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以身殉国”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身殉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以身殉国"的下一句、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者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是谁、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及其感人事迹、"以身殉国"的下一句、明朝有哪些以身殉国的大臣、历史有多少不可忘却的悲壮,斗权臣,以身殉国的南宋等

"以身殉国"的下一句

以身殉国,何事不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者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是谁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者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是关天培。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时任两广总督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受伤10多处,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关天培以身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及其感人事迹

  看这里,后面有书名
  http://tieba.baidu.com/f?kz=91252918
  乐善
  牺牲日期 1860年8月
  曾任云麾使、参将等职。被赐号为“巴克敦巴图鲁”。后任河北镇总兵。1859年,调至僧格林沁天津军营,协力防御再度北犯的英法侵略军。6月25日,英国军舰侵犯大沽,他受命督率守军英勇反击,击沉敌舰多艘,毙敌数百名,取得大沽之捷。因此,由河北镇总兵升为直隶(今河北)提督。1860年夏,英军舰再次侵犯大沽,他率敢死士兵千余人,誓守阵地。8月,敌兵由北塘登陆,炮台失守,他拚力奋战而亡。
  江继芸
  牺牲日期 1841年8月26日
  行伍出身,曾在清军中任千总、守备、副将等职。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他平日操课优良被时任闽浙总督邓廷桢举荐,任金门镇的总兵,随同闽浙总督防守夏门,1841年8月,英国政府不满足于《穿鼻草约》的侵略战果,再次派兵舰侵犯闽浙一带。8月26日,英军集中兵力进攻厦门,他率水陆士兵抵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当英军登陆之际,他奋勇杀敌,持刀追逐上岸的英兵,但不幸落水牺牲。
  关天培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①。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②。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由于关天培在广东沿海的严密布防,使英国侵略者在这个时期的挑衅与击都未能得逞。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二艘、货船三艘到九龙山口岸以索食为名,突发炮火,进行挑衅活动,遭到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的水师猛烈反击,狼狈逃跑。两个月以后,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义律又阻挡英国商船具结,破坏中英正常贸易,挑起穿鼻之战,这次战斗可说是揭开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序幕,实际上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开始。在这次战斗中,关天培亲临督阵,虽手背受伤,仍奋不顾身,执刀屹立,督令弁兵,对准英舰连轰数炮,使它遭到重创,仓皇遁去。此后十天内,英舰又接连向官涌守军发动六次进攻,结果都被增城营参将陈连升等所率领的守军所击退,获得全胜。战斗结束后,关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在道光帝的上谕里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并下令“交部从优议叙,以示奖励”③。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督率水师,坚守阵地,并积极组织渔船、蟹艇,利用各种机会击侵略军。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身份抵达广州,一反林则徐之所为,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将关天培数年来辛苦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并木排铁链全数加以毁弃。关天培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采取抵抗的积极措施,都遭到拒绝。这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击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壮烈牺牲,虎门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各只有弱兵数百,分守靖远、威远两炮台,请琦善派兵支援,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的壮烈牺牲激起了爱国士大夫的沉痛哀悼,他们纷纷撰写诗文表示纪念。林则徐对关天培的死尤感悲痛,特写挽联悼念道: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土+禀)(指同时战死的麦廷章),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④
