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抱残守阙”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抱残守阙”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个守的成语、沙孟海先生与对联、求阙守拙是什么意思?、残什么待什么成语、文言文!翻译~、北大的标新立异和清华的抱残守阙:王国维为何拒北大等

第三个守的成语

安常守分 分:本分,自己分内的。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安分守己 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熬更守夜 指熬夜。 熬清守淡 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抱残守缺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抱诚守真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抱令守律 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 待时守分 待:等待;时:时机;分:本分。为了等待好的时机而暂时安分守己奉公守法 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恭默守静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归正守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魂不守舍 舍:住宅,比喻人的躯壳。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居官守法 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因陋守旧 陋:不合理;守旧:保持旧的。指因不合理的老一套而不加改进。 因循守旧 因循:沿;守旧:死守老的一套。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知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知荣守辱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知雄守雌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安分守已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安份守己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安贫守道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熬清守谈 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保残守缺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 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持盈守成 保持已成的盛业。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同“守株待兔封己守残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甘贫守分 甘贫:甘愿贫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贫困,遵守本分。 黄人守日 用以比喻朝政清明,国力强盛。 魂不守宅 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魂不守舍”。 拘俗守常 指受世俗平庸见解的束缚。 神不守舍 神魂离开了身体,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循涂守辙 遵守规矩。亦作“循途守辙”。 循途守辙 遵守规矩。同“循涂守辙”。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织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安分守常 分:本分;守:保持;常:常规。规矩老实,安守本分,不惹是生非

沙孟海先生与对联

 沙孟海 浙江省鄞县塘溪镇沙村人。
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理事、顾问,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篆刻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1992年10月10日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兰沙馆印式》、《沙孟海写书谱》、《印学》、《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中国书法史图录》等多种著述问世。
沙孟海自题联
逢人皆债主; 无地置闲身。
——1983年自嘲
明时多雨露;
顽寿补蹉跎。
——自寿
寿同金石固;
气与霜天高。
——自寿
大江之濆,日有怪物;
斯翁而下,直到小生。
——1918年自题春联
  此联写于1918年寒假回家乡。上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话,下句是唐代文字学家李阳冰的话。“斯翁”指秦相李斯,历史上相传他是“作小篆”者。
  沙孟海撰题联
镂金刻石;
会文称仁。
——1988年题西泠印社创建85周年纪念
清响拟丝竹;
真契齐古今。
——集徐丰之、王涣之《兰亭诗》诗句题浙江省山阴县兰亭
名山足灵药;
盛世多寿人。
—题浙江省杭州市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激光近日动;
