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众寡悬殊”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众寡悬殊”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众寡悬殊的意思、震耳欲聋,严词拒绝,众寡悬殊是什么意思、带寡的成语有哪些、上面是看图猜成语上面很多人字下面是1个重叠的寡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出自哪首诗?、众寡悬殊的殊是什么意思、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等

众寡悬殊的意思

众寡悬殊的意思是双方人数具有很大的差别。即一方人特别多,另一方人特别少。
众:指人多;寡:指人少;“众“和”寡“是一对相对应的词语。悬:表示极端的程度,形容距离特别大。
资料拓展:
【成语拼音】zhòng guǎ xuán shū
【成语出处】《隋书 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词性】中性词
【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天悬地隔天渊之别
【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震耳欲聋,严词拒绝,众寡悬殊是什么意思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严词拒绝:用严厉的话加以拒绝。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上面是看图猜成语上面很多人字下面是1个重叠的寡字

敌众我寡 [dí zhòng wǒ guǎ][解释]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出自哪首诗?

出自:《七律·到韶山》作者:毛主席
原文:
《七律·到韶山》
【作者】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白话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扩展资料:
《七律·到韶山》是现代诗人毛泽东所做的一首七律。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创作背景:
韶山,一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有组织人民协会。
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到故乡,忙了三天三夜,向群众作了讲演,组织了几次农民运动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党支部的汇报。
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
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11日在长沙突然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
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成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
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农民武装力量反而被反动派各个击破。后来反对派的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失败了。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都壮烈牺牲了。
从此,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
抚今追昔、感而赋诗。毛泽东在这次返乡,一共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
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
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

众寡悬殊的殊是什么意思

众寡悬殊的意思就是双方人数多少相差很大。殊在这里的意思是:多少不同,有差别差距的意思!
成语释义
解释:众:与’寡’相对,泛指很多人;寡:与’众’相对,表示人极少。悬:距离远,大。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成语出处
出处:《隋书·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成语示例
例句:
1.八路与日寇众寡悬殊,很快,胜负就分出来了.
2.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3.琼华不能再笑了,在~的形势下,她有些可怜这位被呼为’遗产’的少年了。(茅盾《一个女性》)
词语辨析
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
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工力悉敌
成语用法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差距很大
外文翻译
英文翻译:The disparity of numerical strength is too great