  关天培在牺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为国捐躯的准备,开战前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他的尸体由家丁在乱尸中找到,身体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烧焦了。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⑤。
  (徐如)
  ①《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社,第6册,第269-270页。
  ②《鸦片战争》,第6册,第276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第1册,第244页。
  ④《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社,第6册,第273页。
  ⑤同上,第278页。
  葛云飞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定海,英勇抗英的著名三镇总兵。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凌台,号雨田,浙江山阴(今萧山县)人。出生于行伍家庭,父葛承升,武举出身。葛云飞从小种田,后在其父培育下,读书习武,“汛览经史,暇则肄射”①,学得一手良好射技,挽弓发必中,因而认为练武“为有用之学”,而不屑朱子章句。后来,曾游杭州西湖,“拜岳王墓,欷歔响慕,志素定矣。”②他对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这两句名言,尤其赞赏;而且,还将两汉至明代的十一位著名将领事迹,编成《名将录》,以勉励自己。年三十,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成武进士。从道光四年(1824年)开始,以守备衔,先后在浙江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和福建的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因缉捕“海盗”,屡建军功,五擢至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年)署定海镇总兵,不久实授。
  自道光帝于正月初,发布对英宣战诏令后,曾命伊里布进兵,“收复定海”,但伊里布畏缩不前,一再要求对敌妥协,被道光帝严斥,改派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大臣代替伊里布主持浙江军务,负责浙江前线指挥。二月七日,裕谦抵镇海军营,三月六日又亲到定海前沿阵地。闰三月,被任命两江总督。
  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葛云飞经裕谦同意从小竹山至城东青垒头,修筑土城一道,长达一千四百三十余丈,又在城东南关山,修建镇远城,周一百三十丈,即关山炮台。为增强定海防务,他请求在晓峰岭上筑炮台,小竹山下塞江路,以便杜绝偷越,并在五奎山增筑炮台,吉祥门、大渠门、毛港、虎头颈诸岛,亦各置防守,互为犄角,裕谦以费繁不许。葛云飞请借三年薪俸,自费修筑,裕谦怒斥:“是挟我也!”⑿坚决拒绝。后来,又请求塞竹山门狭港,使不通舟楫,亦无结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当英军侵扰厦门时,认为土城守兵单薄,晓峰岭背负海,且有间道,他又上书要求增炮和营船,以备水战,仍未引起裕谦重视,反而禁议水战,并下令将定海营船押过镇海。葛云飞苦于掣肘,心知徒守必败,遂誓竭力杀敌,以身殉国
  ①②宗稷辰:《浙江定海镇总兵壮节葛公行状》,见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卷64,第7页。
  ③同上,第9页。
  ④宗稷辰:《浙江定海镇总兵壮节葛公行状》,见《续碑传集》,卷64,第8页。
  ⑤⑥同上,第9页。
  ⑦同上,卷64,第8页。
  ⑧《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3册,第262页。
  ⑨《鸦片战争》,第4册,第376页。
  ⑩⑾宗稷辰:《浙江定海镇总兵壮节葛公行状》,见《续碑传集》,卷64,第8页。
  ⑿宗稷辰:《浙江定海镇总兵壮节葛公行状》,见《续碑传集》,卷64,第9页。
  ⒀一说守卫九安门。
  ⒁《鸦片战争》,第5册,第263页。
  ⒂《 鸦片战争》,第6册,第354页。
  ⒃宗稷辰:《浙江定海镇总兵壮节葛公行状》,见《续碑传集》,卷64,第10页。
  ⒄《鸦片战争》,第5册,第263页。
  ⒅《鸦片战争》,第5册,第264页。
  ⒆侵略军记载伤亡三十人。见《鸦片战争》,第5册,第264页。
  达洪阿
  达洪阿(?-1854),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台湾,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富察氏,字厚庵,满洲镶黄旗人。历任侍卫、都司、副将,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为贵州威宁镇总兵,后调福建漳州镇总兵。次年(1835年)调任台湾镇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 年),因他调台五载,训练操防有功,被赏加提督衔。
