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以德报德”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德报德”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抱怨。请问这句古文什么意思,尤其最后一句、什么以什么德、如何理解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句话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等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

意思:”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1、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
【翻译】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2、 何以报德:hé yǐ bào dé 
【翻译】德:恩惠。用什么来回报恩德。
扩展资料
【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抱怨。请问这句古文什么意思,尤其最后一句

用恩德来报答怨恨,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什么以什么德

俭以养德以德报德俭以养德,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德报德则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为:有人问:“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如何?”孔子说:“那用什么报答别人对你的好呢?应以正直回应对别人的仇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如何理解以德报德

别人对你施以恩惠,你应当也以一颗感激的心情去报答人家的恩惠。不应是以德报怨,那是小人。再高尚的就是以怨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句话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最近国学兴起,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我再读《论语》。然而却发现,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我们似乎误解了孔子。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设立,孔子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如今人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也更加正确和人性化,对于圣人之言,我们应该拨开迷雾,认真感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debaoyu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