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不愤不启”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不愤不启”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意思、请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请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等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意思

愤,愤懑,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导;悱,口欲言而不能;发,启发;隅,角度,方面;反,回应;复,再,接着。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学生想学习而不能求得答案,心中愤懑着急的时候,要适时给予开导,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学生想说话而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要适时予以启发,这是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学习时不去思考,举其一角,而不能联想到其他三角,说明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就不再用此方法教他了。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之道,孔子既懂得教育心理又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是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抓住学生思考过程中的矛盾处,及时把握教学时机,启发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
二是因材施教。如果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扩展资料
此话出自《论语·述而》,讲述的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之道。“不愤不启”(译文:当学生想学习而不能求得答案,心中愤懑着急的时候,要适时给予开导,)。
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译文:当学生想说话而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要适时予以启发,这是最佳的教育效果。),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
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当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可以更好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时刻做到把握适当时机、因势利导,且循序渐进

请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数百年来,学者们一般都朱氏之说。愚以为,学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愤与悱。所谓愤,指烦闷、着急、发怒,虽束手无策,但对积极的求知者来说,却潜伏着拍案而起、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趋势。孔子言“发愤忘食”(述而篇)就是此意。所谓悱,指惆怅、幽怨、苦痛,虽无可奈何,但对上进的求知者来说,却蕴含着哀兵悲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解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倾向。愤与悱,由心而生,难免通过气貌或言行表现出来,而被他人觉察。关于悱,东汉郑玄首言“口悱悱”,到朱熹变成了“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后人均已接受,以至收入词典,但愚以为如此解释似乎牵强。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

孔子说: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请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数百年来,学者们一般都朱氏之说。愚以为,学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愤与悱。所谓愤,指烦闷、着急、发怒,虽束手无策,但对积极的求知者来说,却潜伏着拍案而起、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趋势。孔子言“发愤忘食”(述而篇)就是此意。所谓悱,指惆怅、幽怨、苦痛,虽无可奈何,但对上进的求知者来说,却蕴含着哀兵悲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解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倾向。愤与悱,由心而生,难免通过气貌或言行表现出来,而被他人觉察。关于悱,东汉郑玄首言“口悱悱”,到朱熹变成了“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后人均已接受,以至收入词典,但愚以为如此解释似乎牵强。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悱(匪):想说却说不出来。隅:角落。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fenbuq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