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

孔明被人所谤,不外其用兵、用人、与刘氏父子二人之关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结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结论,加上多有论孔明北伐无尺寸之功、战略失败者,二者观点结合,看起来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说陈寿《诸葛亮传》前面把孔明写的近乎完美,怎么也得给他加点缺点——否则陈寿作为晋臣,如此美化敌国丞相,自个吃饭的家伙可就有点小小危险了——就算陈寿写了这些,也得结合前面的评价“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共同考量,综合观之,颇与东坡“书不如画、画不如文、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之评类似,即孔明最为擅长理政,其治国能力在泱泱中华历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无异议——即使是极端反亮者,也很难就这点指摘什么,然而孔明治政优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会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孔明军事家这顶帽子,以在下之见,还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汉建兴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对魏国五次北伐的成败进行分析,兼论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战略准备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大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将后主刘禅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谓信任备至[1]。后主即位,孔明封侯开府,又领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更领司隶校尉——掌握蜀汉军政大,又稽查京畿百官。故孔明此时大在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内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败而至疲敝的蜀汉;外结东吴,修补因东吴偷荆州和昭烈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以免蜀汉两面受敌。
孔明又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乱,耗时约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2]。此次平乱,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3],七擒七纵孟获[4],收服南中人心,使后来南方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全局叛乱,经过诸葛亮时期李恢、马忠等及其后张嶷的治理,南中渐渐稳定,巩固了后方。或言”七擒孟获“不足以信,然考孟获一生,并非等闲之辈,其为夷、汉所服,兼并叛军余部,退却至南中南部,由于孟获熟悉当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余地应当较大,只有在久战失利、日暮途穷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心实意的投降。故无论”七擒孟获“一事真伪与否,其实质却始终无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结果[一]。
南中烟瘴之地,向来难治,西汉王莽遣宁始将军廉丹,发兵十余万击之,然而将士运粮困难兼疫病,连年不能克而还。而且偏远之地,不习王化,民风彪悍,好勇斗狠,因此南中少数民族文化虽不发达,战斗力却极强——说白了,人家少数民族文化确实低点,可是身上两膀子肌肉和IQ却一点不差。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野蛮战胜文明之战例,数不胜数,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我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富庶的北宋屡屡受制于辽、金,便是明证。后来孔明平定南中后,选南中劲卒组成战斗力惊人的“无当飞军”,又是明证[5]——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守南围,所率领的就是这支“无当飞军”,魏国大将张颌率兵来攻,然王平所部战斗英勇,视死如归,张颌终无功而返——南中少数民族部队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再考虑到南方特有的复杂热带丛林地形、瘴气等影响,孔明能在短短时间内(五月渡泸,其秋皆平)令南中归心,实名将之轨,只此一事,功绩便可比东汉名将伏波马援[二],军事家的帽子,想来是无法摘掉了。
网上多有军事白饭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将兵不会用计使诈(这好像跟文化没啥关系,倒是跟IQ有关),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将足矣——此等谬论在下惊为天人之际,始知无知者无畏,古人诚不余欺也。
经过数年治理,蜀汉逐渐恢复元气[6]。蜀汉建兴五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轻的明帝曹睿继位。孔明认为北伐魏国,兴复汉室的机会来到了,遂向后主上书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决心出师北伐。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乍想确实颇费思量,难免给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审明天下大势之感。然对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详加考察,便不难理解。首先,蜀汉以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为旗帜,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所交待,若仿东吴偏安一隅,则名实皆失。加之吴蜀联盟基础非常脆弱,若非双方共同面临魏国的军事威胁,早就掐的不可开交,只有通过北伐魏国,蜀汉才能将联盟脆弱的纽带系的更加牢固。其次,蜀汉仅一州之地,魏却独占九州[7],加上当时中原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倘若两国相安无事,和平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对蜀汉而言,只剩坐以待毙一条路——后世蜀地割据政所作所为,便是榜样。天幸中原历经多年战乱,此时在魏国统治下的休养生息刚刚开始,若将战场开到魏国境内,通过战争强制打乱魏国休养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无法放手发展经济,如此可以避免两国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蜀汉亦可寻觅时机,徐图进取。
