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被发附膺”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被发附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被四字成语大全、第一个字是被的成语、碧血满膺是什么意思?、翻译古文、曹操死后葬与何处,现在有没有被发现?、背发附膺什么意思等

被四字成语大全

被的四字成语有: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泽蒙庥、被褐怀珠扇枕温被等。
一、泽被后世 [ zé pī hòu shì ] 
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
二、被发左衽 [ pī fà zuǒ rèn ]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译文: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三、 被泽蒙庥 [ bèi zé méng xiū ] 
指受恩泽,蒙庇护。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自县治以至何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
四、被褐怀珠 [ pī hè huái zhū ]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真正认识我这一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所以圣人的外表是极寻常的,其实他们的大脑中装着极其宝贵的思想。
五、扇枕温被 [ shān zhěn wēn bèi ] 
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
出处:《晋书·王延传》:“延事亲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
译文:王延阁和颜悦色地侍奉双亲。夏天,他会在父母的床榻旁为他们扇扇子;冬天,他则会用自己的体温为父母暖被子。

第一个字是被的成语

【被宠若惊】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被发左袵】见“ 被3发左衽 ”。
被甲执锐】见“ 被3坚执锐 ”。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灾蒙祸】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被泽蒙庥】指受恩泽,蒙庇护。
【被发拊膺】被:通“?披”;拊膺:拍胸。?披散头发捶拍胸脯。形容悲愤、痛心到极点。
被发附膺】被:通“?披”,散乱;附膺:拍胸。?披散头发捶拍胸脯。形容十分悲愤痛心。
被发入山】被:同“?披”,散开。?披散着头发,隐居在山林。形容与世隔绝,不问世事。
被发徒跣】徒跣:赤脚步行。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被发跣足】被发:披散头发;跣足:赤脚。披散头发,光着脚。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被发撄冠】被:通“?披”,?披散;撄:萦绕。?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被发详狂】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被发阳狂】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被发洋狂】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被发佯狂】佯:假装。披头散发,假做颠狂。多指古时避世超俗的狂士。
被发左衽】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被褐藏辉】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宝】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褐怀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甲持兵】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据鞍】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被甲执兵】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载兵】身穿铠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装,披坚执锐
被甲枕戈】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甲执锐】被:通“?披”,穿戴;甲: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被苫蒙荆】苫:用草编成的帘子、垫子等草制品。披草苫,裹荆棘。泛指受尽艰难,吃尽苦头。
被绣之牺】被:通“?披”;牺:祭祀用的牲畜。?披着锦绣的牲牛。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馀生的人。
被绣昼行】穿着锦绣衣服白天出行。指在人前夸耀自己富贵。
被赭贯木】赭:赭衣,古代囚衣;木:指“三木”。加在手足上的刑具。穿囚衣,戴刑具。
被朱佩紫】穿红袍,挂紫绶。指身为大官。

碧血满膺是什么意思?

有点接近“义愤填膺”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忠良正直。“碧血”出自“苌弘化碧”的典故,下附百度百科链接http://m.baidu.com/s?from=1269a&word=%E8%8B%8C%E5%BC%98%E5%8C%96%E7%A2%A7

翻译古文

【译文】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的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故人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林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卢庄道跪下请罪说:’这篇文章实在不是我作的,而是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其他文章和官府文书叫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能倒背下来。卢庄道拿出自己所作的文章请高士廉看,高士廉上报给皇帝。太宗皇帝召见卢庄道,考问他政事和经义问题,录用了他,十六岁便授予他河池县尉的官职。满两年以后,他参加科举考试,又考中了甲科进士。太宗皇帝召见他时说:’这就是我的聪明的小儿童。’并且特别任命他为长安县尉。

曹操死后葬与何处,现在有没有被发现?

