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胜残去杀”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胜残去杀”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求带胜字的成语 谐音也行、带“胜”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用胜字组词,胜的意思是优美的、《子路第十三》古诗原文及翻译、求带胜字的成语 谐音也行、求《汉书刑法志》原文及翻译等

求带胜字的成语 谐音也行

必操胜券 操:持,拿;券:凭证;胜券:胜利的把握。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不可胜计 胜:尽;计:计算。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很多 不可胜举 无法一一列举。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不胜杯杓 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 不胜其苦 胜:禁得起。不能忍受那种苦楚 乘胜逐北 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递胜递负 指胜负交替 举不胜举 不胜:不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略胜一筹 筹:筹码。比较起来,稍微强一些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不可胜数 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不可胜言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不胜枚举 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不胜其烦 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胜其任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常胜将军 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得胜回朝 朝:朝廷。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得胜头回 头回:前回。宋、元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回”,取其吉利之意。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防不胜防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决一胜负 决:决定;胜负:胜败。进行决战,判定胜败。 决胜庙堂 庙堂: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指文官儒将在庙堂中制定出决定胜改的策略。 克敌制胜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聊胜于无 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聊胜一筹 略微高出一点儿。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力不胜任 能力担当不了。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美不胜收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人众胜天 聚集众人的力量,可以战胜大自然。 稍胜一筹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人定胜天 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胜任愉快 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如不胜衣 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胜不骄,败不馁 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胜残去杀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胜友如云 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事实胜于雄辩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慰情胜无 作为自我宽慰的话。 稳操胜算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算: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稳操胜券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无往不胜 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行不胜衣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妖不胜德 比喻邪不压正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指不胜屈 指:手指;屈:弯曲。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优胜劣败 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论点。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不分胜负 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不可胜记 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纪 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算 胜:尽。数量多得不可计算。形容数量极多。 不胜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胜追击 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出奇取胜 见“出奇制胜”。 出奇致胜 见“出奇制胜”。 德胜头回 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寡不胜众 同“寡不敌众”。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力不自胜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名山胜水 见“名山胜川”。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弱不胜衣 形容人瘦弱得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十战十胜 谓每战必胜。 数不胜数 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蛙蟆胜负 青蛙与蛤蟆斗争的胜负。比喻不足介意的荣哀得失。 邪不胜正 犹言邪不犯正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以弱胜强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运筹决胜 谓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语本《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运筹制胜 见“运筹决胜”。 争强斗胜争强好胜争强好胜 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指不胜偻 见“指不胜屈”。 祝不胜诅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转败为胜 变失败为胜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 德胜头回 〖解释〗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释〗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若不胜衣 〖解释〗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炫奇争胜 〖解释〗炫:夸耀。夸耀新奇,竞争胜负。 一决胜负 〖解释〗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高下。 以强胜弱 〖解释〗指凭强大的力量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争强显胜 〖解释〗犹争强好胜。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罪不胜诛 〖解释〗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带“胜”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1、胜友如云
【读音】shèng yǒu rú yún
【释义】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2、胜任愉快
【读音】shèng rèn yú kuài
【释义】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3、胜残去杀
【读音】shèng rèn yú kuài
【释义】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处】《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4、胜不骄,败不馁
【读音】 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
【释义】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出处】《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美不胜收
【读音】měi bù shèng shōu
【释义】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治庖》:“惟鱼之一物,美不胜收。”