孔明虽决意实现先帝遗愿,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魏国九州,然而在众寡悬殊的局面下,应当如何选择作战方略?从孔明后来的军事行动综合分析,孔明采取了出兵魏国防守相对薄弱之边地,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的战略。
当时蜀汉北部边境面临的形势是:北伐以汉中为根据地,可以从汉中翻越秦岭,北进关中,也可以西出陇右,蚕食雍凉。前路共有四条通道,从东向西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是从汉中向东到洋县,沿汉水向东再折向北,过宁陕县,经子午镇到长安,古人以北为子,以南为午,故称子午道,此亦刘邦当年入蜀之通道。傥骆道也是从汉中向东,经成固到洋县,沿傥水经骆谷关,再沿骆河到陕西周至,因其沿傥水、骆河而行,故得名傥骆道,其开辟时间较晚,路途艰险,历史上使用极少。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头河)开辟的翻越秦岭的著名通道,南起汉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县的斜谷口,褒斜道南连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陈仓道是汉中向西再向北,迂回经勉县、略阳、青泥岭、凤县、古散关,至陈仓(今陕西宝鸡),此道北沿塔河,南连嘉陵江,道路平缓,然迂回费时[]。(整理自中国国家地理)
换言之,蜀汉进兵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兵关中,直指长安,切断关中与陇右的联系,关门打狗,平定陇右,进而吞并雍凉,以为讨贼抗敌之基,此策若成,蜀汉可坐拥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实力大大加强,隐隐有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以窥天下之势。且雍凉多产良马,可组织一支精锐骑兵,将来与魏军在平原的对决,又多胜算。缺点在于关中乃魏之战略要地,长安重镇若失,必天下震动,若魏军集中优势兵力与蜀汉战略决战,以蜀汉当时的实力,是绝对招架不起的。
蜀汉北伐时,魏军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关史料(窃以为是陈寿不敢直言蜀汉以弱克强、故为魏军讳故),不过晋书记载司马昭东讨诸葛诞叛乱时给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诸军可五十万”之语[8],虽然那时魏帝已经沦为傀儡,不过还不至于白痴到自己国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虚构兵力,似乎也没那个必要。加上此时其他全国各地守军、诸葛诞叛乱军队,总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万——七十万左右[三]。由于魏国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汉、东吴两大劲敌虎视眈眈,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理所当然,以此推论,孔明北伐时魏军的总数量大致与此相差不远,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为孔明殁后直到姜维大举北伐前,魏国西线军事压力大减,有可能精简西线兵力以集中对付东南东吴的威胁。
上面的数字在三国志裴注中也有例证,在孔明四次北伐时,曾提及司马有“雍、凉劲卒三十余万”[9]观蜀汉军队数量,考察相关史料[10],基本保持在十万左右,四、五次北伐时,应当接近十万这个数字,前三次则相对较少。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时魏蜀兵力比约为6:1,在下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客观的。
若蜀汉直取长安,魏国为保战略要地,会调集多大规模的兵力反扑,可想而知。孔明第一次北伐,单是张合攻打街亭的部队就高达五万人[11],魏明帝亲往长安督战,加上曹真在郿的大军,闻之令人胆寒。然而那时孔明攻打的不过陇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长安,可以想象魏国会有多大的军事反应。此时蜀军已离开汉中,失去了巍巍秦岭的天然防守优势,将被迫与魏国在其擅长的平原地形上展开战略决战,难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谨慎的性格,兵指长安过于冒险,颇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几率实在不高,孔明既负托孤之重,岂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赌一把,而是根本就赌不起。因此,北伐的第二种选择,即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也就顺理成章了。此策略见效虽缓,然胜在步步为营,徐图进取,颇有逐渐反客为主、量变到质变之妙。
这一策略与我朝立国倒颇为相似,太祖武皇帝当年的战略主张,即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先从国民党政府难以涉足的农村和山区下手开展工作。抗战时期亦是如此,运动战的思想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都是避开敌人主力,在敌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发展力量。若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论当教条,张口就是洋大人语录,一个劲往大城市钻,跟优势敌人硬碰硬,结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给出了惨痛答案。即使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羽翼已丰,可与国军进行正面歼灭战,三大战役还不是先从国军防守最为薄弱的东北开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结果虽历长达二十八年,其间更是屡遇艰难险阻,然我朝终开共和基业——夺取天下的时间确实长了点,不过非太祖之策,并无一策可开国。
网上舌辩滔滔之辈多论孔明不识时务以卵击石、空耗国力,然问其有何良策可兴复汉室,却皆钳口结舌,并无一言。在下观之,此等空谈之士以一言赠之,实恰如其分:“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