  他行伍出身,不谙文墨,性情刚烈,“同官鲜与合”。道光十七年(1837年),姚莹至台,任兵备道,与之有所龃龉。历经两年,姚莹以诚相待,达洪阿对姚莹甚为佩服,便“谢过约为兄弟”①。他对姚莹所拟奏章和全台筹防谋略,无不赞同。达洪阿原先与在籍前任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亦宿微嫌,难于相处,后经姚莹劝说和衷协力,达、王皆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弃嫌敦好,消除前怨,共同对敌。达洪阿热情接受王得禄“严守海口,不轻与海上决战”②的建议;而王得禄也自带精兵,督守澎湖,团结合作,积极为台应援。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全代表璞鼎查乘机讹诈,诬指达洪阿、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并以“干戈重起”相威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一月,道光帝派闽浙总督怡良赴台查办。怡良不顾事实,认定英船实因遭风沉搁,并无与之接仗,及计诱等事,奏请治罪。“一时郡兵不服,其势汹汹”⑤。达洪阿惧怕兵变,便亲自慰谕遣散。后与姚莹一道,被解押至京,入刑部狱。道光帝迫于舆论压力,以其在台“尚有微劳”为词,免予治罪。
  同年年底,道光帝赏给达洪阿三品侍卫侍,授哈密办事大臣。不久,以副都统衔任伊犁参赞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咸丰元年(1851年),曾赴广西,参与镇压天地会起义,后来,又在京津地区对抗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年)死于军中。
  (黄保万)
  ①《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6册,第397页。
  ②梁廷枬:《夷氛闻记》,中华书局,第87页。
  ③同上。第106页。
  ④《鸦片战争》,第4册,第529页。
  ⑤同上,第527页。
  江继芸
  行伍出身,曾在清军中任千总、守备、副将等职。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他平日操课优良被时任闽浙总督邓廷桢举荐,任金门镇的总兵,随同闽浙总督防守夏门,1841年8月,英国政府不满足于《穿鼻草约》的侵略战果,再次派兵舰侵犯闽浙一带。8月26日,英军集中兵力进攻厦门,他率水陆士兵抵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当英军登陆之际,他奋勇杀敌,持刀追逐上岸的英兵,但不幸落水牺牲。
  陈连升
  为了加强官涌营防御能力,林则徐、邓廷桢和关天培经过认真的考虑,增调水师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以备攻坚之用。并调派了熟悉这一带情况的候补知府余保纯、候补县丞张鹍、新安县知县梁星源、驻守大鹏湾的参将赖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台参将张斌就近带兵往官涌通力合作,准备夹攻来犯英军。
  第五次交战,中国水师采取先发制人。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官涌营盘守军按五个山梁分五路准备用大炮主动出击。英兵舰见官涌营盘已作战斗布置时,也装上大炮准备迎战。但当官涌营盘五路大炮重叠齐轰时,英军措手不及,根本无力还击,只得带着创伤逃窜到外洋躲避,第二天清晨,英兵舰半数已逃窜至外洋,留下的一只三桅船半沉半浮于海面,还有些船篷桅墙绳杠具都已被重炮击坏,洋面一副狼狈景象。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兵舰第六次来犯,官涌营盘仍以五个山梁,五路大炮叠轰的方式对付来犯的英兵舰,逼得他们不得不退出官涌洋面。因而,英舰六次进犯,中国水师每次都获得胜利。英兵舰、趸船被迫退到龙波、筲洲、赤沥角、长沙湾等外洋洋面分散停泊,放弃了这个优越基地。这样,由于陈连升等的英勇作战,英兵舰遭到六次失败,处于既不能在澳门陆上居住,又不得在尖沙嘴、官涌一带海上长期停泊,使他们企图采取步步进逼,进入内河的阴谋遭到破产②。
  继官涌之战胜利后,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为防止英国侵略者再犯,又主持了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经过余保纯、赖恩爵、梁星源等实地勘察后,于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内地调配大炮五十多门,有效地控制了官涌一带洋面。还将大鹏湾营改为协,派副将驻守③。大鹏协与香山协东西遥相对峙,加强了虎门要塞东西两翼的防守能力。
  由于官涌之战的胜利,陈连升被提升为三江口协副将④,这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他老当益壮斗志昂扬。提升后,他被调守虎门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
  陈连升调守沙角炮台,把守虎门第一道防线,深感责任重大。他在沙角作了认真布置,带领三江和惠州兵勇六百余人,埋藏下许多地雷,作好随时打击来犯敌人的准备。英兵舰不时开船到大角、沙角来刺探军情,都被陈连升率兵弁将他们驱退。这时林则徐、邓廷桢已被革职,琦善和义律的“谈判”正在进行中,琦善诬陷陈连升轰击英国送信船,要对他加以惩办,遭到爱国官兵反对。义律一面谈判,一面在加紧训练士兵,而琦善则一边谈判,一边将经过五、六年大肆整顿的虎门设施撤除尽净,使陈连升在沙角退到无可防守的地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义律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时机派出大小战船二十余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发动猛攻,英军二千余人由汉奸带路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势险要的沙角后山,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陈连升亲自坐镇炮台后卫,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英兵数百人。