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豆渣脑筋”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豆渣脑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梁实秋小时候的生活、豆渣和豆浆的营养成分分别是什么?那个营养高?泡脚能长个?、给我弄点脑筋急转弯,不要太简单的,要有趣味的、也可以发点笑话,必须要好笑哦!、豆渣脑筋 猜他的近义词、形容人很蠢的四字词语有、我想提高学习效率,有经验的人请进!等

梁实秋小时候的生活

节选自《梁实秋传——沧欢悲歌》
当一个人逐渐脱离婴儿期完全蒙昧无知状态,开始对周围环境朦胧地有 所体察并能作出反应时候,他最早接触到的人事生活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人这一辈子,许多大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以至完全丧失印象, 唯有童年时代的经历终行难忘。
梁实秋在这个世界上,最早“认识”的,是他的父母。 他的父母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梁实秋是家庭中的老四,上面还有一个
哥哥和二个姐姐。父亲给他取名梁治华,字实秋。孜子虽多,但父母的爱是 宽厚无边的。小时候的梁实秋充分享受过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父亲梁咸熙先生原籍河北大兴县,幼年时身世孤苦,幸被梁芝山领养为 子,得以上学读书。启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之后,即供职于京师警察厅。其人 有教养,不守旧,在旧时代知识分子中是比较难得的人物。在家庭中,父亲 也很开明,对旧的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及新时代的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态 度。父亲很温和,对孩子很少疾言厉色过,但要求很严格,他强烈地期望自 己的孩子中有能干成大事业者。
  对待儿时的梁实秋,父亲好象特别钟爱,公余有暇,常带他去厂甸游玩, 那里热闹繁华,百货云集,有数不清的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等。至则父 亲如入宝山,每次总要买回一批数目可观的书籍、古董。一年临近春节时, 父亲带梁实秋到了厂甸,那天游人特别多,“不少人故意起哄,因为里面有 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于被人践 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虽然有惊无险,但也足够令 人心惊胆战的了。梁实秋牢牢地记下了这一幕,好长时期后,一提起厂甸, 还不免谈虎色变
实具在,更勿庸词费。梁实秋 胃口极好,在清华学校读书时,曾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 面的记录。他开玩笑说自己很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象食物 通过长长的颈子慢慢咽下去时“一定很舒服”。
  按照正理,粱家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可以锦衣玉食;但在北京总算是中 产阶级,有固定产业和收入,远非市井间啃窝窝头之辈可比,在饮食上大可 以放开手脚。然而并不,中国旧时代持家过日子的传统在他们这个家庭中也 被严格的遵循着。平时他们自奉极俭,几乎永远是早晨一顿烧饼油条,中午 和晚上,则各来上一顿面条,一顿米饭,很少变化。为了表示不忘昔日的困 苦,每到春天榆树上结满榆钱时,还要以玉米面或小米面和以榆钱做糕,“全 家上下聚在院里,站在阶前分而食之。”
  正因为这样,梁实秋自小就培养起对烧饼油条的浓厚情趣。那时候,北 京人管油条叫油炸鬼。考证起来,和一桩历史公案还大有关系。鬼者,桧也, 一音之转。油炸鬼就是油炸秦桧。可见天日昭昭,千秋万代自有公心。
北京的烧饼油条种类很多,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
蹄儿等,油条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等。梁实秋小时候几乎每天早上都 要吃上一套烧饼油条,他说:“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 尤其是在吃螺蛳转儿夹麻花儿的时候兴趣更浓。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 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他以为算得上是 “一绝”。直到晚年在台湾时,他和著名京剧研究家齐如山先生忆起故都的 烧饼油条,两位老者犹为“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而怆然若失。齐老先生为 了重新体验一下这往昔的情趣,曾于某日到当地一炸油条摊前,请其特为加 工一套,并且说:“我加倍给你钱,”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你有钱?我不 伺候!”使老人为之不怡者累日。
粱家又究竟是中产之家,到底还是可以讲究一番的。每隔一段时间,就
要制做一些特殊的食品,全家共同享用一回。但,即使在这时候,除了不更 事的孩子,这里的“讲究”也不是狼吞虎咽的大肆饕餮一顿完事,而是通过 制做和享用,慢慢从中体味那点乐趣。
  粱实秋的母亲是个烹饪高手,有好多拿手的绝技。一般时候她是不下厨 房的,但如经父亲“特烦”,也可以挽起袖子亲操刀砧,“做出来的菜硬是 不同”。所以,每逢大家庭聚餐,也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梁实秋记忆十分 清楚的,是一次合家喝核桃酪。起因是这之前父亲带领全家人到以核桃酪闻 名的玉华台吃午饭,祖孙三代,济济一堂,临了,上来一体核桃酪,端的是 “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大家俱狂喜不置,但母亲却淡淡地说:“好是 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 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言下大有不以玉华台的手艺为然的样 子。这一来,立即激起了全家人的兴趣。母亲也不负前言,果然在一天做了 一顿令全家人经久难忘的“核桃酪”。在梁实秋的印象中,母亲做的核桃酪, “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粘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
  
