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历精为治”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历精为治”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带有“精”和“治”的成语是什么?、成语第二个字是精、“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乱世之能臣,治世之奸雄”、老牟人为什会流精对身体有好处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等

带有“精”和“治”的成语是什么?

回答:
励精图治[lì jīng tú zhì]  励:奋勉;图:谋求,设法;治:治理。
【释义】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宋史·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举例造句】: 励精图治在勤民,宿弊都将一洗新。— 元·马致远《青衫泪》
成语故事: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原名: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刘病已)为帝。这就是汉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族灭。
从此以后,汉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汉宣帝的心意。汉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成语第二个字是精

殚精竭虑
兵精粮足
励精图治
殚精竭力
颜精柳骨
业精于勤
没精打采
聚精会神
养精蓄锐
无精打采
取精用弘、
惟精惟一
龙精虎猛
取精用宏
没精打彩
厉精图治
无精打彩
养精畜锐
研精毕智、
析精剖微、
励精求治
见精识精
殚精毕力、
研精究微、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苦思
研精竭虑、
拣精拣肥
拣精择肥
无精嗒彩
没精没彩
潜精研思
挑精拣肥
研精致思、
刳精呕血
没精塌彩、
历精图治
历精更始
历精为治
精覃思、
殚精极虑
失精落彩、
研精阐微、
颐精养神、
厉精更始、
研精覃思、
潜精积思
刳精鉥心
金精玉液
励精更始
殚精竭虑: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聚精会神: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励精图治: 砺: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没精打采: 采: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取精用宏: 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无精打采: 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兵精粮足: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
殚精竭力: 犹殚精毕力。尽心竭力
殚精极虑: 犹殚思极虑。竭尽智谋与精力。
殚精毕力: 殚、毕:尽。尽心竭力
见精识精: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同“见经识经”。
金精玉液: 旧指一种仙药。也指珍贵的饮料。
拣精择肥: 拣:挑选;精:瘦肉;肥:肥肉。比喻过分挑剔。
拣精拣肥: 比喻挑剔,苛求。
刳精呕血: 极言用心劳苦。同“刳精鉥心”。
刳精鉥心: 极言用心劳苦。
龙精虎猛: 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历精为治: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厉精图治: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历精图治: 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厉精更始: 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振奋精神,进行革新。
历精更始: 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励精更始: 振作精神,从事革新。
没精塌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同“没精打彩”。
没精没彩: 犹没精打彩。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没精打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潜精研思: 指心钻研。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是什么意思?

认识清楚实在,本身就是行动;行动自觉、明察,其中就有认识。指知与行是不能分离的。
笃实:踏实;实在。精察:精细明察。
这句话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114节:“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扩展资料: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乱世之能臣,治世之奸雄”

首先,这个说法很奇怪。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知道你是说反了还是要问相反的人。其次,再说说你说的这种人吧,应该也是有的。比如赵高。在秦和六国征战的时候,他作为秦王的亲信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的,是一个能臣。可是在天下一统之后,他就开始搞事情了,扶植亲信,甚至干涉皇位继承,最后更是指鹿为马,把大秦毁于二世。西晋桓温,平定蜀地,举贤任能,北伐中原,威名赫赫。但是后来太平了之后开始弄,甚至废立皇帝来立威。为后世子孙称帝开了个好头。

老牟人为什会流精对身体有好处吗

那是梦遗,正常现象。梦遗是指睡眠过程中,有梦时遗精,醒后方知的病证。梦遗可以是性梦引发的结果,也可以是由被褥过暖,内裤过紧,衣被对阴茎刺激的结果。中医文献将’有梦而遗为梦遗,无梦而遗为遗精’的分类是区别梦遗和遗精的最早说法。梦遗前的性梦可能是很含糊的,有的梦遗后无法回忆性梦中的主要情节。也可能是很清楚的,有些人在清晨醒来时清楚地回忆起梦中所发生的事件。实际,性梦是潜意识的反应,往往与幻想和经历有着某种联系。 梦遗有虚有实,有先实而后虚。病程日久以虚证为多见,或虚实夹杂。虚又分阳虚与阴虚。病位主要在肾,阳虚则精关不固,多由先天不足,手淫过频,早婚,房事不节而致;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精室被扰而遗精。前人认为:’遗精不离肾病,但亦当则之于心君。’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中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精液而出者……。’时至清代,对遗精指出’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梦之遗者,谓之梦遗;不梦而遗者,谓之滑精’。又将遗精分为梦遗和滑精,后世医家多沿用至今。临证辨治中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之为遗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读解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与“德本财末 ”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lijingweizh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