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都只有数百兵力,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前往支援。陈连升率领六百余守岛官兵,使用着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自己的英兵作殊死斗争,并用弓箭堵击来犯的英军,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陈连升“请备兵与火药”⑤,琦善不许。由于琦善不发援兵,坐视海防被突破。陈连升及其所兵勇终因兵力单薄,难以抵挡已占据山顶阵地的英军,终因敌我悬殊而全部壮烈牺牲。陈连升之子武举陈举鹏、守备张清龄都英勇奋战,直至身死⑥。陈氏父子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的事迹为后人所传诵。爱国诗人张维屏的《三将军歌》作如下的歌颂: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⑦
  广东人民为纪念因沙角战斗牺牲的爱国将士陈连升入祀“昭忠祠”,又收殓了阵亡将士的遗体,建立了“节兵义坟”安葬,作为永久纪念。陈连升家乡恩施的乡亲们,也集资建立纪念碑,永久纪念为守卫祖国南大门而牺牲的爱国将领。
  陈化成(1776——1842)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市)人。他出生金门,自幼熟习水性,精武艺,尚气节,智勇过人。年二十八,加入清军水师。嘉庆二年(1797年)捕“洋盗”出力,拔补额外外委。后来,随同王得禄攻捕“洋盗”孙太,并参与李长庚镇压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蔡牵海商抗清集团。历任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为福建水师提督。驭军有纪律,约己尤严,时称“廉将”。他巡阅台湾时,随行将卒虽众,但对各地文武所供应“馈送”,一无所受,当时人称赞“所过如未尝有兵者”①。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到厦门进行间谍活动,陈化成召见该舰胡夏米等人,并命令水师严加监视,驱逐出港。后来,英舰闯入闽、浙各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陈化成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道光十三年(1833年),陈化成率领水师搜查金门、厦门一带的鸦片走私巢穴,四面兜擒,人船俱获,并对附近陈头等八乡,按户清查,窝巢尽毁。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舰到闽挑衅,被陈化成驱逐。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舰进窥闽安五虎洋面,闽安副将周廷祥出面制止,英领事借口接回居漳浦的英国“难民”,换坐小船,入口投书,陈化成不予接见,并派人转谕:海面“难民”,应照例翻译说明情况,由我国护送到广州回国,现“难民”未供系英国人,而且,英领事禀文亦未将“难民”姓名指出,难于凭信。即令水师将小船押至大船,驱出领海,维护了我国外交尊严。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查禁海口,严厉禁烟,英国鸦片船在广东活动日见困难,便转向福建活动。同年十月,英舰三艘停泊泉州梅林洋面,陈化成率水师前往驱逐,英舰仍抛泊不动,陈化成即令水师炮火,连环轰击,英舰一面挂帆,一面用炮抗拒,边拒边走,向外洋狼狈逃驶。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英舰累次窜入闽洋骚扰,陈化成率水师出击,在战斗中,足受炮伤,仍鼓勇督师进击。他素以英勇善战闻名,被称为“陈老虎”。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化成调任江南提督。六月初七日(7月5日)英军攻陷定海,江、浙震动。当时传言浙江和议有成约,英吉利将就抚浙江,广东将撤防,他则“独谓款约不可恃,请留所部兵弗去。”②七、八月间,英军屡用舢板船突入吴淞口,测量水势,均被陈化成率部开炮击退。
  陈化成驻防吴淞,不避风雨暑热,住宿单布帐房,与士卒同甘苦。平时生活,异常简朴,他身为提督,每当肩舆出入,往往自备薪水,不用仪仗。这年秋天,一天夜间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过塘面,部将纷纷劝他移帐,他说:“大帐一移,三军掠扰,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溢,于心何安?”③一直坚持到潮退。当时,江苏巡抚裕谦,署两江总督,驻在宝山,他派人驶马程探望陈化成可曾移帐。听到马蹄声,陈化成从容地从帐中走出来,使来人很受感动。冬天,大雪压帐,刺骨严寒,彻夜难眠,陈化成却时常摇驾小舟,迎着风浪,往来海滨巡查,或踏雪行营,问寒问暖,见士卒衣着单薄,便赶制棉衣发给他们。他体恤士卒如家人,士卒皆称他“陈老佛”。后来,牛鉴任两江总督,得知陈化成忠勇粗食,“疑其囊涩”,便令军需处每十日送给他二百五十两白银,陈化成拒其拉拢,坚辞不受。他的生日,某些营弁特制金字旗,送来祝寿,也被他拒绝,立命撕裂。他为官廉洁,军纪严明,生活朴俭,受到吴淞一带人民的称赞:“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但饮吴淞水”。
  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陈化成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大力加强阵地防御 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英军巨炮冲陷“土牛”,炮伤其足,他仍手执红旗,指挥塘上,施放大炮,屹然不动。登陆英军大队拥至,陈化成身中洋枪七弹不能支。当时在塘仅有三人,陈化成对武进士刘国标说:“我不能复生,汝急免我首,掷体沟中”⑿,一恸而绝。陈化成就这样英勇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与阵地共存亡。同时牺牲的,有提标中营守备韦印福等官兵八十余人。这次吴淞要塞保卫战,共击毁敌舰八艘,歼灭侵略军六百余人⒀。