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 对于一个真正精于饮膳之道的人来说,绝对不会仅仅去留意食品的原料
精粗、价值几何、是否名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某项食品的沿革、制做、 销行去了解附着于其上的更为内在的文化含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 走出家门。到市井中间,到联系着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饭馆酒肆中间,才会 更真切地品味到饮食文化的三昧。
  而这,正是梁实秋的趣味所在。对北京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他终生乐此 不疲的一个课题。
  他曾以极大的兴趣,观察过北京那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也数不清的 零食小贩,结果,从中获得很多有趣的发现,他自己也从这些发现中享受到 高度的精神愉悦。
  他注意到了最微不足道的北京的“豆汁”。所谓豆汁,不过是绿豆渣经 发酵后煮成稀汤,淡草绿色而又微黄,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味微酸又 带一点霉味。喝时须佐以辣咸菜。午后啜两三碗,愈喝愈辣,愈辣愈喝,终 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后止。若在乡下,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从不 懂喝豆汁。但北京人没有不嗜豆汁的。梁实秋并且十分肯定地说:“能喝豆 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北京城里有一种卖“面筋”的小贩很奇特。每到下午,就开始沿街叫卖,
高声喊着:“面筋哟!”他口里喊的是“面筋”,但顾主呼唤他时却须喊“卖 薰鱼儿的”,待到了面前,打开货色一看,垒垒然挑子上摆放的却又都是“猪 头肉”。有脸于、只皮、口条、脑子、肝、肠、苦肠、心尖、蹄筋等等。梁 实秋最欣赏的,是这种小贩“刀口上手艺非凡”。有了顾客时,只见他“从 夹板缝里抽出一把飞薄的刀,横着削切,把猪头肉切得其薄如纸,塞在那火 烧里食之,薰味扑鼻!”梁实秋给予的评价是:“这种卤味好象不能登大雅 之堂,但是在煨煮薰制中有特殊的风咪,离开北京便尝不到。”
与之可以媲比的,是薄暮之后出现在街头的卖“羊头肉”的,真象是一
副对联的绝妙的上下联!卖羊头肉的是回教徒,刀板器皿同样刷洗得一尘不 染,切羊脸子对片出的那一片片薄肉同样是一手绝活。而后从一只牛角里洒 出一撮特制的胡盐,沾洒于肉片之上,包顾客满意。梁实秋对此也有评论: “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最普通的馄饨,在北京也别具风味。馄饨何处无之,但在梁实秋看来,
“北平挑担卖馄饨的却有他的特点”。“馄饨本身没有什么异样,由筷子头 拨一点肉焰往三角皮子上一抹就是一个馄饨,特殊的是那一锅肉骨头熬的汤 别有滋味,谁家里也不会把那么多的烂骨头煮那么久。”
  还有零食小贩的叫卖,又是北京的一绝。艺林中的侯宝林、郭启儒前辈 曾在他们著名的相声小段中,对北京各种小贩的叫卖进行过惟妙惟肖的模 仿。那是艺术家再创造后的艺术。而实际上许多零食小贩的叫卖本身已经达 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消照原样搬上舞台,便自然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梁实秋早注意及此,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北京零食小贩的叫卖似乎与京剧 的流行还大有关系,并且能区分出不同小贩的不同声口、不同韵调、不同节 奏,“抑扬顿挫,变化颇多。”但大体而言,其主要类型不外以下三项:“有 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
  这里更要紧的,是梁实秋把这种叫卖同平民百姓的生活及深层的心理活 动联系了起来,以至视小贩的叫卖声为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一项日常生活内
  