浩气与云浮。
——题浙江省嘉兴烟雨楼
福谦在纯约;
卜择考休贞。
——题浙江省鄞县塘溪镇沙村石柱坪山沙氏祖墓
且为忠魂舞;
当惊世界殊。
——集毛泽东诗句题二弟沙文求像
苍天不可问;
去者日以疏。
——题浙江省鄞县塘溪镇沙村黄公岭二弟沙文求墓
高名悬日月;
绝艺冠瀛寰。
——题浙江省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
明时多雨露;
高会乐耆庞。
——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元宵节敬老会
春秋多佳日;
林园无俗情。
——题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园林逸园
燕北真好汉;
江南活武松。
——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金沙港盖叫天墓旧联
天照湖是月;
阁廻楼为云。
—1979年题浙江省宁波天一阁主人范东明(钦)
东壁图书府;
西园翰墨林。
——重书浙江省宁波天一阁旧联
建阁阅四百载;
藏书数第一家。
——题浙江省宁波天一阁
陟云台临沧海;
摛翰藻赞治平。
——1981年题《当代楹联墨迹选》
高会来旧今雨;
丹篆照东西洋。
——1983年题西泠印社创建80周年纪念
黄鹤犹存胜迹;
红旗长展东风。
——1985年6月题湖北省武汉武昌蛇山黄鹤楼重建落成
证文化于物质;
扬华夏之天声。
——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30周年
毕生寄迹在山水;
列坐放言无古今。
——题浙江省绍兴王右军祠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摘唐·杜甫诗句题四川省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
天惊地怪开新派;
穆行清风见道心。
——题纪念吴昌硕逝世60周年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重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岳王庙二副旧联(1)
三年盘血应成碧;
五月林花不忍红。
——1928年题纪念“五·卅”惨案3周年
便从月小山高处;
想见嵚奇历落人。
——集清·谭复堂题《缶庐集》词句题浙江省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
欲写龙湫难下笔;
不游雁荡是虚生。
——集清·江弢叔诗句题浙江省乐清县雁荡山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书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禹功矶晴川阁旧联
江淮河汉思明德;
精一危微见道心。
——重书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禹王庙
石友红情,切磋道艺;
新邦盛业,鼓舞浪平。
——1963年题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纪念
伊洛山川,汴梁文物;
苏黄翰墨,华夏声光。
——题河南省巩县神墨碑林(门楹)
异地相逢,若父兄子弟;
敬乡有道,在德言政文。
——题北京市浙江省宁波旅京同乡会
密身净名,与湖山不朽;
惊才多艺,开风气之先。
——题浙江省杭州市李叔同纪念馆
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
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
——题浙江省宁波朱贵祠
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
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撰制浙江省奉化县溪口蒋介石故居丰镐房“报本堂”堂联
健笔运大斧劈,入神入化;
高名并雷婆峰,不骞不崩。
——题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故居暨纪念潘天寿诞辰90周年
两浙仰禅林,首溯玲珑古迹;
四明称佛地,群推太白名山。
—题浙江省宁波天童寺
不辜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喜大家团结奋进,求是创新。
——题浙江美术学院
菿汉昌言,是旧民主革命健将;
泌丘高致,推本世纪国学宗师。
—题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章太炎纪念馆
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
赐书一万卷,抱残守阙,犹傲公侯。
——重书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旧联
甲子一周,多颂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继嗣万代,长作富强康乐太平之民。
—1981年题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书湖北省武汉武昌蛇山黄鹤楼旧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重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岳王庙二副旧联(2)
杰构鼎新,依然飞阁流丹,层峦耸翠;
贤才辈出,不让睢园绿竹,邺水朱华。
——1989年题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重建
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
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
——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瀛洲旧联
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藉征鸿雪;
