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直言极谏”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直言极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新唐书 戴胄传》翻译、帮忙!古文翻译!1个句子!谢谢! (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带有极字的词语、苏轼被贬、直言极谏的成语用法、极组什么词等

《新唐书 戴胄传》翻译

原文: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隋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厚礼之。为越王侗给事郎。王世充谋篡,胄说曰:“君臣大分均父子,休戚同之。公当社稷之任,与存与亡,正在今日。愿尊辅王室,拟伊、周以幸天下。”世充诡曰:“善。”俄肋九锡,胄又切谏,不纳。出为郑州长史,使与王行本守武牢。秦王攻拔之,引为府士曹参军,封武昌县男。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繇是与校尉皆免。 时选者盛集,有诡资廕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邪?”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寘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寤,从其言。胄犯颜据正,数查,参处法意,至析秋毫,随类指擿,言若泉涌,帝益重之。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翻译:戴胄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生性坚定正直,办事聪明精干,最擅长文簿。隋朝末年,任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厚爱礼遇他。任越王杨侗给事郎。王世充谋划篡,戴胄游说他说:“君臣从大义上讲是父子,休戚与共。您担当国家重任,国家的存与亡,就在今天。希望您尊重辅佐王室,仿效伊尹、周公使天下逢凶化吉。”王世充欺骗他说:“好。”不久胁迫越王为他加九锡,戴胄又直言极谏,王世充没有。出任郑州长史,派他与王行本守卫武牢。秦王攻克武牢,引荐他任秦王府士曹参军,封为武昌县男。大理少卿空缺,太宗说:“大理少卿,是关系到人命的官职,戴胄清廉正直,正是这个人选。”当天就任命戴胄。长孙无忌受到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应当处死刑;长孙无忌赎罪。戴胄说:“校尉与长孙无忌的罪相同,臣子对於皇帝不能说有失误。法令上注明:供奉皇帝的汤剂、饮食、舟船,即使於失误都是死罪。陛下念长孙无忌的功劳,原谅他可以。如果只惩罚长孙无忌,而杀死校尉,不能称之为刑法。”皇帝说:“法令是天下人的法令,朕怎麽能偏袒亲戚!”下诏重新议罪,封德彝坚持己见,皇帝准备依从。戴胄说:“不对,校尉因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应当从轻处理;如果都是失误,不应该处死他一个人。”因此长孙无忌与校尉都被免除死罪。当时应考的人云集京城,有人假称有资荫冒用谱牒以求受到选拔,下诏允许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论处死罪。不久查出欺诈得逞的人,判案定罪,戴胄认为依法应当流放。皇帝说:“朕下诏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你如今却说应当流放,造就等於告诉天下人朕不讲信用,难道卿接受贿赂要减兑罪犯的刑罚吗?”戴胄说:“陛下当时就杀死他,臣管不上。既然交给臣处理,臣怎麽敢违反法令呢?”皇帝说:“你只管自己守法,而让我失信於人,怎麼办?”戴胄说:“法令,是向人宣扬大信;言语却是因一时的喜怒而随口说出的。陛下因一时的忿怒要杀他,既然知道不可行才交给法律部门,这是容忍小忿,保存大信。如果为了发泄一时的忿恨而违背信用,臣为陛下惋惜。”皇帝大为感动醒悟,听从了他的话。戴胄屡次冒犯圣上据理力争,参预处理案件以法令条文为依据,分析细致,逐条指出所犯的罪行,言如泉涌,皇帝更加重用他。升任尚书左丞。皇上怜悯他家裹贫穷,特地下诏赐钱十万。

帮忙!古文翻译!1个句子!谢谢! (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

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翻译:白马县的县令李云因直言劝谏(桓帝)而获罪,杨秉(为李云)争辩没有成功。词语知识点:令:名词,县令;以:因为,由于;受罪:受到罪责;得:获得结果,达到目的。为了便于阅读理解,可先划分节奏: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

