

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故里。
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唐· 李中《送人南游》
家园。
薛能 《新雪》诗:“香暖会中怀岳寺,憔鸣村外想家园。”
桑梓。 
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离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故园。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园人。”   
家乡。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梓里。 
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诗:“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   
乡国。 
苏轼《游金山寺》诗:“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乡邦。 
鲍照《还都》诗:“君王还京国,游子思乡邦。”   
乡关。 
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井。 
崔桐《醉李补阙雨中寄题》诗:“白发返乡井,微官有子孙。”   
乡曲。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老家。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至於我的老家在京里,我父亲的灵在庙里这话,我合邓褚两家,都不曾谈过,他是怎的知道,好不作怪!”
原籍。
《水浒传》第四二回:“这几时,官司如何不行移文书到那里了,必然原籍追捕。”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angquzhiyu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