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
——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泠印社旧联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岳王庙旧联
不爱钱、不惜命,是天下太平根基,名论出名臣,无怪贪婪长跽跪;
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门法律,保民兼保国,允宜俎豆永湖山。
——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岳王庙旧联
宝坊阅千载常新,楼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水流,南山云起;
胜境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驼岘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菭斑。
——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寺大雄宝殿旧联
  沙孟海贺赠联
下笔开生面;
搴帷览物华。
——赠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何水法
海内存知己;
人间重晚情。
——集唐·王勃、李商隐诗句赠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王个簃
净心抱冰雪;
努力爱春华。
—集南朝·江总、汉·苏武诗句书赠日本雪心会
岁华开九秩;
诗句响千春。
——贺周采泉80岁寿诞
飞雪迎春到;
心潮逐浪高。
——集毛泽东诗词赠冠杰
豪气尚凌汝颍;
吾心何必濠梁。
——集北宋·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词句赠友
游山泽、观鱼鸟;
写物态、慰人情。
——1990年集三国·魏·嵇康、北宋·宋祁词句书赠舛冲仁兄雅正
沈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1974年摘唐·刘禹锡诗联赠定庵先生
真宰上诉天应泣;
丈夫垂名动万年。
——集唐·杜甫诗句赠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海粟
笔精墨妙同千古;
东海南天若一家。
——1989年书赠日本冈村天溪会
艺风远溯殷商世;
教泽长留北美洲。
—书赠友人
每向空苍追大雅;
狂胪文献耗中年。
——书赠耕莘先生雅正
诗壁坚于莹细柳;
经心皎若出扶桑。
——书赠彦冲道兄
履素行德,春多膏泽;
鸿声大视,寿如春乔。
——集《易林》字句贺翔生先生60岁寿诞
谁谓显扬,必俟高位;
但崇名节,可以事亲。
——贺母亲陈龄60岁寿诞
八岭千山,人文渊薮;
物华天宝,邦国祯祥。
——贺辽宁省博物馆建馆40周年
后四文一朝,诞降维岳;
超林类百岁,大雅扶轮。
——贺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90岁寿诞
老笔纷披,开卷见寿者相;
风鉴澄爽,立言重百一诗。
——1989年贺中央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80岁寿诞
  谢稚柳(1910-),名稚,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喜爱书画。是中国近代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所创的“落墨法”,独步当今画坛。作为鉴定家、美学理论家,谢稚柳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也很大。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博物馆负责书画收藏和鉴定工作。19821年中央成立古代书画鉴定小组,谢稚柳任组长。整整8 年与小组成员跑遍全国所有博物馆、图书馆和考古现场,将全国文物书画全部弄清。擅长书画创作、美术理论及书画鉴定,还精通诗词。独具慧眼地鉴定了许多古画的真伪,在美术传承及考证上俱贡献了个人的深厚智慧。著有《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图录》等。
画印诗书,概括神州美学;
高浑郁勃,发展吴派艺风。
——贺江苏省南通市个簃艺术馆落成
异气禀自然,上寿百廿岁;
下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贺王个簃90岁寿辰暨书画展览
美意延年,本身是历史人物;
高文寿世,到处见爱国情怀。
——贺著名图书馆学家陈训慈90岁华诞
  陈训慈(1901-1991),字叔谅,浙江省慈溪县(今余姚市)官桥村人。当代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图书馆界老前辈,知名学者,系陈布雷之胞弟。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1932-1941年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任职期间,无论是公共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各类刊物的编印,还是文献展览会的成功举办,都使浙江图书馆名声因之大振。1937年8月日寇在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和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大量图书急待抢运。陈训慈四处奔走,亲自去省教育厅催拨运书经费,当时的教育厅对此事抱不负责的态度。陈训慈非常生气,又非常着急,终于经过努力,筹集到一些资金,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日军进入杭州之前,安全地运出杭州,抵达富阳。再找来大卡车,千辛万苦地将《四库全书》运抵大后方贵阳威西门外山上地洞内。同《四库全书》放在一起的还有《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除浙江图书馆的一些珍、善本外,陈先生还负责把著名的宁波天一阁藏书也抢运出来,运到浙南龙泉一个小山村。抗战胜利后,陈训慈又自始至终地将《四库全书》等珍贵图书馆文物运回浙江。今天我们在西子湖边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四库全书》等图书,不能不为陈先生的抢运精神所感动。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撰著有《世界大战史》、《清代浙东之史学》、《五州事件》、《浙江图书馆小史》、《甲午战争历史教训》以及与友人合写的《万斯同年谱》等,对两浙文献、文物搜求与求证,甚有贡献。
