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父母之国”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父母之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译文、父母者,人之本也。啥意思、去父母之国,迟迟其行 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父母啥啥的成语、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含义等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译文

于:对于;若:象;重:敬重据《世说新语》载:“侃为东晋之大将军,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翻译:陶侃对于国家来说是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

父母者,人之本也。啥意思

父母者,人之本也就是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人的根本。他们培养我们成才,在人生的道路上为我们劈荆斩棘,为的只是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
父母者,人之本也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扩展资料: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屈原不赞同,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去父母之国,迟迟其行 什么意思

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国,是他的第一故乡。孟子在具体谈及孔子之时,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而且,同样的话,还可以见诸于他的另外一段具体而生动的话语表述之中:“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两段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话,从一个侧面尤其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表达了深“明王道”、在外长期奔波竟达十三年之久以及“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孔子,站在“去鲁”与“去齐”这样两个人生抉择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对即将远离自己生于兹、养于兹、教于兹的鲁国,充满了缱绻之心、眷眷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终得以逃避齐国,更流露出了言说不尽的欢畅与快意甚至他连饭都等不及做好、用完,便毅然绝然地决定要离去。由此可见,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对“齐”、“鲁”两国是怀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而且,与其说这是孔子出于自己的一时兴起或者说是出于他对自己“父母之国”的一己之私,则倒不如说这是因由他对齐、鲁两国不同政治体制的不同价值取向——而此方面,孟子则看得最为清楚、明白:无他,惟“去他国之道”与“去父母国之道”不同之故也。

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

1、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3、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5、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父母啥啥的成语

1、父母恩勤 
【拼音】: fù mǔ ēn qín
【解释】: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举例造句】: 父母恩勤,养我身兮。 ★明·归有光《招张贞女辞》
2、父母遗体 
【拼音】: fù mǔ yí tǐ
【解释】: 人是父母所生,指自己的身体。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举例造句】: 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3、父母之邦 
【拼音】: fù mǔ zhī bāng
【解释】: 邦:国家。指祖国。
【出处】: 《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举例造句】: 邦国如是,奚能淹留?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 ★鲁 迅《坟·文化偏至论》
4、父母之国 
【拼音】: fù mǔ zhī guó
【解释】: 指祖国。
【出处】: 《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含义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意思是:
人皆为父母所生养,作为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这是“知止”在孝德上天经地义的道理,是做人最起码的人伦道德。一个人假若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是连禽兽也不如,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
身为人之父母,应当“知止”在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教养子女上。把以道德教化子女当作首要任务,作为立人之本,使子女成为德才兼备、心身健康的有用之才,能为国家民族服务奉献。这才是真正的为人父之道。
与别人相处,应当知道遵守诚信。
出自:
《大学·传》第三章。
扩展资料: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出自《大学》,《大学》的成书过程是: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umuzhiguo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