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秘而不言”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秘而不言”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为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翻译和赏析、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什么意思、《秘杀名单》第一集中严敬尧和林怡的对话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王维的诗,不是陶渊明的饮酒吗、事无不可对人言者,尔我至交,又何秘焉的意思?、秘而不宣是什么意思?等

为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译文】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古代文献,我们是可以听到的。老师讲人性和天道,却是听不到的啊!”【今读】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一直以来,对此句的解译甚多,其实完全可以很平易地讲解:孔子慎言大题目,少用大字眼。孔子在教育方面强调从近处、从实际、从具体言行入手,因之学生发此赞叹。其实孔子不是不讲,而是不直接讲。人们常认为,古人都爱谈高深的大题目,至今也是如此,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大讲“超越”“本真存在”等,而轻视经验性的日常生活。其实,没有这个“非本真”的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又哪能来得那高深莫测的“本真”呢?这也就是李泽厚所说的“如何活”在“活的意义”之前。孔子很少讲这些大题目,宁肯多讲各种具体的“仁”“礼”,这也才是真正的“性与天道”,但后儒有误以为孔子及其得意门生中有某种秘诀心传、神秘体验。据说,熊十力一次斥责冯友兰,一拍桌子说:“良知”岂是假设!牟宗三在旁由是大悟。这颇有点道统心传的味道,即以个体的直接体验作为依据,否定言语论证,这极容易走向非理性的宗教。今日已非禅宗棒喝的时代,国学同样也需要一种公共化的语言来做理性的启语、暗示和传达,即将晦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通俗化。这大概正是儒学不同于宗教,不同于西方式的哲学,也不同于诗文,仍有其哲学性的理智内容之所在。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翻译和赏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解释】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的文义并不难理解,但它与上下文的承接关系却颇值揣摩。 联系上下文的承接关系并综合道论的整体思想看,老子罗列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目的是为了紧承上章的“名可名,非常名”之说,借“名”的基本特征来说明有名存在(即“有种有样”的具体存在)的存在方式(即“物之道”)的某种缺陷,以便借此而提出一套更符合于道的存在范式。老子觉得:美之所“以”(依赖、仗恃)为“恶”,并非其有本质之美,“善”之所“以”为“不善”,并非其有本善之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说明许多具体的名状——如有、无、难、易、长、短等——都离不开对立影子的映衬,它们相反而相成,递相嬗变而不独立自足,显示了有名存在生存基础的自相矛盾性,以及不足以长存的迁延不居性,理想的存在方式应该对此有所超越。老子的思路是:既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那么,理想的’取名’方式就不应只有不无,只难不易,只长不短,只高不下,只发音不发声,只处前不处后……或相反,而应是不有不无又能有能无,不难不易又能难能易,不长不短又能长能短,不高不下又能高能下,不发音不发声又能发音能发声,不处前不处后又能处前能处后……这’不有不无不难不易不长不短……’就是下文提出的’无为’;这’不有不无又能有能无,不难不易又能难能易,不长不短又能长能短……’就是道论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段话是老子得以导出道论的一系列主张的前提。 〈2〉圣人 具有某种理想人格形态的人即’圣人’。不同的思想流派推崇不同的理想人格,因而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圣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是指以’玄德’为趋求而行于’大道’的人,通常是指具有这种理想人格形态的组织管理者,或人群社会的统治者。 〈3〉处无为之事 ’无为’的这个’为’字的准确词义即’成为’或’是’的意思(与英文的be相当),’无为’即在’取名’问题上无所成为或无所是之义,义指不滞于名而柔弱灵动。’处……之事’是一种作为,’处无为之事’即老子道论提出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为无为’。 ’为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自身化、特化。人们常常为了有所成为而作为,英文更有’To be is to do’的劝进格言,相比之下,老子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令人耳目一新。 〈4〉不言之教 ’言’即依名作判,仗名立言。具体表现为对审美、价值(即美恶、善不善)的评判,对事物特性的断言,以及对事物演变前景的预测等。’名’之迁延不居使老子觉得仗名立言不可靠,故有’不言’之说。