容,蕴含其中的那种微妙的文化——心理内涵因之而凸现出来。他生动地描 述说:小贩的叫卖声“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 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象谜 语一般的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 为了说明小贩们的叫卖声对人们深层心理产生的微妙影响,染实秋举了 卖“水萝卜”的小贩为例。颜色鲜艳的红绿萝卜,是北方的一种特产,甘脆 而多汁,“对于北方偎在火炉旁边的人特别有沁人脾胃之效。”干这一行买 卖的小贩多是在冬季夜定后才出来。北方苦寒,冬夜特别寂静,但听得门外 一阵阵北风呼啸。这时,从街巷深处传来的那一声声悠长的“萝卜——赛梨
——辣了换”的呼喊声,真如从地狱底层发出的呻唤,其声清而厉,在卷子 里长时间的回荡,似包含了无限的凄凉。
  梁实秋晚年回忆到北京零食小贩的叫卖声说:“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 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对一个高层次的“文化人” 的心理能产生如许影响,这一现象本身就揭示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梁实秋对北京饮食文化的观察,远不止以上这些。他在年龄稍长后,还 不断走出家门,深入到具有更高生活浓度的饭馆酒楼。在那里,他看到的是 另一番景象。凭着良好的悟性,他从中愈加深切地感受到许多较之其它民族 都不相同的本民族性格的特殊之处。
在北京,最有名的当然要推烤鸭(但梁实秋指出北京人并不叫烤鸭,而
叫烧鸭)。古诗人严辰有《北平风俗杂咏·忆京都词》十一首,其中第五首 为:
忆京都·填鸭冠寰中 烂煮登盘肥且美, 加之炮烙制尤工。 此间亦有呼名鸭, 骨瘦如柴空打杀。
  限于诗体不便描述,诗人在这里对烤鸭的制做过程只是概乎言之,语焉 不详。梁实秋的叙述那就详细多了,从他对这道名菜出笼过程的刻画中,人 们准能领略到超越出品尝佳肴本身以外的许多事理:
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杀
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 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 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分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 的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儿根之后,眼 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问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 十百只鸭关在一起,象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 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
  中国古代仁者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传统,与 梁实秋在这里叙述填鸭时所流露的心情正不无相同之处。
  不过话说回来,在北京饭馆里吃饭、确是特别富有情趣,顾客花了钱不 仅可以饱口腹之欲,而且难得的是,最后还能落一个良好的心境,在精神上 也得一番享受。
  