用胜字组词,胜的意思是优美的

部首笔画
部首:月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ETGG 五笔98:ETGG 仓颉:BHQM
笔顺编号:351131121 四角号码:752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DC
基本字义
1.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利。得~。~券(指胜利的把握)。~负。无往不~。
2. 超过,占优势:~似。优~。以少~多。
3. 优美的:~地。~景。~境。~迹。~状(胜景)。
4.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彩~。
5.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任。不~其烦。
6. 尽(旧读shēng ):不~感激。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力,朕( 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2. 同本义 [can bear]
胜,任也。——《说文》
胜,克也。——《尔雅》
莫之胜说。——《易·遯》。虞注:“能也。”
武王靡不胜。——《诗·商颂·烈祖》。传:“任也。”
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管子·入国》。注:“堪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不胜其苦(苦得受不住);胜任愉快(有能力承担并能愉快地完成任务);胜兵(能充当士兵参战的人)
4. 战胜,打败 [defeat]
胜殷遏刘。——《诗·周颂·武》
胜,克也。——《尔雅》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宋· 苏洵《六国论》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汉· 贾谊《论积贮疏》
5. 又如: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6. 胜过;超过 [surpass;prevail over]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胜常(超过平常);胜却(胜过)(略胜一筹)
8. 一说通“称”。相当;相称 [be equal to]
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国语·晋语四》
调乃三体相胜。——《礼记·学记》注
9. 克制;制服 [exercise restraint;check;sube]
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胜也。——《管子》
10. 又如:胜残(遏制残暴的人)
11. 通“升”。上升 [rise]
卿当日胜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名〉
1. 特指名胜古迹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胜迹
3. 通“升”。容积单位 [liter]
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胜完一亩。——宋·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
4. 古代妇女首饰 [jewelry]
胜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
5. 又如:蓬发戴胜
6. 姓
〈形〉
1. 胜利 [victory]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胜负兵家之常(胜利或失败是作战的人常碰到的事);胜期,胜日(胜利之日)
3. 非常美好;美妙 [wonderful]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 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4. 又如:胜异(奇妙出众);胜绝(绝妙);胜妙(佳妙);胜情,胜致(高雅的情趣);胜否(善恶);胜侣(良伴);胜语(出众的言语,警句);胜谈(高明的言论);胜处;胜气(不平凡的气质、气度);胜士(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胜致(优美的景致);胜事(美好的事情)
〈副〉
1. 尽;完 [exhausted;completely]
跨州连郡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可胜道也哉!——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常用词组
1. 胜败 shèngbài
(1) [victory or defeat]∶胜利或者失败
胜败乃兵家常事
(2) [success or failure]∶成功或者失败
2. 胜朝 shèngcháo
[the defunct dynasty]指已被现王朝取代的前王朝
这批胜朝遗少虽然个个年轻,但都迂腐守旧
3. 胜残去杀 shèngcán-qùshā
[give up the evil and follow the good] 感化残暴的人改恶从善而不滥用刑罚
胜残去杀,教化残暴
4. 胜地 shèngdì
[famous scenic spot] 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避暑胜地
5. 胜负 shèngfù
(1) [victory or defeat]∶胜利或失败
从长远看,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战争的性质
(2) [outcome]∶结果,结局
比赛的胜负要看临场发挥
6. 胜概 shènggài
[fine scenery; scenic spot] 非常好的风景或环境
7. 胜过 shèngguò
[surpass] 超过;优于
在技巧上他胜过所有同时代的人
8. 胜会 shènghuì
(1) [grand gathering]∶盛大的集体活动;盛会
端午龙舟胜会
(2) [elegant humor] ∶雅致、不庸俗的兴趣
9. 胜迹 shèngjì
[famous historical site]名胜古迹
江山留胜迹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 雷峰塔。——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10. 胜景 shèngjǐng
[wonderful scenery] 佳景;优美的风景
我高兴地站起来,到船头四处眺望,尽量欣赏石湖的胜景。——《石湖》
11. 胜境 shèngjìng
[scenic spot] 风景优美的地方
名山胜境
12. 胜况 shèngkuàng
[grand and ardent condition] 盛大而热烈的状况
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樱花赞》
13. 胜利 shènglì
(1) [victory;triumph]
(2) 战胜对方
赢得重大的政治胜利
(3) 获得成功或达到目的
他在精神上对赢得这次大赛的胜利是百分之百的
14. 胜券 shèngquàn
[confidence in victory]指取胜的可靠性
胜券在握
15. 胜人一筹 shèngrén-yīchóu
[be one up on]占有优势;比较起来,胜过别人一点
16. 胜任 shèngrèn
[competent;qualified;be adequate to] 足以担任
他具备胜任高级职务的素质
17. 胜如 shèngrú
[be better than] 超过
她继母对她非常好,胜如她的亲生母亲
18. 胜似 shèngsì
[be better than] 胜于;超过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19. 胜诉 shèngsù
[win a lawsuit (or court case)]判决对某一方有理,称某一方胜诉
20. 胜算 shèngsuàn
[a stratagem which ensures success]精密地策划;取胜的计谋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计篇》
而雄略胜算,又得窃闻一二。——唐顺之《答曾石塘总制书》
得势,则胜算在我
21. 胜友 shèngyǒu
[wise or good friends] 极其要好的朋友;益友
他交游甚广,胜友如云
22. 胜仗 shèngzhàng
[victorious battle] 打赢了的战役或战斗
打了一个大胜仗
23. 胜状 shèngzhuàng
[wonderful scenery] 胜景;佳境