鉴于统治者常常利用威扶植’唯一真理’来说教,宗教迷信总是借助’预言’而欺人,有时则两相勾结挟神帝之名以令天下,老子的’不言之教’自有其产生的背景。 〈5〉万物作焉而不辞 ’作’指万物的涌现与流变,’不辞’即不推辞、不抗拒、不畏避。’万物作焉而不辞’即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畏避抗拒。 这说明成大道者要有准备面对各种可能境况的大无畏之心。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制成某器具、成就某事业功果、创立某学说、养育儿孙等都可以说成是行为者的’生养’。’生而不有’即生养一切而不拘系自有,即老子所说的’有余以奉天下’。’为而不恃’即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生养的儿孙、做成的器具、促成的事业功果,以及学成的绝技秘智等都可以说成是自己做成的东西。这些只作为人生的借持而不作为人生的依赖即’为而不恃’。 〈7〉夫唯……故…… 此句式在老子道论中多见。’唯’本义为’只有’,在此因果句式中,用来强调前提的充分性,有仅此前提就足以导出彼结果的意思。句式可解为’就是因为……所以……’或’正因为……所以……’。 【评析】 本章以名的基本特性来喻示有名存在的基本特征,说明事物的相互依存性以及事物迁延流变之不可避免性,并借此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不辞’、’不有’、’不恃’、’不居’等。 名之不独立自足说明执求’成名’之不可取,这就是’无为’;美丑善恶之不可偏举说明太过主观太过逞强的拣择指谪之不可取,这就是’不言’;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说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真正保留,这就是’不有’;一切有名存在就像迟早会融化崩解的冰山一样靠不住,人所做成的什么,促成的事业也概莫例外,这就是’不恃’、’不居’。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道的’玄德’的体现,因此,本章已经相当完备地提出了老子道论所要提出的基本行为主张。 本章虽未见一’名’字,但谈的就是有关’名’的问题。现代科学通常都是在状态复合空间(即相空间)中构筑一定参量的系统模型来描述对象物的综合状态。这种描述所依靠的是非常精致的数学语言。而在传统的日常语言中,我们通常都是给对象物冠以这样或那样的谓词(或通名)来描述它们的综合状态: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常常就构成了借以描述的一维,许多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就可以构成一个多维的“状态复合空间”。这些主要由表示类的名词、表示性的形容词,或表示运动状态的动词等组成的谓词表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称之为’名’。给对象物冠以这样或那样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就是’冠名’。通过’冠名’而对事物作描述就是’名状’,难以作这种描述就叫’无以名状’,或如老子所说的’绳绳兮不可名’、’不知其名’。所谓的’名实相副’就是指对事物所作的’名状’与它实际的状况之间的符合性。这是中国古代各家流派都非常强调的原则,老子在对’名’的为难与审慎中表现了相同的思想倾向。 事物的存在状态被映射到各种各样的’名’作表征之后,事物的状况就表现为事物的’名状’,它包含事物在名的序列中占居的地位——’名位’,以及相对应的职——’名职’,事物的变化(对应于系统在状态复合空间中的运动)就表现为事物的’名变’。在名实相副的原则下,行为体之’成名’或“名变”更应看成是一种自身状况的调整,而不能仅仅看成是外界的随意赋加。这种调整就称之为’名于…名’。因此,行为体的运动变化既表现为事件丛林的行进,也表现为众名世界的旅游。处事求利,适名求安。老子道论既是事件丛林的行走指南,也是名界旅游的’安名告示’。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什么意思

君说话如果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的拥护;臣子说话如果不慎密,就会失去生命;进行中的事情如果不慎密就会办不成功。
原文: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白话译文:
孔子说:之所以总有‘乱’发生,其乱之源往往是由言语引发的。君说话如果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的拥护;臣子说话如果不慎密,就会失去生命;进行中的事情如果不慎密就会办不成功。所以,君子处事说话谨守慎密,不乱出去,也就不会乱说话。
此文出自春秋《易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秘杀名单》第一集中严敬尧和林怡的对话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王维的诗,不是陶渊明的饮酒吗

是的。大概意思是这里面的这里让我受益匪浅,心里十分感动,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用心体会……对于电视剧里的错,淡定了……

事无不可对人言者,尔我至交,又何秘焉的意思?

事无不可对人言,就说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告诉别人,我们两个人是最好的朋友,又何必相互隐瞒?

秘而不宣是什么意思?

1、秘而不宣(复mì ér bù xuān),语制出《三国志·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2、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ierbuyan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