在玉华台吃汤包就具有这种效果。 比起别处的包子,玉华台汤包的特别之处是扁、软、多汁,因而吃法也
另有讲究。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下垫一层蒸笼布。汤包便软塔塔的 塌在蒸笼布上。取食时必须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 骤然下坠,“如同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 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初试 身手的人,往往是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不敢下手,而结 果必定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梁实秋认为吃这种汤包的乐趣,“一大部分 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他给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据向 一张桌子吃汤包,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汤汁照直飙过去,把对面 客人喷了个满脸花。但肇事的这一位毫未觉察,仍旧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 也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倒是饭馆的伙计看不上眼,急忙拧了一个热手巾 把递了过去,那位客人徐徐言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虽 是笑话,却也饶有深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京吃的学问之一斑。
  以爆双脆闻名京华的致美斋,爆羊肚也是拿手绝活。他们讲究“三爆”。 不勾芡粉,只加一些芫荽梗和葱花,清清爽爽,是为盐爆;勾大量芡粉,粘 粘糊糊,可做油爆;清汤汆煮,完全本味,叫做汤爆。三种吃法,各极其妙。 梁实秋长大成人后到美国留学,说自己在海外“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几为第 一。”1926 年夏他留学三年回来,到北京车站下了车,没有回家,却一径步 行到煤市街致美斋,一口气把油爆盐爆汤爆全都吃遍,酒足饭饱志得意满, 这才“大摇大摆回家。”后来还自我招供是“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 不能忘。”
信远斋的酸梅汤在北京人的口碑中也极佳,是梁实秋最爱去的地方之
一。关于酸梅汤,近人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有如下记载: 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
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品骨董,考考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
以信远斋梅汤为解渴之需。 逛书铺、品骨董、考本之余,来上一杯酸梅汤以消永昼,真是风雅的
要命,象是一群活神仙。但梁实秋喜爱信远斋的酸梅汤完全异于是,他爱的
是那份清洁,当然也还有味道:“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 比起肥甜脆美的异羞珍错,另是一番风味。他说自己远道去喝信美斋的酸梅 汤,每次都“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后来,他竟异想天开地提出了这样 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 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
  在北京,最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恐怕要数“满汉细点”了。什么萨其玛、 蜂糕、花糕月饼,翻毛月饼,还有大八件、小八件等等,种类繁多,花色多 样。但梁实秋对这类点心印象一概不佳,以为无足称者。只对其中一种俗称 “桌张”的满州饽饽,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曾经产生过较高的兴趣。按满族 人习俗,家里有了丧事,便以“桌张”做祭品。所谓“桌张”,不过是一些 半生不熟的白面饼子,稍加一些糖,一迭迭地码在一起,有好几尺高,放在 灵前供台上的两旁,可壮观瞻,但不堪食用。依照满俗,凡本家姑奶奶之类 的亲没有不送这种祭品的。丧事过后,弃之可惜,照例分送亲友以及佣人 的小孩。童言无忌,径把这种食品称作“死人饽饽”。梁实秋小时候曾多次 有幸分得数枚“死人饽饽”,放在火炉口边烤熟,“啃起来也还不错,比根
  
本没有东西吃好一些。”不过推想起来,这类食品原本不可讲究味道,它之 引起儿童的兴趣,完全在于蒙罩其上的一种莫明其妙的神秘色彩。
  北京那独具地方传统特色的饮食之道对梁实秋的影响是太深刻了,他是 那么熟悉那里的一切,象致美斋的煎馄饨、锅烧鸡,厚德福的瓦块鱼、铁锅 蛋,东兴楼的乌鱼钱,正阳楼的蟹,以至六必居的酱菜——据说“六必居” 三个字还是严嵩的手笔呢!有哪一处梁实秋谈起来不是如数家珍!北京,在 他看来,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包含了无限丰富人文物理内 容的、暖融融、热烘烘的实体!
  