《子路第十三》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原文】 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原文】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对(2)。虽 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对:独立对答。 (3)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原文】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B>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评析】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原文】 13?8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3)合(4)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原文】 13?9 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仆:驾车。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原文】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原文】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评析】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原文】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评析】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原文】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评析】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原文】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原文】13?17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原文】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原文】 13?25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原文】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原文】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求带胜字的成语 谐音也行

必操胜券 操:持,拿;券:凭证;胜券:胜利的把握。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不可胜计 胜:尽;计:计算。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很多 不可胜举 无法一一列举。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不胜杯杓 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 不胜其苦 胜:禁得起。不能忍受那种苦楚 乘胜逐北 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递胜递负 指胜负交替 举不胜举 不胜:不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略胜一筹 筹:筹码。比较起来,稍微强一些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不可胜数 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不可胜言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不胜枚举 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不胜其烦 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胜其任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常胜将军 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得胜回朝 朝:朝廷。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得胜头回 头回:前回。宋、元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回”,取其吉利之意。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防不胜防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决一胜负 决:决定;胜负:胜败。进行决战,判定胜败。 决胜庙堂 庙堂: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指文官儒将在庙堂中制定出决定胜改的策略。 克敌制胜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聊胜于无 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聊胜一筹 略微高出一点儿。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力不胜任 能力担当不了。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美不胜收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人众胜天 聚集众人的力量,可以战胜大自然。 稍胜一筹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人定胜天 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胜任愉快 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如不胜衣 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胜不骄,败不馁 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胜残去杀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胜友如云 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事实胜于雄辩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慰情胜无 作为自我宽慰的话。 稳操胜算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算: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稳操胜券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无往不胜 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行不胜衣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妖不胜德 比喻邪不压正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指不胜屈 指:手指;屈:弯曲。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优胜劣败 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论点。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不分胜负 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不可胜记 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纪 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算 胜:尽。数量多得不可计算。形容数量极多。 不胜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胜追击 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出奇取胜 见“出奇制胜”。 出奇致胜 见“出奇制胜”。 德胜头回 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寡不胜众 同“寡不敌众”。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力不自胜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名山胜水 见“名山胜川”。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弱不胜衣 形容人瘦弱得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十战十胜 谓每战必胜。 数不胜数 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蛙蟆胜负 青蛙与蛤蟆斗争的胜负。比喻不足介意的荣哀得失。 邪不胜正 犹言邪不犯正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以弱胜强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运筹决胜 谓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语本《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运筹制胜 见“运筹决胜”。 争强斗胜争强好胜争强好胜 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指不胜偻 见“指不胜屈”。 祝不胜诅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转败为胜 变失败为胜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 德胜头回 〖解释〗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释〗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若不胜衣 〖解释〗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炫奇争胜 〖解释〗炫:夸耀。夸耀新奇,竞争胜负。 一决胜负 〖解释〗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高下。 以强胜弱 〖解释〗指凭强大的力量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争强显胜 〖解释〗犹争强好胜。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罪不胜诛 〖解释〗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求《汉书刑法志》原文及翻译

