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成佛作祖”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成佛作祖”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佛教修行为什么提倡要修出世,而不修人天福?、带作的成语有哪些、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无他秘密 是什么意思、印光大师:为什么说不信因果报应,前生后世、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谁写的?、关于佛教和道教的一些疑问等

佛教修行为什么提倡要修出世,而不修人天福?

佛陀说法初中后善,初善就是说佛法僧,戒施天的功德,信佛法僧,布施持戒,念天。修人天福报,可以来世享人天福报。不过这个福报还是会享尽的。还有可能再堕落到恶道,逃不过轮回。要寻求究竟解脱,就要修戒定慧,漏尽证果涅盘

带作的成语有哪些

装腔作势自作自受装模作样著作等身忸怩作态矫揉造作以身作则一鼓作气作奸犯科始作俑者惺惺作态分工合作弄虚作假得意之作天作之合天不作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故作高深当家作主作茧自缚大有作为装聋作哑胡作非为等。
一、装腔作势
释义:意思是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出自:明·西湖居士《郁轮袍·误荐》:“穷秀才装腔作势;贤王子隆礼邀宾。”
译文 :没有钱的秀才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品德高尚的王子用重礼款待宾客。
二、自作自受
释义: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三、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男子汉在战场上,最主要是勇气。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勇气最佳,第二次击鼓勇气就比第一次弱,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勇气了。
四、矫揉造作 [ jiǎo róu zào zuò ]
释义: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黛玉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五、作茧自缚
释义: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出自: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译文:人的一生就像是春天的蚕一般,自己吐丝把自己裹在里面。

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无他秘密 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原文出处,就是说无所照见亦无所照,既没有所求心也没有抗拒心就成就了。

印光大师:为什么说不信因果报应,前生后世

净空法师---两种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一种是狂,一种是愚。
在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的序文里,有这么一句话: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此句说明了两种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一种是狂,一种是愚。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于这两种人?
且看老法师的讲解。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这是说,那些没有善根、拨无因果的人,你给他讲深讲浅都不能接受。我们现在要反过来问,别人接受不接受与我们自己不相干。他做佛,他做他的佛,他堕地狱,他堕他的地狱,与我无关。问题是自己怎样?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紧要处。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论,必须看作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佛所制定的戒律,是教给我一个人修的,与别人无关,我们要这样的直下承当,才能够得益,才不致于造业。要是不能这样直下承当,常看某人破了戒,某人做了坏事,你口里讲这些话,就是口的恶业。你意动了这个念头,是意的恶业,外面境界一动就在那里造恶业,这叫迷,这就是不觉悟。须知外面善与恶与我们不相干。我应当怎样呢?‘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不迷,如如不动是不造业。心地清净不染,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才叫做会修行。这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要常常检点反省。
‘狂者’,是指狂慧之人。所谓狂慧,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世智辩聪者。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哲学,很有道理。可是一提到戒律,孔夫子的礼教,他就不愿接受。戒律比礼教还严格。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又何必学它,学它的理论就好。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总是自以为聪明,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著,三代之礼都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我们是现代人,何必要学古时候的礼节呢?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礼呢?这即是狂者。以为戒律是约束我们、拘束我们的。反而说那些持戒的人著相。《金刚经》里讲破相,要离相修行,何必执著戒律,死在戒相之下,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真有!不是没有。但是对于那些持戒的人,也未必完全都著相,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他不著相修一切善。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他为什么还要斤斤在戒相上计较呢?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著相修行对现前有好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纵然不能成佛作祖,绝不会堕三恶道,不受恶的果报,这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也认为似是而非的理论很有道理,就把戒律看轻了,这是错误的。这是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是他自己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觉得自己一身都是罪过。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因此一谈到戒律,就说善恶果报之事渺茫,不足凭信。这个论调与前面不太一样、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不能够接受,而不肯断恶修善,这都是护短,自己有毛病、有短处,而不知悔改。祖师给我们讲:除了狂、愚这两种人之外,有谁不信受呢?那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呢?
‘人惟苦不知愧耻耳。知愧便不敢遂过。知耻便不敢因循。有愧耻之心。即为其人入道因缘。’
尤注在此说的愧耻心,就是佛法讲的惭愧。有惭愧心的人,就有入道的因缘。换句话说,不知道惭愧的人,入道就很难。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谁写的?