老笔比优昙花,数世纪一见;
长生似灵椿树,八百岁为春。
——1991年贺西泠印社顾问朱屺瞻100岁寿诞
  朱屺瞻(1892-1996),原名朱增钧,字屺瞻,号起哉,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顾问等职。作品多次在国内和香港、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展出,曾到美国讲学并为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作画。在上海、北京、南京、成都、广州、深圳和新加坡均办过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等收藏。出有《朱屺瞻百岁画集》、《朱屺瞻画集》、《朱屺瞻画选》、《癖斯居画谈》等。
向科学进军,争国际上游,人类前哨;
喜贤才辈出,似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贺浙江大学95周年校庆
  沙孟海撰挽联
卅年论交道;
四绝压群伦。
——挽浙江省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余任天
  余任天(1908-1984),字天庐,浙江省诸暨县人。自幼学字,11岁开始作画和刻印,17岁能填诗词。就读于浙江艺术门学校 ,因家贫而辍学。历任小学教员、公司办事员,又在西湖博物馆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馆任职。书从颜体入手,画先学费晓楼人物,后学陈老莲、任伯年,继学山水画,后好学石涛、八大山人,又好马远、夏圭。篆刻初学暨阳钟石帆,上溯秦汉,师古而不古。常以梅花为题材绘画,以梅花五瓣,喻示立身处世“五唯”,即:立身唯直,处世唯诚,从业唯勤,为政唯廉,待人唯信。诗以七绝、书以草书、画以山水为主,为艺术界所推崇。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年寿伤李长吉
才艺继朱何园。
——挽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昌谷
  上联末“李长吉”,即指唐代李贺。周昌谷(1929-1985),浙江省乐清县人,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周昌谷对传统笔墨技法深有研究,尝潜心学习八大、石涛、徐青藤、方方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作品。又对西方印象派、野兽派色彩亦有所汲取。善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将传统花鸟画用笔移植于人物画中,用色和运墨也极见匠心。其草书、篆刻也有精深造诣。周昌谷是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
江左文人推老宿;
暮年风节重山丘。
——1942年1月代蒋介石撰挽江苏省省长韩国钧(紫石)
吾家获再造,繄母之力;
有亲弗能养,生儿何为。
——1946年挽母亲陈龄
  1946年沙孟海回故乡沙村为母办殡葬礼,撰写此挽联贴于门口。
是道咸同光宣五朝元老;
为金石诗书画一代传人。
——挽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原名吴俊卿,字昌硕(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世短意多,曾许鲍牙知我;
荣辞遐识,不徙蜾扁名家。
——挽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科主任陆维钊
  陆维钊(1899-1980),原名陆子平,字微昭,晚署劭,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浙江省平湖县人。先后在松江女中、杭州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解放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执教。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任中国画系教授。1963年受院长潘天寿委托,主持创办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填补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空白。多才多艺能诗词,擅书法、绘画、篆刻。书法造诣尤深,早年即临摹历代名迹,对甲骨文、金文、篆隶、行草等书法法功力深厚,驰名于世。其书法真、草、隶、行各体皆精,集雄强恣肆与书卷清气于一体,极富个性色彩和现代感。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现代“螺扁”,人称“陆维钊体”,独步古今书坛。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之先驱,著名教育家、书画家、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上联“鲍牙”,即指鲍叔牙,春秋时代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三十载学理论,躬行不惑;
半世纪共生活,履险如夷
