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引为口实”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引为口实”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 慎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什么意思?、岂为其口实的其是什么意思、语文文言文128个实词各个的意思、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社稷是养 是什么意...、国际难民法中自愿遣返分为哪三类?、口实的引证解释等

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 慎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什么意思?

学我者病,李北海也曾这么说过,后面还有一句“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学习不能拘泥于形迹,而要掌握精神。如果仅仅是学习形迹,就会“病”。这里的病,当然不是生病的意思,但也差不太多,就是说不能健全的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在这里,学我者病,应是禅师所说,意思也应当是说不要拘泥形迹,否则不能健全的发展(注意,是健全,不是健康)。来者方多,就是后来者会有很多。慎勿以是书为口实也,就是不要拿着这些内容当作金科玉律。这与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是相近的。总体而言,就是不要执著着字句,而要领略其精神内核的意思。

岂为其口实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意思是“他的”

语文文言文128个实词各个的意思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鸿鹄之志的解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8、病 (1)名词。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圣人非所以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动词。①生病。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订鬼》)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④受困。 在陈绝粮,从者病。(《论语》) ⑤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⑥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3)形容词。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伯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 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 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 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 数词。通’佰’,一百。 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0、曾 (1)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 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1、察 (1)动词。①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 向察众人之议,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 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2、长cháng (1)名词。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高度。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史记》) ③长处,长。 兼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2)形容词。①长的。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高的。 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③久。 天长地久有时尽。(《长恨歌》) ④远。 道阻且长。(《诗经》) ⑤大。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史》) ⑥辽阔。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3)动词。擅长。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4)副词。常,经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zhǎng (1)动词。①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采草药》) ②抚育。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③增进。 教学相长。(《学记三则》) (2)形容词。①年龄大。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②排行第一的。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石钟山记》) (3)名词。头领。 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13、朝 cháo (1)动词。①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在早晨拜见国君。引申为朝见。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左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访。 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③归。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2)名词。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③政事。 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 (3)介词。对,向。 坐南朝北。 Zhāo (1)名词。早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2)量词。天,日。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1)动词,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欤秋冬之绪风。(《涉江》) ③趋,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⑤凭恃、依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沈括《宋书》) ⑥交加,连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名词。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佛教。 shèng(1)名词。①一车四马的总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2)量词。辆。 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战》)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崤之战》) 15、城 (1)名词。①城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2)动词。①修筑城墙。是月,城西宁。(《明史·太祖本纪》) ②守城。 (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传》) 16、诚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定,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季讽齐王纳谏》)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7、池 (1)名词。水塘,湖。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雁荡山》) (2)名词。护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词。 ①殿阶。 登自东除。(张衡《两京赋》) ②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③门屏之间。扶辇下除。(《汉书》) (2)动词。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②修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9、传 chuán(1)动词。①传送,传递。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流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④传达。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谭嗣同》) ⑤传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⑥延续。人人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2)名词。传闻,传说。 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词。①客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横惧,乘传诣洛阳。(《汉书·高帝纪下》) ③传记。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注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20、辞 (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辞罚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说话。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②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推辞,辞去。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21、从 cóng 动词。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1)名词。①随从的人。 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 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的。 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 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 欲不可从。(《礼记》) 22、达 (1)动词。①通,透。 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 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 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 词不达意。 (2)形容词。①显贵的。 达官贵人。 ②豁达。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23、怠 形容词。(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24、殆 (1)形容词。①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 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25、当 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 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 此殊未当。(《采草药》) 26、道 (1)名词。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 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 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27、得 (1)名词。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 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1、 短,与“长”相对。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 3、 缺点;短处。 4、 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 想要更多,可以私信我。如果有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来杭州解放路精。锐教育进行免费咨询。 杭州解放路精。锐教育 语文组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社稷是养 是什么意...

“社稷是养”的意思是:(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这一句话是出自《晏子不死君难》,作者:左丘明。全文讲的是: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下贱。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

国际难民法中自愿遣返分为哪三类?

1)该人已自动接受其本国的保护;
  (2)该人于丧失国籍后,又自动重新取得国籍;
  (3)该人已取得新的国籍,并享受其新国籍国家的保护;
  (4)该人已在过去由于畏受迫害而离去或躲开的国家内自动定居下来;
  (5)该人由于被认为是难民所依据的情况不复存在而不能以个人方便以外的其他理由要求继续拒绝受其本国的保护。纯经济性质的理由,不得援为口实;
  (6)该人本无国籍,由于被认为是难民所依据的情况不复存在且可以回到其以前经常居住的国家而不能以个人方便以外的其他理由要求继续拒绝返回该国;
  (7)其他因现在或以前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而受迫害,以致留在其本国之外(或该人无国籍,留在其以前经常居住的国家之外),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其本国政府保护(或该人无国籍,不能或不愿返回其以前经常居住的国家)的人。
  但有下列情况的人,即不于上述第六款所规定的高级员主管范围:
  1.具有一国以上国籍的人,但该人对其所各国部符合上一款规定者,不在此限;
  2.被其居住地国家主管当局认为具有附着于该国国籍的利和义务的人;
  3.继续从联合国其他机关或机构获得保护或援助的人;
  4.有重大理由足以认为犯了引渡条约所列罪行或国际军事法庭伦敦约章第六条或世界人宣言第十四条第二款所述罪行的人。

口实的引证解释

1.口中食物。
高亨注:“须自求口中之食物。”引申为食品。亦指饮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明勑下以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李贤注引《汉官仪》:“口实,膳羞之事也。”《魏书·夏侯道迁传》:“好言宴,务口实,京师珍羞,罔不毕有。”
2.指俸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杜预注:“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
3.古代俸禄皆以米计,故又借指为粮食。
《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且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胡三省注:“口实,谓粮食也。”
4.古代死者入殓时口中所含之物。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何休注:“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汉刘向《说苑·修文》:“口实曰唅……天子唅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5.谓经常议论、诵读的内容。
《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孔传:“恐来世论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讽诵,以为口实。”
6.引申为定论。
宋苏洵《仲兄字文甫说》:“昔者君子之处於世……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清李楷《序》:“乃世所援以为口实者: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予窃以为不然。”
7.指话柄;谈笑的资料。
唐刘知几《史通·因习》:“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及邯郸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实。”宋孔平仲《续世说·排调》:“举朝嗤笑,以为口实。”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九章:“前年躲警报在桤木沟同陈登云开过玩笑的那回事,不就是拿她--这个满身苕气的女人做过口实吗?”
8.借口。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讎?”杜预注:“口实,但有其言而已。”《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司马尚曰:‘将军称兵犯阙,知者以为忠,不知者反以为叛,适令谗人借为口实,以将军之才,随处可立功名,何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nweikoush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