五、书画、篆刻、风筝、京戏
  按照梁文事先生提供的资料看,梁实秋小时候的兴趣特别广泛。他之后 来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大概与 这种水平相当高的综合修养有一定关系吧!
  他终生喜欢书画艺术。成年以后,能写一手漂亮流畅的字。在台湾,他 写的不少条幅,后来都成为墨宝被人珍藏起来。他欣赏水平也很高,常常叹 息:“右军的字实在无法学得到。”他的画也饶有奇趣,一如他脍炙人口的 文章,自然隽永,情理横生。然而,应该说,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他所达 到的水平都得益于小时候的良好功底。六七岁的时候,他就在父母督导下描 红模子、念字号儿。描红模子又叫描帖,就是以毛笔把红色字帖描黑,帖上 的字不外什么“上大人孔已己化三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以及 “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之类,文意似懂非懂,但在长时间的描模揣磨中, 却也逐渐滋长起浓厚的兴趣。以至一日和兄弟姊妹围坐在炕桌周围做日课 时,一时兴起,一拱腿把个炕桌整个地掀到了地上去。上小学时,有幸得列 于一位名叫周士棻先生的门墙。周先生写得一首好柳体,对学生书法课要求 特严。就是在他手里,梁实秋练出了一手流利的行草,同时也能写“墨大园 光”的大楷。小学毕业考试时,恰值京师学务局长亲临视察,看见梁实秋“写 的好大个的草书,留下了特别的印象”。榜发之后,竟因此而赫然高居榜首。 得到的奖品也最多。汁有“一张褒奖状,一部成亲王的巾箱帖,一个墨合, 一副笔架以及笔墨之类”。
对于绘画的兴致,也在小时候就已培养起来。父亲可能是记起了孔夫子
因材施教”的遗训,看梁实秋着迷般地喜爱绘画,特意为他买了一部《芥 子园画谱》。也是在那次小学毕业考试中,图画课让学生自由命题,梁实秋 画的是一张《松鹤图》,“斜着一根松枝,上面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 自以为“章法不错”。成年以后,他画梅,画山水;七十多岁时与韩菁青从 热恋到最后圆满地结合,期间画过不少幅《菁秋戏墨》,构思新颖,笔法老 到。这时当然已更进一境,上升到了艺术创造的境界。但说起来,最基本的 功夫还是在小时候学到的。
梁实秋还学过治印,于金石一道颇有造诣。年青时镌刻了不少图章,连
同他平日收集的一些精品,都珍重地收藏于北京老家里,但乱离中全都散佚 净尽。只有几枚为他特别嗜爱的,随身带了出来。其中有两颗闲章,一个是 “读书乐”,一个是“学古人”,他自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我读书, 教我作人”。他还保有一颗镌有颜延之“深心托毫素”诗句的闲章,也非常 珍爱,以为“与春韭秋松有同样淡远的趣味”。
  说起梁实秋与图章,有两件事特别有趣。他有一位出家朋友,一次与 人争吵,对方讥讽他道:“汝何人,一书贾耳!”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这位出 家的自尊心,他把这事告诉了梁实秋。梁实秋给他讲了郑板桥的故事,说 郑板桥有一方图章,文曰“七品官耳”,那个耳字非常传神,“建议他不必 生气,大可刻一个图章‘一书贾耳’。”并且梁实秋还自告奋勇,当即为他 写好了印文,分朱布白,自以为“大致尚可”。
  情之所系,圣贤难免。梁实秋劝别人随遇而安,他自己有时候反倒未必 做得到。他六十三岁时在台湾师范大学退了休,从此再不能“坐拥皋比”, 心头顿时感到空落落的不是滋味。特别有一年要换身份证,他在职业一栏里
  
