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求神拜佛”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求神拜佛”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祭祀有哪些?、求神拜佛有时也没用为什麽(圣严法师、求神拜佛的准确意思、古代祭祀的种类、求神拜佛有用吗,求神拜佛怎么说、求神拜佛为什么要烧香呢?等

祭祀有哪些?

关于祭祀的仪规
关于祭祀的仪规
关注人世,依俗而行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中国传统宗教也悠久绵远。在中国传统宗教的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祭祀,它是伴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希望各种神灵在支配自身运动时能有利于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将最好的礼品奉献给神灵,以期实现这种愿望,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祭祀的习俗。从本质上说,祭祀活动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祭祀在中国人头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戌」的说法,并将其作为五经之要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所以大凡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山川五祀、四灵人鬼等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这些宗教祭祀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众心理长期流传,在佛教的寺院生活中也渗透着这种俗世的习俗。
寺院的祭祀活动,在早期的佛教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即便到了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时,也没有提及祭祀活动和祭祀之礼。从寺院清规条例中,能够见到祭祀活动的记载是元释德辉禅师的《敕修百丈清规》。在《敕修百丈清规》中,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活动是祝圣、国忌(帝王、皇后忌日)、祈祷、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自此以后,寺院就将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与自己的佛事活动互相联系起来,不仅每年在诸佛、菩萨的忌日大作道场,举行带有佛教特色的祭祀仪式,而且把中国传统祭祀中经常举行的、影响长远的祭灶活动,也列入寺院的活动之中,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祭祀风俗。
我们上面已经说明,寺院的祭礼活动十分频繁,因此,不可能将其一一叙述,这里,我们仅仅选择与中国传统祭祀活动密切关联的祭祖与祭灶进行叙述,以便通过这种两祭祀活动,了解佛教是怎样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的。
祭灶
灶就是用土或石砌起来可以烧火饮食的人造物,在今天的农村中还普遍使用。灶的性质与少数民族的火塘相似,据此可以推想,灶神的前身就是原始人的火塘神,灶神就是火神的转变。据考古和民俗材料印证,这种信仰当起源于母系氏族阶段。火神观念产生后,随后便产生了相应的祭祀仪式,早在《周礼》中,就有「天子祭五祀」的记载。祭社神就是其中之一。《后汉书·阴识传》载:阴子方为人至孝,腊日晨炊,忽见灶神现形,子方再拜,以家中黄羊礼之。从此以后,竟成巨富。阴氏子孙便世世代代在腊日用黄羊祀灶。人间之所以对灶神如此敬重,是由于人们认为炉灶中的火是上帝派驻人间的全监察,是各户的主要家神,它不仅掌饮食,并主宰全家的生死祸福。而且,灶神与全家成员的生活最接近,明察男女老幼一言一行,它可以直接返天向上帝报告人间的善恶,西汉时就有了「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2) 的传说。魏晋以后至唐宋,更盛传灶神夜间或选日上天白人罪状,并演变出许多民间传说。正因为人间相信灶神决定一家的贫富之命,记人善恶,上报天堂,所以祭灶时必须恭敬,由此而生出许多忌讳。如切不可对灶吟咏嬉笑,秽语恶言,也不可烧不净柴,不可用灶火烧香等,在敦煌伯二六六一背《诸杂略要得子》卷中,更明确指出了忌凶、吉利,其文为:
灶当户舍,令人失火,凶。
故灶处安床,令人子孙不利。
井灶相当,令人数有口舌,不利。
灶与天窗并,令人烧死不利。
灶前浴小儿,令隆残不利。
凡作灶砖土,勿著人旁,令人家衰耗;
宜著宅外丙丁地,如离宅,分灰。
凡作灶余泥,凡灶中灰,随多少去之,
勿出著前,令人家不利。
立春日取富家地中土涂灶,令人富贵。
这种灶神信仰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在固定的日期(从宋代就已基本确定)或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举行祭灶神活动。
对于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习俗,或许出于同质(同为宗教),或许为了吸引民众,在中国求得发展,或许其他什么原因,佛教也将祭灶习俗吸收进来,
佛教的祭祀礼俗,始于元代。关于寺院灶神的来历,在佛教大有一段近乎神话的传说。据《河南府志》说,元代至正(一三四一 —— 一三六八)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低贱,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号。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但这住行者也随即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少林寺僧众在寺院中为他塑了像,供于厨上,并让他坐上伽蓝之位,供奉他为「监斋使者」,使他成了寺院的灶神,管饮食之事。这种传说传出后,天下寺院都纷纷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监斋使者」像,年年祭祀,从而形成了佛寺的祭灶习俗。