曹操的坟墓---七十二疑冢的来历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以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与西门豹祠近在咫尺(据《元和郡县志》卷20记载,两者相距大约15里)。陵墓内除了曹操本人预先准备的四箱送终衣服,以及质朴无华的陶制明器,没有金玉珠宝铜铁之累的陪葬品。整个陵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一切不止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
贞观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曹操的高陵,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尹,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明在唐代初年,曹操的坟茔依然保存完好。
时至唐代后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20,仍然明确记载曹操的西陵在邺县城西三十里处。
但是,到北宋的乐史撰写〈〈太平寰宇记〉〉时,虽然也曾提及邺县有魏武帝,魏文帝和甑后三陵,却不曾指出它们的具体方位。(成书于乾隆46年的〈〈河南通志〉〉,可能是最后一部提到西陵的方志,不过,他很可能是对前史相关记载的转述)
据此可以推知,大致在唐末五代以后,曹操的陵墓已然倾颓,而且无从寻觅。宋人只是大概知道曹操的西陵在邺县,至于具体的位置,却已不甚了了
贺游先生在〈〈三国大观。三国胜迹〉〉中说,曹操陵墓的倾颓与彰河的泛滥改道有关。这种推测,很有道理,在两〈〈唐书〉〉和〈〈旧五代史〉〉中,有关彰河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为害的记载,至少有六条之多。
大约从南朝梁代开始,围绕着曹操的西陵,产生了至少两则民间传说。这两则传闻都记载在任昉的〈〈述异记〉〉中,一则说,在魏武帝陵墓中有一孔清泉,泉水气味芳香,因而民间称之为香水。另一则说,在陵墓中有两座铜驼,石犬。这样的传闻显然不着边际。因为根据常情,曹操肯定不会把自己埋葬在湿漉漉的涌泉旁边;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包括〈〈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严肃的正史在内,都明确记载曹操陵墓中并无金玉珠宝铜铁之类的陪葬品。
无论如何,这些传闻的问世,实际上表明了民间对曹操陵墓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只不过,梁代的人们对于西陵的猜测,尚停留在好奇这一层面上。且对其埋葬的地点似乎并无多大疑问。
然而,时至两宋,尤其是南宋,这种正常的好奇心理,蜕变成了对曹操人品的置疑,对曹操人格的侮辱。于是,有关曹操在彰河上布置七十二疑冢的传闻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邪乎,似乎成了铁证如山的事实。
在〈〈青梅煮酒。曹操魔方〉〉中,周泽雄先生认为七十二疑冢的传闻,多半出自盗墓贼的杜撰,因为他们在悉数发掘西门豹祠附近的山头之后,仍一无所获,于是在沮丧之余,就编造了这一传说,聊以自慰
这种推测不无道理,只是盗墓贼历代皆有,却何以非要将编造谎言的任务留待他们的宋代同行来完成?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七十二疑冢传闻的出笼,与宋人的心态及其在这种心态主导下对曹操的评价有关。
赵宋即便不象陈寅洛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华夏文化的造极时代,至少也应是华夏文化演进史上的灿烂时期,不过,她又实在太文弱。她不但从未有过扬眉吐气的大一统,反而经常受到邻邦的欺辱,康王赵构更是仓皇南窜,偏安东南一隅。肉食者们最初还略作反抗以“保卫“国格,后来竟至于逆来顺受恬不知耻。她的国民看起来个个义愤填膺,人人慷慨激昂,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为一雪国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尤其可悲的是,在举国上下忍气吞声中,滋育出极不正常的国民心态。他们几乎从不思量自己的软弱,却举国一致地指责古人的强梁;他们也从不检视自身理论的苍白,却近乎偏执地拿着自制的标尺,去裁量古人,评骘前史。正是南宋朝野集体无意识的可悲,既篡改了汉末三国的历史,也使得曹操从此蒙受了不白之冤。(曹操的白脸形象基本是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形成的。)
“七十二疑冢“原创的作者,究系何人,已经很难确考。从现存的相关资料看,最早述及曹操疑冢的,大概就是北宋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
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相比较而言,他的叙述还算比较平允,南宋文人的指责却要刻薄恶毒的多,切看俞应符的打油诗〈〈曹公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其诗流传甚广。稍后,程卓的〈〈使金录〉〉也振振有辞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也曾亲历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时间是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十二月十四日。
此后,直至元明清,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的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成了曹操多疑,心机深沉的有力证据。
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确实相传这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但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据家踏勘和考证,这些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与曹操的西陵没有任何瓜葛。
那么曹操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家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也许这也是曹操的智慧吧,仅仅是一个“不树不封“,不作任何标记,就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参考资料: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372375

背发附膺什么意思

应该是被发附膺披头散发,捶拍胸脯,悲愤伤心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pifafuying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