填的是“某校教授(退休)”字样,但发下来一看,却光秃秃地变作了一个 “无”字,更觉爽然若失。尽管他也明知教书这种职业并没什么风光,他自 己就曾两次为此大触霉头(一次是碰到一位拐弯亲戚,寒暄中对方问梁实秋 现在“在什么地方得意?”梁告以在某校教书,对方登时脸色一变,顺口说 道:“啊,吃不饱,饿不死。”另一次是在聚饮间,一位刚刚平步青云的 门显要,喝过几杯酒后,按捺不住,歪头睇视梁实秋说:“你不过是一个教 书匠,胡为厕身我辈间?”一言即出,举座皆惊,主人过意不去,急忙小声 劝慰梁实秋道:“此公酒后,出言无状”),不过一想到自己从此成了“无 业之人”,虽《礼记》上明明写着:“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 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冠冕堂皇,煞是好听,但仍不免恝然自伤。出于 这种心情,后来,他刻了一方图章,文曰“无业之人”!聊以解嘲,且以自 遣。
  幼年间,梁实秋还对放风筝“有特殊的癖好”,他说自己“从孩提时起 直到三四十岁,遇有机会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为他的童年生活 又增加了一份绚烂与光采。
  离他家不远,在一个二郎庙旁侧有一爿风筝铺,铺主姓于,人称“风筝 于”,在北京九城小有名气。幼年时的梁实秋,是这爿铺子的经常顾主,在 这里他可以买到自己心爱的各种各样的风筝,象肥沙雁、瘦沙雁、龙井鱼、 蝴蝶、蜻蜒、鲇鱼、灯笼、白菜,蜈蚣、美人儿、八卦、蛤蟆等等,真是应 有尽有。做工也极尽工巧,鱼的眼睛是活动的,可以滴溜溜地转;蝴蝶蜻蜒 的翅膀是软的,能够上下波动,随风摇摆;还有的或装上锣鼓,或安置弦弓, 或二者兼备,放上天后,从遥远的高空可以传来阵阵悦耳的乐声,真正做到 了诗人所描绘的那样: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官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对于梁实秋,放风筝是难得的娱乐,但又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他还同 时以他纤细敏锐的心灵从中感悟到另一番情趣。当他手里牵着长线,把一只 蝴蝶或龙井鱼放到高远的碧空之际,尤其当夜晚把系有小红灯笼的风筝放上 天空时,仰望红光朦胧,犹如闪烁的星辰,这时候,他双脚虽然站在大地上, 但一颗心却早已飞出躯壳,飞到了另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对此,他动情地 记述道:
  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 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我想这也许是自己想飞而 不可得,一种变相的自我满足罢。春天的午后,看着天空飘着别人家放起的 风筝,虽然也觉得好玩,究不若自己手里牵着线的较为亲切,那风筝就好象 是载着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候,心里泛起 一种异样的感觉,好象是游罢归来,虽然不是扫兴,至少也是尽兴之后的那 种疲惫状态,懒洋洋的,无话可说,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从天上翱翔又回 到匍匐地上。
梁实秋的这番话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个
体心灵的信息,表明一个个体生命正在逐步脱离懵然无知混混沌沌的童稚 状态。当他牵着风筝如痴如狂地在原野上奔跑的时候,从表象看,与从前那 个别出心裁地捉弄祖父给祖父买“狗屎橛、猫屎橛”吃、读书时蹬翻小炕桌 的儿童原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区别正在产生。区别就在于,现在, 某种自觉意识正慢慢地在他身上苏醒,一种为人所独有的能力——对世界对 自身的感知能力——正被神奇般地注入他的体力。一旦当这种自觉意识和感 知能力完全成熟,那么,作为人,他才将真正是充实的、完整的。
  引导少年梁实秋真正进入艺术思维领域的,还有京剧。诚如他个人所说: “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也非例外。”京剧,这一最 具有民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也成为日后他在几种异质文化的交汇、 撞击中进行对比选择的重要参照。

豆渣和豆浆的营养成分分别是什么?那个营养高?泡脚能长个?

  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B1、B2,烟酸和铁、钙等矿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虽不及豆腐高,但比其他任何乳类都丰富。豆浆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多喝鲜豆浆可预防老年痴呆症,防治气喘病。  豆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9.32%)、脂肪(12.40%)和膳食纤维(51.80%)。豆渣是一种良好的营养保健食物。另外,大豆中的有效成分异黄酮,有降压降脂及防治脱发、便秘、神经失调、皮肤粗糙、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肥胖等作用。异黄酮主要存在于黄豆的胚轴部,在制作豆浆时常易被留在豆渣中。  豆浆营养成分高。  泡脚不能长个。

给我弄点脑筋急转弯,不要太简单的,要有趣味的、也可以发点笑话,必须要好笑哦!