  陈化成的遗体,后来收敛在嘉定关帝庙。吴淞人民画了两张他的遗像,一赠其子孙,一留吴淞纪念。殡葬时,数万人罢市哭奠,杀牛以祭,绅耆、士庶、妇女,以至挑夫、贩运,莫不奔走哭送,并设香案于路,人人痛哭失声。上海人民在吴淞和上海城中,还修建陈化成纪念堂,塑像供奉,每年四月逢陈化成生日时,士民纷纷前往凭吊追念,彼此“项趾相望”,无不“肃然起敬”。时人有凭吊诗云:
  “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
  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
  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
  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⒁
  “父老龙钟仰天哭,何时还我旧长城”,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无限敬仰,对英国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
  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号舒亭。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商都镶黄旗)人。出身於将门世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道光六年(1826年)出任湖北荆州知府,后调武昌知府、荆宜施道。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为江苏按察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鸦片战争时期,又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实授。
  裕谦自赴浙督办军务以来,深感浙江提督余步云难资得力,对其以往伙同伊里布对外妥协劣迹是清楚的,而对侵略者暗訹余步云牵制他的情况并未觉察,所以没有将余步云及时撤换。当七月十日厦门失守,英舰沿海北上,裕谦得报,便集兵镇海,举行庄严的盟神誓师,申明“受命讨,义在必克,文武将佐,敢有受夷一纸书,去镇海一步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⒆言词慷慨,闻者振奋。而余步云则首鼠两端,假托足疾,不予行礼。八月初,镇海童生陈在镐前来裕谦军营献策,裕谦闻其“有通夷情事”,曾与义律有四次往来,立即将他押发镇海县收管,并“恐有汉奸溷迹”⒇,便通饬各,于十一日宣告封港。十七日,定海再度失守,裕谦更是“不禁眦裂发指!”他预料“定海既陷,虏必扬(舟+宗)深入”,侵占镇海,因而更加“激厉将士,凭城固守。”一当时,镇海兵力单弱,而且援兵又未集,裕谦临危不惧,誓死报国,坚定守卫镇海,他决心“城存与存”,绝不退缩。他从容召集幕客叮嘱,说:“明日将战,今先有言,凡军中谕旨奏疏及他文簿,置行馆中。”二,又交待将其所存奏稿代为刊刻,与前刊《勉益斋偶存稿》,一并交其弟裕恒,存于祠堂,“朝廷有所推问,以此进”。三并且,希望他们临阵时速出城,探听消息,“胜,则代草露布;败,则为办后事;并谕众家人会于馀姚,勿殡我”。

"以身殉国"的下一句

以身殉国,何事不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明朝有哪些以身殉国的大臣

松山之战后,玉田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辽东巡抚邱民仰全部殉国。
巨鹿之战,兵部尚书、督师卢象升殉国。(其弟卢象同起兵抗清失败投水而死)
北京保卫战,大同总兵满桂(蒙古族)殉国。
湫头镇之战大同总兵曹文昭兵败自尽。
抚顺之战,抚顺守城千总王命印战死,广宁总兵官张承荫、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悉数阵亡。
清河堡之战,清河堡守城副将邹储贤、参将张方旆皆战死
高阳之战:太子太保、帝师、太师、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八十高龄,率全家子侄及高阳百姓奋起抵抗清兵,最后六个儿子、二个侄子,十二个孙子侄孙全部殉国。
松锦之战,宣化总兵杨国柱中箭身亡。
宁远之战,山西总兵李辅明阵亡。
太原沦陷,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
宁武关之战,山西总兵官周遇吉,顽强抵抗,全家阵亡,农民军“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三边总督汪乔年被俘后骂贼而被五马分尸
三边总督孙传庭潼关战死。
兵部尚书杨嗣昌兵败绝食而死。
宣府巡抚朱之冯,闯王进北京时自缢。
大同战役,大同巡抚卫景瑗自缢而死。
总兵官猛如虎,南阳之战力战殉国。(此役,右参议艾毓初、南阳知县姚运熙殉国、唐王遇害)
三边总督傅宗龙,兵败,骂贼而死。
总督杨文岳,朱仙镇战役战死。
陕西总兵官虎大威,第三次开封战役中中炮而死。
左都督孙应元罗山之战殉国。
左都御史李邦华,北京之战自尽。
甲申国变殉节官员士子大约千人,而战死殉国追谥可考者越八千。

历史有多少不可忘却的悲壮,斗权臣,以身殉国的南宋

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自小“神隽有锋颖”,为官后成为一代诤臣,曾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1275年退隐后,以78岁高龄与其弟江万顷(授翰林院中书)在饶州(今江西波阳)与元军血战,寡不敌众,率子江镐及家人投水自尽,其弟江万顷被捕后,大义凛然,至死不降,遭肢解遇难。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shengxunguo.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