——挽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包稚颐
  包稚颐(1906-1986),女,原名包文华,浙江省温岭县车关乡捕屿村人。1925年毕业于宁波女子师范,喜研习书法之技,独创《汉字分笔排检法》,作书以师法明人宋克、黄道周两家为多。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29年与沙孟海先生结为伉俪。经营染色之业,总结“旧法印染之要诀”。著有《染经》等。
向科学进军,太息鹏骞敛翮;
念累世交谊,不禁腹痛回车。
——挽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蔡宾牟
陈仲弓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郭有道贞不绝俗,隐不违亲。
——挽著名国学家冯君木
  沙孟海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又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上联“陈仲弓”,即陈寔,字仲弓;下联“郭有道”,即郭泰,均是东汉名士。冯君木(1973-1931),原名冯秆,号回风,室名回风堂,浙江省慈溪县慈城槐花树门头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国学家。精通经史词章,文思敏捷,并写得一手好书法,平时治学严谨,且教书育人,强调“有人品才有文品”,告诫学生不能读圣贤之忆,应广学各家之文,自成风格。民国初年与陈屺怀等在宁波后乐园(现中山公园)创办国学社,招徒10余人,讲授经史文学,国学社培养发冯定、冯宾符、沙孟海等名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冯君木在宁波第四师范和效实中学任教,四师学生成立“学生自觉会”效实中学学生成立“学生自助会”,掀起学生爱国运动。并在此基础上联络各校,宁波十一阶中学成立了“宁波学生联合会”,并发动商署成立’宁波商学联合会’。他还带领学生上街抵制日货、游行、演讲、日夜不辍。1925年春秦润卿在上海钱学会馆创建修能学社,请冯君木出任社长,冯君木慷然允诺来沪后,常与况蕙风、朱古微、吴昌硕等以诗艺会友。聘陈布雷,钱太希,沙孟海等执教。一年后因胃病复发,辞去社务。1931年客逝上海,弟子为纪念老人,成立了回风社并整理其遗著,诗文14卷,含4册,辑有《回风堂诗文集》、《词集》等。其长子和侄子在文学上均有所建树。
草圣入精微,临池理董黄门体;
史才惊博贯,载笔张皇秦代书。
——1990年挽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
弱岁记游踪,后乐题襟寻鸿爪;
老来陪社集,雄书杰刻动鸡林。
——挽西泠印社理事朱复戡
  朱复戡(1900-1989), 原名朱义方,字百行,号静龛、静堪,40岁后更名复戡,原籍浙江省鄞县人,出生于上海,明代桂王后裔。早年游学法国,历任上海美教授,中国画会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先生出身名门,十七岁即拜吴昌硕为师,书法篆刻深得吴昌硕之旨。吴昌硕尝谓其云:“以你才智,应取法乎上,力追秦汉,以迄晋唐,然后融会变通,走出你自己路子”。张大千评价云:“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融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周恩来总理生前曾提及:现在研究钟鼎文的很少,会写能识的全国只有二三人了,其中一人在山东。这指的就是朱复戡。先生传世的篆刻作品有早年《静龛印集》、中年《复戡印集》和晚年的《朱复戡篆刻》等多种。
世短意恒多,欣见词钞播域外;
笔精人俱老,不徒蜾扁足名家。
——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陆维钊
有造于大家庭,尽心于党组织;
归骨到黄公岭,飞梦到红花岗。
——挽二弟媳王弥
儿死有知,应感谢党的栽培,党的平反;
我存一息,要学习汝之纯洁,汝之忠贞。
——挽三女
双目难瞑,未及见家室团圆,宗邦统一;
千秋佳话,主要是政协供稿,文澜保书。
——挽图书馆学家陈训慈二联(1)
  陈训慈(见上《贺图书馆学家陈训慈90岁华诞》联释简介)。
攘寇矢艰贞,出死入生,北方学者叹微管;
等身留著述,诂经说字,当代人师失小徐。
——国民政府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沈兼士
  沈兼士(1885-1947),原名沈臤,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人。沈尹默之弟,文字学家。清末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故官博物院理事、北京文献馆馆长、国民政府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创立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抗战期间任《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微管:《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小徐:指徐锴,与其兄徐铉均为南唐宋初文字学家,二人齐名,称大小二徐。
邃学本仓沮,出手镌劖,早传玉篆高天下;
宣劳到文献,究心真赝,还把金针度后生。
——挽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方介堪
  方介堪(1901-1987),本名方岩,字介堪(以字行),别署玉篆楼,浙江省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20世纪杰出篆刻家。历任西冷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方介堪“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郑逸梅评语)。方介堪极力提倡的治印必须以汉印为宗,篆刻法定章法等印学思想,影响巨大。现代篆刻中坚大多出其门下,对当代书画影响尤为深远。