1.一位焦急的夫人给医生打电话,医生的夫人接电话。 我找鲁塞尔医生,我有要紧事! 对不起,医生出去了,您留话好吗? 天哪,我10岁的儿子吞了自来水笔,医生什么时候能回来? 大概3小时。 3小时,这期间我该怎么办呢? 恐怕,您只得用铅笔了。 医生夫人慢条斯理地答道. 2.课堂里正上着 生理的触觉 ,老师说: 大家都应该听过,医学上把 痛 分为十二级。第一级是指被蚊子叮咬程度的痛,第十二级也就是最痛的一级,那就是女人在生产时的痛。 此时,有人举手问道: 老师,那有没有第十三级的痛? 另一个学生主动回答: 就是女人在生产时,被蚊子叮到嘛! 3.很久以前上电脑课,有一排同学的电脑死机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电脑死机了,我们这排全死了。”这时,许多同学都说:“我们也死了。”老师问:“还有谁没死?”只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我还没死!”老师奇怪地说:“全班都死了,你为什么不死? 4.放暑假了,爸爸对小强说:小强,把你的成绩单拿来看看。小强磨磨蹭蹭半天才把成绩单拿出来。爸爸:地理58,历史57,政治59!你上课都在什么?小强振振有词的回答道:老师出的考题太偏太难。爸爸:偏在哪里?难在哪里?小强:地理考的是我没有去过的地方,历史考的是我出生以前的事,政治我又没有去开过会,我怎么知道? 笑话 1.俗话说道一山不容二虎,那么在什么时候一山可以容二虎呢? 答案:一只母的和一只公的。 2.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睁开眼睛。 3.一只青蛙在井里,每分钟跳10米后又掉下来,那么他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呢?(井高15米) 答案:永远跳不出来 4.一人被老虎穷追不舍,突然前有条大河, 他不会游泳,但他过去了,为什么?答案: 吓昏过去了5.什么雨可以淋死人?答案:枪林弹雨

豆渣脑筋 猜他的近义词

榆木脑袋呆若木鸡脑袋进水一锅浆糊

形容人很蠢的四字词语有

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蚩蚩蠢蠢】:蚩:痴呆,愚蠢。指愚笨蠢动的样子。
痴心妄想】: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豆渣脑筋】:脑子好像豆渣。比喻极其愚蠢的人。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非愚则诬】: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毁钟为铎】:将钟改铸为铃。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愚蠢行为。
【毁舟为状】:状:舵。拆下船板做尾舵。比喻不顾一切地愚蠢做事。
【靡哲不愚】:靡:没有;哲:哲人。没有一个哲人不出现愚蠢的时候。比喻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人头畜鸣】:鸣:叫。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
塞耳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傻里傻气】:形容愚蠢、糊涂的样子。
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愚戆窳惰】:愚戆:愚昧不明事理;窳:懒惰。指既愚蠢又懒惰。
愚昧落后】:愚蠢而不明事理,跟不上形势等。
【愚迷不悟】:悟:醒悟。愚昧而不知醒悟。指极其愚蠢糊涂。
愚民政策】: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
【愚忠愚孝】:指不明事理,盲目愚蠢地尽忠尽孝。

我想提高学习效率,有经验的人请进!

提高学习效率方面: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经验二: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笔记,不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评:夏宇同学对于听课和做题的建议,实际上反应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时间,听课、记笔记应抓住重点,做习题应抓住典型,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经验四: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评: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这是因为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诸多因素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
【总结】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理解能力的办法: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的卡片就有5000张。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ouzhanaoji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