求神拜佛有时也没用为什麽(圣严法师

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学佛的人,不懂得什么是佛法,这就是迷信!他求神拜佛,能不能得到好处?得不到,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1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
2 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吃药就吃药,该打针打针,手术也如是。
3 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种人就是迷信。
4 佛并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佛明了世间宇宙真相,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从因上下手,就好像农民种地必须先下种、施肥、浇水,小心看护,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 一切都必须自己亲自动手,天上不会掉下来的。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因果定律,如果自己不努力靠求神拜佛去求,这就是正宗的迷信。
6 现在学佛的人,说实在话,迷信的多!他到庙里面去烧香拜佛,为什么?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求保平安,都为这个。
7 学佛的人,不懂得什么是佛法,这就是迷信!他求神拜佛,能不能得到好处?得不到,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8 听说这个地方的佛很灵、很有感应,他去求,真的得到了,那也是命中已经定的,在那个时候有,他得到了,与拜神求佛不相干。
9 如果真的那么灵,一百个人求,一百个人统统都得到,那就是真的;一百个人求,只有一、二个得到,其他的统统都没有得到,那怎么会是真的?
10 对这个人喜欢,给他;对那个人不喜欢,不给他,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中国对于神明有一个定义,正直称之为神。正直,哪有不公平的道理!
11 不懂得什么叫佛法,神佛不分,认为自己常常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去供养,这就叫学佛,这个错了!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你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12 一定要晓得,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我们遵从经典上的教诲,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这就是佛菩萨保佑,这就是佛菩萨加持。
13 佛教里头没有迷信,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决定得真实的利益。利益从哪里来?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修得的。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
14 我们应当要明了,我们学佛为什么?如果真的是为了生死,真的是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世间眼前一切事物,就要看破一些,要冷淡一些,不要太认真。
15 从今之后,我们心里念念就念佛、念念想佛,其他一切统统看破放下,不牵挂了,把全部身心放到修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面去,万修万人去。

求神拜佛的准确意思

解释:礼拜神仙,请求保佑。就是希望寄托于神佛,以求的保佑。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有一富民姓严,夫妻两口儿过活,三十岁上无子,求神拜佛,无时无处不将此事挂在念头上。”对于现在社会来说,这是一种迷信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都仍在延续这一行为。

古代祭祀的种类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食物 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
原始时代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武器,以圭为代表,是力的象征;另一类是饰物,以璧为代表,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人 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色欲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象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求神拜佛有用吗,求神拜佛怎么说

阿弥陀佛
求神拜佛有用的前提是自己修善报,布施,善有善报。学佛法
学佛要看佛经和祖师大德的讲经说法,不要自己乱看一些不知道出处的学佛资料,网上很好找到净空法师讲经的“认识佛教”,无量寿经,十善业道经,等,
净空法师---学佛的人,不懂得什么是佛法,这就是迷信!他求神拜佛,能不能得到好处?得不到,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1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
 
2 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病时一定要看大夫, 。
 
3 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种人就是迷信。
 
4 佛并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佛明了世间宇宙真相,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从因上下手,就好像农民种地必须先下种、施肥、浇水,小心看护,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 一切都必须自己亲自动手,天上不会掉下来的。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因果定律,如果自己不努力靠求神拜佛去求,这就是正宗的迷信。
 
6 现在学佛的人,说实在话,迷信的多!他到庙里面去烧香拜佛,为什么?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求保平安,都为这个。
 
7 学佛的人,不懂得什么是佛法,这就是迷信!他求神拜佛,能不能得到好处?得不到,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8 听说这个地方的佛很灵、很有感应,他去求,真的得到了,那也是命中已经定的,在那个时候有,他得到了,与拜神求佛不相干。
 
9 如果真的那么灵,一百个人求,一百个人统统都得到,那就是真的;一百个人求,只有一、二个得到,其他的统统都没有得到,那怎么会是真的?
 
10 对这个人喜欢,给他;对那个人不喜欢,不给他,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中国对于神明有一个定义,正直称之为神。正直,哪有不公平的道理!
 
11 不懂得什么叫佛法,神佛不分,认为自己常常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去供养,这就叫学佛,这个错了!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你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12 一定要晓得,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我们遵从经典上的教诲,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这就是佛菩萨保佑,这就是佛菩萨加持。
 
13 佛教里头没有迷信,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决定得真实的利益。利益从哪里来?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修得的。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
 
14 我们应当要明了,我们学佛为什么?如果真的是为了生死,真的是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世间眼前一切事物,就要看破一些,要冷淡一些,不要太认真。
 
15 从今之后,我们心里念念就念佛、念念想佛,其他一切统统看破放下,不牵挂了,把全部身心放到修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面去,万修万人去。

求神拜佛为什么要烧香呢?

一、缘起,这与印度的地理气候有关系。印度夏季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侵温疫霉病较多,于是人们烧燃香料木材祛除病气净化空气。佛在讲法时,听法的人很多,空气污浊,在家弟子便以香供养。
二、修无常故,烧香时观香烟飘散法界,从有形而至无形,让人证悟色空不二之理。楞严经里就有一位菩萨介绍过他是通过观香烟而得道的。
三、表法故,常言“心香一瓣”意指我心如烟,可与法界诸佛交融;香赞云“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此时香作慧解。故常有烧香求智慧,献花求富贵之说。
现在有人大把大把地把烧香变成了烧柴,已失去了烧香的本意。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 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ushenbaifo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