风义感平生,直谅多闻,忆海千言成绝笔;
声名垂奕世,诗书画印,缶庐一脉得真传。
——挽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王个簃
  上联“忆海千言”,指澳门艺林出社出《沙孟海翰墨生涯》,王个簃病中口授《忆海点滴》一篇代序,于1988年12月15日寄达,18日病逝世。
生前久历艰辛,忠志不渝,料得沉冤终判白;
身后犹思贡献,腑脏有用,留将遗体供科研。
——1984年挽浙江省粮食厅离休干部鲍浙潮(悲国)
钟四明山水之灵,绝艺惊才,天意谁知札颜子;
丁大雅凌迟而后,薪穷火熄,人文何止悼吴家。
——挽师兄吴公阜(泽)
  吴泽(1898-1935),字公阜,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人。自少通敏,好跳荡,以蹴鞠伤其胫,由是折节读书。尝问业溪上冯回风(君木),同邑赵叔孺(时棡)诸耆宿,艺大进。真书出入倪元璐、文徵明间,并工篆刻。卒年仅37岁。
词学导先河,重拙大消息微茫,独有心灵追白石;
印人承末契,静润韵品评矜许,可堪刀法愧秋堂。
——挽清末四大词人之一况蕙风
  况蕙风(1859-1925),本名况周颐,字夔笙,号蕙风,广西省临桂县人,清末四大词人之一。9岁即补博士弟子员。20岁为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官拜东阁大学士。况蕙风论作词之三要为“重、拙、大”,著有《存悔词》行世。况蕙风赞赏青年时代沙孟海之篆刻,谓有“静、润、韵”三字之妙。
浙东史学,踪式万全,载笔有新篇,难得在身提见证;
两岸人情,都求统一,崇朝惊怛化,料知毅魄未安恬。
——挽图书馆学家陈训慈二联(2)
  上联“万”指万季野(斯同),“全”指全谢山(祖望),皆浙东学派钜子,是叔谅平日所佩服的。下联“崇朝”,谓从天亮到午饭之间,喻时间短促。“怛化”,谓死亡之意。
  沙孟海集句联
不尽沧浪兴;
谁将诗画船。
——集清·查伊璜诗句联
  查伊璜,满族,江南名士,浙江望族,史学名家。为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镛(查良镛)之先祖。
锈帘垂箓簌;
寒藻舞沦漪。
——集唐·温庭筠、柳宗元诗句联
  上联集自唐·温庭筠菩萨蛮,有句:“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下联集自唐·柳宗元诗《南涧中题》,有句:“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亮怀美璠玙;
愿保金石躯。
——集三国·魏·曹植、西晋·陆机诗句联
  上联集自三国·魏·曹植《赠徐干》,有句曰:“亮怀璠玙美,积久德愈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下联集自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有句曰:“愿保金石躯,慰妾长饥渴。”
天空湖是月;
阁迥树为云。
——1986年摘明·范尧卿诗句联
檐飞宛溪水;
花隐杜陵烟。
——集唐·李白、郎士元诗句联
  上联集自唐·李白《过崔八丈水亭》诗句:“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下联集自唐·郎士元诗句。
奔流下杂树;
急雪舞回风。
——集唐·张九龄、杜甫诗句联
  上联集自唐·诗人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诗句:“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下联集自唐·杜甫《对雪》诗句:“战哭多新鬼, 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 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
白云如带,有鸟飞来。
——集《易林》字句联
  此联曾经在《沙孟海·沙更生父子书画展》上展出,是沙老在87岁时写于杭州西湖寓所。联语系从《易林》一书中摘出的集句。同时写道:“后见清人所集上句与我偶同,下句彼云‘出门有喜,与君笑言’,拙集似胜过之”。
燕子来时,正香雪随波,浅烟迷岫;
阑干倚处,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集汉晋唐宋人诗词联
 1941年沙孟海因足疾卧歌乐山寓所匝月,集汉晋唐宋人诗词为楹帖100余耦,此为其中一联。
  悼挽沙孟海联
凭一片童心,胸中巨壑皆入画,七十年波澜壮阔
倩几多豪情,笔底龙蛇都成诗,一辈子捭阖纵横。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海粟挽沙孟海

求阙守拙是什么意思?

是中国古代黄老之道的一种思想.提倡的是明哲保身,’阙’是缺点的意思,’拙’是笨拙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说要求人用外在的缺点和笨拙的样子来掩饰自己的能力和光芒,避免引祸上身.比如斗鸡的最高境界就是:’呆若木鸡

残什么待什么成语

残字成语简列如下:残暴不仁 残杯冷炙 残编断简 残编裂简残兵败将 残茶剩饭 残喘待终 残灯末庙残冬腊月 残膏剩馥 残羹冷饭 残羹冷炙残羹剩饭 残圭断璧 残花败柳 残军败将残酷无情 残民害理 残民害物 残民以逞残年暮景 残年余力 残虐不仁 残槃冷炙残篇断简 残缺不全 残忍不仁 残山剩水残尸败蜕 残丝断魂 残汤冷饭 残汤剩饭残汤剩水 残贤害善 残渣余孽 残章断简保残守缺 抱残守缺 抱残守阙 杯残炙冷补残守缺 除残祛暴 除残去暴 除残去秽花残月缺 捐残去杀 胜残去杀 收残缀轶贪残无厌 凶残成性 芝残蕙焚 珠残玉碎安忍残贼 败将残兵 败鳞残甲 败柳残花断壁残垣 断壁残璋 断璧残璋 断编残简断幅残纸 蠹国残民 断管残沈 断管残渖断简残编 断墨残楮 断瓦残垣 断雨残云断垣残壁 风卷残雪 风卷残云 风前残烛风烛残年 苟留残喘 苟延残喘 苟延残息虎口残生 互相残杀 老弱残兵 暮景残光疲癃残疾 片鳞残甲 剩菜残羹 剩馥残膏剩蕊残葩 剩山残水 剩水残山 文通残锦西风残照 晓风残月 余腥残秽 自相残害自相残杀 封己守残 骨肉相残 简断编残老弱病残 柳折花残 去杀胜残 守缺抱残守阙抱残 水剩山残 位极则残 养虎自残月缺花残 叶瘦花残 玉碎香残 己守残上求材,臣残木以上,供参考!

