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功遂身退”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功遂身退”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功成名遂身退"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退就什么成语、功成身退的成语、道非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老子关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张良功成身退的事例等

"功成名遂身退"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功成身退出自老子<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是劝人不居功自傲,不贪天之功.
成语 功成身退
发音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解释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示例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补充:
遂 #suí
【释义】顺心;如意:半身不遂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遂 <动>
(形声。从辵
同本义
遂,亡也。――《说文》
行,往
遂,往也。――《广雅·释诂一》
不能遂。――《易·大壮》
遂贤良。――《礼记·月令》
又如:遂行(通行;顺适地进行)
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唐·李中碧《庐山》
王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又如:遂怀(遂愿);遂隐(满足隐遁的愿望);遂初(旧时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本愿)
顺利地完成;成功
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
四者无一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遂suí顺,听从使唤:半身不~(身体一侧瘫痪)。
遂suì
⒈顺,如意:~心。~愿。
⒉成功:已~。
⒊就,于是:乃拙地,~得水。按摩后,腰痛~止。

功成身退的成语

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解 释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 处 先秦·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
示 例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入虎穴焚岛巢,则主济楼船之水军也!(袁可立)功成身退,日与父老欢饮。”郁雯《李清照》:“蔡京这个左仆射更是难处,还是以‘功成身退’为佳。”
近义词 功遂身退急流勇退
事例:勾践

道非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
  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
  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
  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
  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
  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
  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
  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
  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
  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
  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
  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
  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
  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如何理解老子关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

  《老子》九篇说的是功成丶名遂丶身退。是成功者最应奉行的行为准则。“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道家最宝贵思想之一。当然是说给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人。
  在中囯历史上有很多治国平天下知名的智者,选择功成身退。在春秋战国时期赿国一个叫范蠡的,他侍奉赿王勾践二十多年,灭掉吴国,为勾践洗血会稽的耻辱。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上将军。范蠡明察秋毫,认为勾践可以与他同患难,很难与他同安乐。于是他装上珍宝离开越王勾践。范蠡还写信给曾经和他在一起侍奉勾践的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和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文种不听劝告,被越王勾践赐剑,文种自杀。范蠡离开越国到外地经商,成为那个时代的大富豪,功成丶名遂丶身退,天之道也。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他曾经说过所以成功,靠的是三杰。三杰之一张良。张良祖辈在韩国为相,秦灭韩后,张良在秦始皇东方巡游时,曾在博浪沙刺秦王没成功,后跟刘邦起势功勋卓著封留侯。从此不问国是,抛弃人间的亊情,于是学辟谷方法,以便自己轻身。才免吕后追杀。家国天下,张良是成功者,他不追求更髙功名利禄功遂身退,是当之无愧的智者。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臣。公元一八六四年,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掌握十四省军政大,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他领导的湘军手中。他的同僚劝说他进军北上,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曾家政。曾国藩把劝说他的同僚让手下人带到书房,谎称这个人喝醉酒了,让他去醒酒。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曾经劝他进军北上。他给曾国荃写了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处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亊浮云入太虚。”
  他告戒自己的弟弟,左列钟铭右谤书,是说一边是国家的奨赏和朝庭的鼓励,一边是诽谤的信件。人间处处有乘除,是说一件亊情,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低头一拜屠羊说,屠羊说这个人是东周列国楚平王郢都一个杀羊卖羊肉的小摊主。伍子胥借吴国兵攻进郢都时,楚平王刚去世,平王年幼的儿子楚昭王慌忙出逃,这个卖羊肉的屠羊说跟着楚昭王出逃,帮助和照顾楚昭王的生活起居。后来楚昭王借秦兵复国回到郢都,他没忘记屠羊说对他的照顾,三次请屠羊说让他在朝庭里当官,都被屠羊说据绝了。他和楚昭王说,大王回到郢都又当了国王,我这卖肉的又可以在郢都卖羊肉了,这我就知足了,朝庭里不该让一个卖羊肉的当官。曾国藩借屠羊说这个历史故亊吿戒弟弟曾国荃,人的欲望要有度,要学屠羊说功成身退。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把仕途看得象水一样淡,象浮云一样那么轻。曾国藩还主动削减湘军。让清政府放心,不会功髙震主。他把一个儿子培养成爱国外交家,另一个儿子培养成中国晩清杰出的数学家。功成名遂身退是曾国藩最隹选择。
  功成名遂不愿身退,是欲丶物欲丶情欲的诱惑。这些人最后连自已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伍子胥是这样,文种也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这样人很多,他们死的不明不白。他们都忘了伴君如伴虎这句千古名言,他们在国王和皇帝面做人做鬼都很难。历史上也有不少明君贤臣。齐桓公重用管仲,唐太宗重用魏徵。有些皇帝嫉贤妒能,不敢重用有才能的人,让一些有才能人的命运可怜又很可悲。
  功成名遂身退是智者最聪明的选择。一可以规避“政治风险”,二又可“修已以敬”,三家庭也有安全感。明代诗人杨慎又名杨升庵曾写过一首词叫《临江仙》传唱至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夜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亊,都付笑谈中。”

张良功成身退的事例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界说法不一。《史记》只称“其先韩人也”,韩《后汉书》则说:“张良出于城父”,因而,留下了后遗症。目前,河南新郑、禹州、郏县,安徽亳县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乱。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详细记载了他的业绩,并说他的先祖是战国时的韩国人。然而却未明确书写他的家乡故里。历代文人学者因他曾经游历下邳而认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为他曾经封为留侯认为是陈留人;有人还以历代传说他出于城父认为 他是今安徽亳城或今河南宝丰人,以至众说绘纭,莫衷一是
  张良的故里究竟在哪里,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和实地考察后确认:张良是汉初襄陵龟山张相,即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张相村人。
  近日,郑州的一些家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认为张良应该是新郑人。他们的根据主要有三点:其一,《史记》为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其二,《汉书》为证。《汉书》记载:“良祖开地相韩41年,父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其家当在韩都。”其三,良父卒,良年少,其出生地当在韩都。韩灭时,张良仅家童就有300人,这样的大家族也只能在韩都才有。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推断,张良出生和青少年时代均在韩都,所以,张良只能是韩都人,也就是新郑人。说张良是禹州人不足为信。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史书中出生地的记载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地,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韩国,即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东城父(此名沿用)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汉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gongsuishentu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