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覆舟载舟”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覆舟载舟”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载舟覆舟”是什么意思、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了吗、载舟覆舟的成语解释、“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历史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载舟" "覆舟"的朝代有哪些?等

“载舟覆舟”是什么意思

善始善终
开放分类: 成语、词语、词汇、汉语、成语词典
善始善终 ( shàn shǐ shàn zhōng )
解 释 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出 处 先秦·庄周《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3章:“他这回把敬爱的共产党员梁生宝委托的事务办好,~,不要出什么大差错。”
近义词 有始有终有头有尾
反义词 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灯 谜 原本洁来还洁去;一辈子为人民办好事
故事 秦朝末年,家境贫寒的陈平爱好道表法里的黄老之术,他担任过魏王咎的太仆,项羽的都尉,刘邦的军中尉。他献计使项羽疏远谋士范增,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他能应付各种情况并能善始善终

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了吗

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 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也就是说最早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荀子总结提炼出的.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说:“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听各方面意见,就明智;若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够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们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太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并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隋朝皇室与唐皇室有亲戚关系,唐太宗对隋在很短的时间里亡国的历史记忆犹新.有一次,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对左右大臣们说:“隋炀帝这个人,学识渊博,也懂得尧、舜好,夏桀和殷纣王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那么荒唐广魏征接口道:“一个皇帝光靠聪明和学识渊博还不行,还应该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越来越糊涂,就自行灭亡了.” 魏征乘机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并引用《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劝太宗体恤民众

载舟覆舟的成语解释

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一、出处:《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三、译文: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
然而听其徐徐道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
其在位时,正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之际。
当时的鲁国,内有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赏析
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会感到哀伤吗?
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果有一件没办好,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
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礼服、礼帽之类。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历史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

1、黄巢起义,一开始老百姓是支持他推翻晚唐的统治阶级的,但黄巢打到长安后烧杀抢掠,又被老百姓抛弃。2、王莽篡政,王莽是大司马的时候,很得朝廷上下和群众拥护,但篡政为帝,受到士人和老百姓的反对,很快败亡。3、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推翻了明朝,但起义军内部腐朽,贪污腐化强抢民利,又被推翻。4,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之时,2000万苏共党员、两亿多苏联公民心向何方?他们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捍卫苏联共产党?纠其原因在于苏共已经失去了民心。5、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吞八荒,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可建立了秦王朝后,他推行暴政,修阿房、建长城、焚书坑儒、残民以逞,导致天怒人怨。最终陈胜、吴广起义,顺应民心

"载舟" "覆舟"的朝代有哪些?

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国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国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封建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国人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到了西周第十位国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这回儿不是已经没有人议论了吗?’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国王。国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国王。有人探知王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王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王子保护了下来。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共和”一词由此而来。从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的政治重新恢复了民主。 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 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这算一个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uzhouzaizhou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