文言文!翻译~

1.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实行法治,掌握力,国家就太平;背离法治,除却力,国家就不太平。 这一句突出了韩非学派思想的两个要点,强化法治和集中君。2.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道,是生成万物的根源。3.理者,成物之文也。 理,是生成万物的规则。4.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事物有存在与消亡,忽然地死去或出生,起始昌盛而后来衰败这些情况的,不能称之为永恒。 按,此处的常字当为恒。因其后引《老子》“道之可道,非常道也”。避汉孝文刘恒之名讳而为,今据马王堆帛书改之。楼主问题引文有误,为了五十分,用了我半个小时查比材料。全原创喔,呵呵。

北大的标新立异和清华的抱残守阙:王国维为何拒北大

当我们论及胡适、陈独秀、周作人这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时,我们必须说到北大,而当我们论说北大时,又不能不提起清华。这种关联并不仅仅指这两所高等学府之于“五四”时代是如何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而且还因为当时的北大和清华直接标记着历史本身,在整个中国晚近历史上,作为一个从天下转化为社会的演变过程,曾国藩代表的一代精英的崛起是这个过程开始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变帝制为共和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初步成型的象征,而这一过程在文化上的划时代体现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此,北大标出了历史的方向,清华则显示了历史的底蕴,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若仅止于北大,只是论及了一半,因为清华构成了新的历史文化的另一半;正如北大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示了历史的方向一样,清华则以抱残守阙的精神体现了历史的底蕴,北大清华有如太极图式中的阴阳两仪,北大为阳,清华为阴,前者体现了历史进程的阳刚之气,后者展示了历史作为生命的阴柔之脉,北大为中国历史构建出新兴的理性因素或曰科学文化,而清华为中国历史承接了传统的香火或曰文化的命脉,当北大在为中国历史接生一个文化婴儿的时候,清华为中国历史扮演的是一个文化守灵人的角色,好比北大有胡适、陈独秀、周作人这样的新派教授那样,清华有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必须指出的是,北大由陈独秀风风火火地扮演了主角,清华是王国维不声不响地成了灵魂,读中国晚近历史的“五四”部分不读陈独秀是不可思议的,但如忽略了王国维却也同样的无知,唯有同时关注到北大和清华,同样读懂了陈独秀和王国维,人们才真正读懂了“五四”时代;陈独秀和王国维是整个时代的两极,彼此构成一部完整的历史,宛如一个全然的生命;陈独秀之于历史文化的意义在于头脑的确立,王国维之于历史文化的意义在于内心的恪守。整个“五四”时代,连同北大的激进和清华的平和,就是在这样两极的标画下展开的。将陈独秀这样激进的教授作为北大的象征性标画,仅仅限定于北大之于中国晚近历史的独特意味。因为当人们将当时的北大作为一个高等学府谈论时,历历可数的名流就显然不止于陈独秀他们那些以《新青年》为旗帜的教授,且不说其他,即便作为这些激进教授的对立面,也可举出一批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大师级人材,诸如白话文运动的死硬反对派代表林琴南,曾为张之洞幕僚的辜鸿铭,在政治上一度声名狼藉的刘师培,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同为章门弟子但选择了不同文化立场的黄季刚,等等,北大对于历史的贡献当然以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但北大作为一个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其精彩之处则在于在学术上和思想上的兼容并蓄,真可谓江海之大,不择细流。由此,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领袖人物乃是当年的光复会核心成员蔡元培。