苏轼被贬

提起苏轼,人们自然会记起他的很多为世人所传颂称赏的文学名篇,总会联想到他的那种笑对人生苦难的胸襟和他那种不屈不挠、自勉自强的坚韧,那份在逆流中前行的从容。林语堂曾不无深情地赞美“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的达士高人。综观苏轼一生,无论是他在顺境中的淡泊,还是在逆境中的从容,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当我们今天再次站在这个文化巨人面前时,我们选择一个什么视角去观察他呢?对人生目的的关注和思考,将是我们重新认识苏轼的一个视角。
一、人生目的探寻与阙失
综观苏轼的一生,其“致君尧舜” 、“奋厉有当世志” 的淑世精神始终占据其一生的主导地位。对人生意义的关切和追寻是他生命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其思想主体和艺术风貌的一个基本内核。
(一)经世济时的远大理想
苏轼生长于四川眉山一书香门第,“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家乡既有灵动不息的岷江水流,又有峥嵘峻秀的峨眉山峰,“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眉山县志》)。不仅如此。四川、特别是成都及其附近,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古代的四川素有“天下诗人皆入蜀”之称。陆游曾有诗赞眉山云:“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陆游《眉山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这样秀美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对苏轼的影响自然是极大的。这不仅孕育了苏轼的聪慧和灵秀,而且也酿成了苏轼既洒脱、旷放,又稳重、执着的个性。苏轼自幼深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幼年时期便显出早熟和远大的志向。他八岁入小学,从道士张简易为师。有人从京师给张道士带来一本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苏轼从旁观看,出言不凡,对书中所歌颂的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十分钦羡;十岁在他母亲为他讲读《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听罢问道:“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他母亲程氏夫人回答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良好的早年教育使苏轼从小便“奋厉有当世志”。成年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他广泛涉猎典籍,儒家的入世之道和治国之术均汲取于心,怀着满腔热情走上了人生旅途。
初仕后的宦途之顺,更加增强了苏轼有志于世的理想,增添了他一展宏图的信心。宋嘉佑二年(1057),苏轼与弟随父进京赶考,双双及第;四年之后他应制举,又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取入最高等级,由此而声誉鹊起。就其成名之早、之顺利、之知名度大,当时举世几无匹敌。因此他曾深得欧阳修、司马光的赏识、推举,备受当朝皇帝的宠爱、重用。这些都更加坚定了他经世济时的决心。于是苏轼便以“忘躯犯颜”“直言极谏”自许,也以“建功立业”“致君尧舜”自勉。嘉佑年间,苏轼赴京赶考,高唱道:“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屈原塔》);密州出猎,他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里表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国立功的志愿;黄州贬谪期满,放归阳羡,仍惦记着“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满庭芳》(归去来兮);直到晚年,苏轼仍存建功立业之雄心,正如他在《千秋岁》(岛外天边)里所唱:“君命重,臣节在”。这些完全是一副舍身报国、豪迈进取、风节凛然的儒者面目。初入仕的苏轼所提出的“执法要严”、“君主要宽厚爱人”、“省事而后精”以及“训兵旅”、“练军实”、“任人唯贤”等主张,充分体现了他的经世治国的精神和澄清天下的宏伟抱负。
(二)不能知遇君王的忧伤
苏轼的思想虽是儒、释、道三家杂糅,但又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观及儒家传统上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始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条基线,虽有起伏偏斜,却始终贯穿其中。然而,北宋社会终究未给苏轼提供一个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把苏轼从湖州任上逮捕,打入大狱,期间垢辱备至,可谓命如悬丝,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转折点。诗案发生后,幸得多方拯救,苏轼死里逃生,结案出狱,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朝廷仍责成地方官把他当“罪人”看管,不得随便走动,“不得签书公事”。且常常担心“有饥寒之忧”,苏轼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迅,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苏轼被贬黄州由被宠爱、受重用的当朝重臣,变为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他的宏大理想破灭了,他的精神支柱被彻底摧垮了,他的情绪从而变得低落且沮丧,他的灵魂变得支离破碎苦不堪言。其实早在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通判时,苏轼的思想就已开始变得复杂和矛盾。仕途前景的曲折不平,他所憧憬的致君尧舜的理想也已有些遥远。
早在熙宁八年(1075),苏轼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不久,做《超然台记》便开始思考人生的悲喜祸福:“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苏轼意识到了这一点,便能够“游于物之外”、“不为物役”、“无所往而不乐”。尽管密州“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他却“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但是,在经历了“乌台”炼狱贬居黄州后,苏轼的人生思考更加深沉了。元丰三年(1080)十二月,他在《答李端书》中写道:“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他对初仕时的“诵说古今,考论是非”的直言极谏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苏轼苦苦挣扎在这庸俗、荒谬的黑暗空间中,感到彷徨无计,满怀沉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苏轼的追求中,我们可以察觉其追寻的悲苦和人生的幻灭感,人生目的在追寻中逐渐消弭。
苏轼既经顺境、复历逆境,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肃深的狱中重犯,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反差的巨大和鲜明,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长时间的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也促使他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去探索在纷扰争斗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生命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直言极谏的成语用法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极组什么词

极为 极其 极度 极力 极限 极端 极致 极点 极地 极刑 极品 极至 极光 极乐 极化 极右 极乐世界 极目 极是 极盛 极处 极 极目远眺 极性 极目远望 极恶穷凶 极而言之 极顶 极圈 极天际地 极深研几 极深研几 极意 极坐标 极尊 极醉 极罪 极卒 极走 极着 极壮 极烛 极诛 极昼 极重难返 极重不反 极重 极众 极忠 极智穷思 极智 极致高深 极挚 极治 极值 极知 极正 极珍 极照 极战 极则必反 极则 极运 极愿尽欢 极远 极源 极欲 极娱 极于台 极游 极幽 极饮 极音 极诣 极役 极异 极已 极夜 极野 极养 极阳 极艳 极宴 极眼 极言 极选 极玄 极绪 极休 极性键 极性分子 极行 极星 极心 极写 极笑 极孝 极小 极相思 极限运动 极限艺术 极限量规 极武穷兵 极武 极问 极位 极微 极望 极往知来 极网 极推 极图 极头麻化 极头 极听 极眺 极天罔地 极天蟠地 极天 极谈 极态 极颂 极思 极数 极戍 极枢 极寿无疆 极寿 极视 极势 极时 极沈 极神 极赏 极膳 极杀 极塞 极荣 极日 极区 极情纵欲 极情尽致 极情 极亲 极且月 极切 极巧 极期 极谱分析 极谱 极浦 极盘 极能 极目四望 极目迥望 极亩 极明 极名 极庙 极妙 极美 极貌 极骂 极论 极虑 极路 极量 极丽 极乐园林 极乐土 极乐天 极乐鸟 极乐国 极劳 极览 极苦 极口项斯 极口 极精 极尽 极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yanjijian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