孔明被人所谤,不外其用兵、用人、与刘氏父子二人之关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结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结论,加上多有论孔明北伐无尺寸之功、战略失败者,二者观点结合,看起来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说陈寿《诸葛亮传》前面把孔明写的近乎完美,怎么也得给他加点缺点——否则陈寿作为晋臣,如此美化敌国丞相,自个吃饭的家伙可就有点小小危险了——就算陈寿写了这些,也得结合前面的评价“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共同考量,综合观之,颇与东坡“书不如画、画不如文、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之评类似,即孔明最为擅长理政,其治国能力在泱泱中华历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无异议——即使是极端反亮者,也很难就这点指摘什么,然而孔明治政优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会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孔明军事家这顶帽子,以在下之见,还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汉建兴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对魏国五次北伐的成败进行分析,兼论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战略准备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大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将后主刘禅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谓信任备至[1]。后主即位,孔明封侯开府,又领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更领司隶校尉——掌握蜀汉军政大,又稽查京畿百官。故孔明此时大在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内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败而至疲敝的蜀汉;外结东吴,修补因东吴偷荆州和昭烈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以免蜀汉两面受敌。
孔明又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乱,耗时约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2]。此次平乱,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3],七擒七纵孟获[4],收服南中人心,使后来南方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全局叛乱,经过诸葛亮时期李恢、马忠等及其后张嶷的治理,南中渐渐稳定,巩固了后方。或言”七擒孟获“不足以信,然考孟获一生,并非等闲之辈,其为夷、汉所服,兼并叛军余部,退却至南中南部,由于孟获熟悉当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余地应当较大,只有在久战失利、日暮途穷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心实意的投降。故无论”七擒孟获“一事真伪与否,其实质却始终无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结果[一]。
南中烟瘴之地,向来难治,西汉王莽遣宁始将军廉丹,发兵十余万击之,然而将士运粮困难兼疫病,连年不能克而还。而且偏远之地,不习王化,民风彪悍,好勇斗狠,因此南中少数民族文化虽不发达,战斗力却极强——说白了,人家少数民族文化确实低点,可是身上两膀子肌肉和IQ却一点不差。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野蛮战胜文明之战例,数不胜数,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我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富庶的北宋屡屡受制于辽、金,便是明证。后来孔明平定南中后,选南中劲卒组成战斗力惊人的“无当飞军”,又是明证[5]——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守南围,所率领的就是这支“无当飞军”,魏国大将张颌率兵来攻,然王平所部战斗英勇,视死如归,张颌终无功而返——南中少数民族部队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再考虑到南方特有的复杂热带丛林地形、瘴气等影响,孔明能在短短时间内(五月渡泸,其秋皆平)令南中归心,实名将之轨,只此一事,功绩便可比东汉名将伏波马援[二],军事家的帽子,想来是无法摘掉了。
网上多有军事白饭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将兵不会用计使诈(这好像跟文化没啥关系,倒是跟IQ有关),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将足矣——此等谬论在下惊为天人之际,始知无知者无畏,古人诚不余欺也。
经过数年治理,蜀汉逐渐恢复元气[6]。蜀汉建兴五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轻的明帝曹睿继位。孔明认为北伐魏国,兴复汉室的机会来到了,遂向后主上书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决心出师北伐。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乍想确实颇费思量,难免给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审明天下大势之感。然对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详加考察,便不难理解。首先,蜀汉以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为旗帜,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所交待,若仿东吴偏安一隅,则名实皆失。加之吴蜀联盟基础非常脆弱,若非双方共同面临魏国的军事威胁,早就掐的不可开交,只有通过北伐魏国,蜀汉才能将联盟脆弱的纽带系的更加牢固。其次,蜀汉仅一州之地,魏却独占九州[7],加上当时中原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倘若两国相安无事,和平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对蜀汉而言,只剩坐以待毙一条路——后世蜀地割据政所作所为,便是榜样。天幸中原历经多年战乱,此时在魏国统治下的休养生息刚刚开始,若将战场开到魏国境内,通过战争强制打乱魏国休养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无法放手发展经济,如此可以避免两国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蜀汉亦可寻觅时机,徐图进取。