丁元英 清 本是后山人:没见过世面、没有学识的人 偶做前堂客:偶然的机会登上大雅之堂。 醉舞经阁半卷书:自我陶醉地卖弄藏经阁万卷之一的皮毛学问 坐井说天阔:坐井观天一孔之见 大志戏功名:志向远大到戏弄功名,彻底超脱的至高境界 海斗量福祸:以海为斗量度人生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忽然一摸口袋自己的钱比别人的少 怒指乾坤错:破口骂娘了,都是世道的不对

关于佛教和道教的一些疑问

1、佛教没有戒色一说,只有说不邪淫,意思是不能做不符合常规的性行为,没说过不许结婚、不许生子,而是出家为僧尼的不许有家室,而在家的信徒则没有这个要求。只要不贪爱欲望,学会如理思维,就是觉悟者的正确行为。
2、济公活佛是否真这样说过其实是不一定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佛法是心法,是生活的意义,不是形式上的刻板的束缚。
3、佛教和道教应该没有刻意去要求信徒不得信别的宗教,佛教认为其他外道也是值得尊重的,只是他们没有达到完全觉悟,无法真正解脱,不是究竟法。但是只要是真正信某一种宗教的人,不用别人要求他也不会再去接受其他思想。这是人的自然心理反应。
4、佛教中的地狱也是自然的一种生活环境,与我们眼中的世界一样,所谓人、地狱、鬼、诸天、修罗、畜生为六道,都是不同的生存环境,没有谁在惩罚,是一种循环规律。各个道有各自的生活状态,在我们眼中人是人,动物是动物,神鬼是神鬼,其实只是表现不同的各种形式的生物。所谓受苦与受乐报,也都是从我们人的角度去看的。
5、佛教中明确说六道众生皆具佛性,因此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经中明确说“佛是人成”,也就是说各道众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产生觉悟心,但真正的佛是人道产生的,是特指的。
6、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宗教转化为民间信仰后多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态度,所以在一座庙中有儒家的先贤祠堂或是有道家的三清等,都是常见的现象。
7、民间信仰不等于正规的宗教思想,民间的神在与中国民间文化交融的道教中非常常见,但是在佛教中是有选择性的渗透加入,主要还是为了适应民间信仰,增加信徒数量和增加普通百姓的接受。
8、《封神榜》是小说,在道家中没有什么截教和阐教,但是这部小说的背景是明朝以后越来越多的佛道合一情况的反映,以道教的神仙系统来吸纳佛教的神佛系统,达到宣传佛道合一、扬道家以贬佛家的目的。
9、盘古、伏羲、女娲等这些是古代的神,在道家中有些没有吸收,有些是以其他形式转移了,名字变化了。
10、国内的佛教是中国的佛教,是发展变化后的佛教,二千四五百年了,早已不是佛祖当时的状态了。何况佛家产生于古印度,与中国相比,从生活习俗到自然万物的称呼和认识,都有非常多的不同,当然不会固步自封于旧有的形式。
关于补充:
1、佛经都是以佛祖(释迦牟尼)所言说的名义来书写的,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些所谓的佛经是后人以这种文体模仿来写的或者改写的,也冠以某某经的名字,然后混入佛经中。而且后代还有其他外道经论混入。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过景教(基督教的一个传播到东方的支派)的经典,也有部分祆教(拜火教)的经典。当然,历代佛子在翻译佛经的同时都在做佛经的考证和辩伪工作,发现了很多伪经。
2、菩萨是未成佛的已觉悟者,他们的目标是先完成传播佛法的工作、引导更多迷惑者觉悟后再成佛。但无论菩萨还是我们其他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谓名号,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代表一个借以区别和认识的形式。
3、道教有女道士,佛教也有女性出家人,是佛祖在世时代开创的,称为“比丘尼”,中国俗称尼姑。
4、观世音菩萨本身就是一名男子,但可以成为女人相,是他的应化身。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chengfozuozu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