在中国晚近历史的社会化过程中,蔡元培与较前的维新派人物张元济一样是从文化上推进这个过程的划时代人物,与张元济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商务印书馆,而与蔡元培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则是北京大学,正如张元济的努力确立了图书出的社会化的里程碑一样,蔡元培却奠定了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蔡元培的贡献在于:他最终完成了中国旧式学堂向现代学校的蜕变,换句话说,中国从天下转化为社会的历史在教育事业上是以蔡元培的名字为标志的,蔡元培之于教育的标志是如此的深刻,以致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天造地设般的大本营,学校经由蔡元培的改造和组建,成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中枢,具有了名副其实的头脑意味,这种头脑意味不仅意味着为社会培育出大量的文化精英,而且意味着学校直接成为整个社会及其历史趋势的指导者和发言人,事实上,“五四”时期的时代中心,既不在于中央政府,也不在于地方军阀,而就见诸北大和《新青年》。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央集和多多少少带有江湖色彩的暴力集团,由于北大的峨起而黯然失色。在这样的时代,历史开始被诉诸新兴的令人瞩目的文化运动和同样令人瞩目的高等学府。相形之下,制政府和暴力集团成了历史舞台上颇具讽刺意味的陪衬性背景,正因如此,“五四”和当时的北大是使中国知识分子引为骄傲和自豪的,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即文化不再通过力和暴力而是向历史直接显示了它的主导力量,文化的这种威力不仅在汉末党锢集团中是不可思议的,即便在先秦诸子百家也是匪夷所思的。想当年先贤们奔波终生,也不过是想让雄居各方的帝王们自己的主张,然而到了“五四”时代,文化精英不需要四出奔走,仅据一所高等学府,拥有一个刊物,便可唤醒民众,乃至号召天下。当年主宰天下的力和暴力,在学校和刊物这样的现代社会组织系统面前,丧失了原有的主宰优势,从而不得不让主导地位落到现代社会组织手中,虽然这种被迫的出让充满了文化和力、社会组织和天下结构的激烈对抗,但由力和暴力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毕竟被打破了,而且不仅如此,即便是传统力和话语威也遭到了挑战和颠覆。这场变革的彻底性在于,社会的头脑阶层不再需要暴力威的支撑而可以独立地承担起自己的头脑使命。由此,北大及其《新青年》杂志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座标,这个座标标画出了天下蜕变为社会的历史,标画出了具有西方头脑文化意味的头脑阶层之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正式介入。毋庸置疑,当我们将北大置于其所在的历史座标上时,其中一些在学术界声望卓著的教授诸如辜鸿铭、黄季刚等等是被省略的。即便是作为现代中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奠基者的蔡元培,也仅仅是北大这所高等学府的组织者和缔造者,而不是北大所标新立异的那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而且十分有趣的是,当陈独秀们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所致力的是发起组织一个进德会那样的道德协会。这个道德协会虽然继承了中国土大夫修身养性的优良传统,但也同样从道德上制裁了陈独秀那样的新文化领袖,这种制裁不管为多少正人君子所默认和赞同,但也难免会让人想起宋明时代那种理学道学和宋词及言情小说互相对峙的戏剧性。相对于陈独秀的偏激,蔡元培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文化领袖。他既支持《新青年》诸同仁的开拓性事业,也容纳辜鸿铭、刘师培等传统士大夫型的学者教授;既立足于极富开创性的历史高度,又倡扬传统文化的人格构建和道德修养,蔡元培的这种兼容并蓄意味着他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历史向度上体现了他的文化立场,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立场使他在北大这所具有象征性的中国首席高等学府中将历史的开创和传统的承继成功地组合在一起。要不是王国维的拒绝,蔡元培甚至能够将整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在另一极的象征性人物也接纳到北大,从而构成一幅以陈独秀、王国维这样两极为组构核心的“五四”历史文化的全景景观,因此,当我们说北大和清华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补充一句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却同时代表着这两个不同的传统,换句话说,蔡元培的文化立场不仅指向以头脑文化入主为背景的“五四”传统,而且同时标明了对传统文化在内心修为层面上的历史遗产的当然承继。蔡元培意味着陈独秀一王国维,或者北大—清华这样的历史文化结构的中介环节。蔡元培既标明了北大的标新立异,又倾向于清华的抱残守阙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aocanshouqueork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