孔明虽决意实现先帝遗愿,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魏国九州,然而在众寡悬殊的局面下,应当如何选择作战方略?从孔明后来的军事行动综合分析,孔明采取了出兵魏国防守相对薄弱之边地,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的战略。
当时蜀汉北部边境面临的形势是:北伐以汉中为根据地,可以从汉中翻越秦岭,北进关中,也可以西出陇右,蚕食雍凉。前路共有四条通道,从东向西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是从汉中向东到洋县,沿汉水向东再折向北,过宁陕县,经子午镇到长安,古人以北为子,以南为午,故称子午道,此亦刘邦当年入蜀之通道。傥骆道也是从汉中向东,经成固到洋县,沿傥水经骆谷关,再沿骆河到陕西周至,因其沿傥水、骆河而行,故得名傥骆道,其开辟时间较晚,路途艰险,历史上使用极少。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头河)开辟的翻越秦岭的著名通道,南起汉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县的斜谷口,褒斜道南连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陈仓道是汉中向西再向北,迂回经勉县、略阳、青泥岭、凤县、古散关,至陈仓(今陕西宝鸡),此道北沿塔河,南连嘉陵江,道路平缓,然迂回费时[]。(整理自中国国家地理)
换言之,蜀汉进兵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兵关中,直指长安,切断关中与陇右的联系,关门打狗,平定陇右,进而吞并雍凉,以为讨贼抗敌之基,此策若成,蜀汉可坐拥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实力大大加强,隐隐有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以窥天下之势。且雍凉多产良马,可组织一支精锐骑兵,将来与魏军在平原的对决,又多胜算。缺点在于关中乃魏之战略要地,长安重镇若失,必天下震动,若魏军集中优势兵力与蜀汉战略决战,以蜀汉当时的实力,是绝对招架不起的。
蜀汉北伐时,魏军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关史料(窃以为是陈寿不敢直言蜀汉以弱克强、故为魏军讳故),不过晋书记载司马昭东讨诸葛诞叛乱时给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诸军可五十万”之语[8],虽然那时魏帝已经沦为傀儡,不过还不至于白痴到自己国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虚构兵力,似乎也没那个必要。加上此时其他全国各地守军、诸葛诞叛乱军队,总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万——七十万左右[三]。由于魏国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汉、东吴两大劲敌虎视眈眈,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理所当然,以此推论,孔明北伐时魏军的总数量大致与此相差不远,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为孔明殁后直到姜维大举北伐前,魏国西线军事压力大减,有可能精简西线兵力以集中对付东南东吴的威胁。
上面的数字在三国志裴注中也有例证,在孔明四次北伐时,曾提及司马有“雍、凉劲卒三十余万”[9]观蜀汉军队数量,考察相关史料[10],基本保持在十万左右,四、五次北伐时,应当接近十万这个数字,前三次则相对较少。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时魏蜀兵力比约为6:1,在下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客观的。
若蜀汉直取长安,魏国为保战略要地,会调集多大规模的兵力反扑,可想而知。孔明第一次北伐,单是张合攻打街亭的部队就高达五万人[11],魏明帝亲往长安督战,加上曹真在郿的大军,闻之令人胆寒。然而那时孔明攻打的不过陇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长安,可以想象魏国会有多大的军事反应。此时蜀军已离开汉中,失去了巍巍秦岭的天然防守优势,将被迫与魏国在其擅长的平原地形上展开战略决战,难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谨慎的性格,兵指长安过于冒险,颇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几率实在不高,孔明既负托孤之重,岂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赌一把,而是根本就赌不起。因此,北伐的第二种选择,即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也就顺理成章了。此策略见效虽缓,然胜在步步为营,徐图进取,颇有逐渐反客为主、量变到质变之妙。
这一策略与我朝立国倒颇为相似,太祖武皇帝当年的战略主张,即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先从国民党政府难以涉足的农村和山区下手开展工作。抗战时期亦是如此,运动战的思想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都是避开敌人主力,在敌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发展力量。若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论当教条,张口就是洋大人语录,一个劲往大城市钻,跟优势敌人硬碰硬,结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给出了惨痛答案。即使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羽翼已丰,可与国军进行正面歼灭战,三大战役还不是先从国军防守最为薄弱的东北开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结果虽历长达二十八年,其间更是屡遇艰难险阻,然我朝终开共和基业——夺取天下的时间确实长了点,不过非太祖之策,并无一策可开国。
网上舌辩滔滔之辈多论孔明不识时务以卵击石、空耗国力,然问其有何良策可兴复汉室,却皆钳口结舌,并无一言。在下观之,此等空谈之士以一言赠之,实恰如其分:“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ongguaxuanshu.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