  请问你是法几的同学 如果找到了 请贴出来 谢谢
  我先给你原文嘛 你找翻译
  汉书•刑法志
  汉书 汉•班固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群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唐、虞之际,至治之极,犹流共工,放讠雚兜,窜三苗,殛鲧,然后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而犹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故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是谓乘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园囿术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是谓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故称万乘之主。戎马、车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五国为,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四为州,州有牧。连师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载大简车、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公问行伯用师之道,管仲曰:“公欲定卒伍,修甲兵,大国亦将修之,而小国设备,则难以速得志矣。”于是乃作内政而寓军令焉,故卒伍定虖里,而军政成虖郊。连其什伍,居处同乐,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日相见,缓急足以相死。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齐桓既没,晋文接之,亦先定其民,作被庐之法,总帅诸侯,迭为盟主。然其礼已颇僭差,又随时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制。二伯之后,浸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赋,搜、狩、治兵、大阅之事皆失其正。《春秋》书而讥之,以存王道。于是师旅亟动,百姓罢敝,无伏节死难之谊。孔子伤焉,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称子路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虖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其赋兵教以礼谊之谓也。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时唯孙卿明于王道,而非之曰:“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夫仁人在上,为下所昂,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扞头目,何可当也?邻国望我,欢若亲戚,芬若椒兰,顾视其上,犹焚灼仇雠。人情岂肯为其所恶而攻其所好哉?故以桀攻桀,犹有巧拙;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言以仁谊绥民者,无敌于天下也。若齐之技击,得一首则受赐金。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巨敌坚,则焕然离矣。是亡国之兵也。魏氏武卒,衣三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嬴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狃之以赏庆,道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战无由也。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有数,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然皆干赏蹈利之兵,庸徒鬻卖之道耳,未有安制矜节之理也。故虽地广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至乎齐桓、晋文之兵,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然犹未本仁义之统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
  故曰:“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若夫舜修百僚,咎繇作士,命以“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而刑无所用,所谓善师不陈者也。汤、武征伐,陈师誓众,而放擒桀、纣,所谓善陈不战者也。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秦人为之出兵。二国并力,遂走吴师,昭王返国,所谓善败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CA76起云合,果共轧之。斯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于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汉兴,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任萧、曹之文,用良、平之谋,骋陆、郦之辩,明叔孙通之仪,文武相配,大略举焉。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错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邦用轻典;二曰,刑平邦用中典;三曰,刑乱邦用重典。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所谓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杀人者踣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积。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舂槁。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B062者,皆不为奴。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黑罚之千,劓罚之千,髌罚之五百,宫罚之三百,大辟之罚其二百。五刑之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晋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谊,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竦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货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虖!”子产报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材,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偷薄之政,自是滋矣。孔子伤之,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休,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陛下下明诏,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于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臣昧死请。”制曰:“可。”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狱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诏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棰令。”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请:“笞者,棰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犹以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宣帝自在闾阎而知其若此。及即尊位,廷史路温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语在《温舒传》。上深愍焉,乃下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圣王置谏争之臣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立法明刑者,非以为治,救衰乱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无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则廷平将招而为乱首矣。”宣帝未及修正。
  至元席初立,乃下诏曰:“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其议律、令可蠲除轻减者,条奏,唯在便安万姓而已。”
  至成帝河平中,复下诏曰:“《甫刑》云‘五刑之三千,大辟之罚其二百’,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奇请它比,日以益滋,自明习者不知所由,欲以晓喻众庶,不亦难乎!于以罗元元之民,夭绝亡辜,岂不哀哉!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习律、令者议减死刑及可蠲除约省者,令较然易知,条奏。《书》不云乎?‘惟刑之恤哉!’其审核之,务准古法,朕将尽心览焉。”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是以大议不立,遂以至今。议者或曰,法难数变,此庸人不达,疑塞治道,圣智之所常患者也。故略举汉兴以来,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者。
  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皆受此诛。
  至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袄言令。
  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议。”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朕闻之,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朕夫见其便,宜熟计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其后,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由是言之,风俗移易,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
  《周官》有五听、八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三刺: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三宥:一曰弗识,二曰过失,三曰遗忘。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蠢愚。凡囚,“上罪梏BF25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王之同族BF25,有爵者桎,以待弊。”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上恩如此,吏犹不能奉宣。故孝景中五年复下诏曰:“诸狱疑,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其后狱吏复避微文,遂其愚心。至后元年,又下诏曰:“狱,重事也。人有愚智,官有上下。狱疑者谳,有令谳者已报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自此之后,狱刑益详,近于五听三宥之意。三年复下诏曰:“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逮者,人所哀怜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至孝宣元康四年,又下诏曰:“朕念夫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逆乱之心,今或罗于文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至成帝鸿嘉元年,定令:“年未满七岁,贼斗杀人及犯殊死者,上请廷尉以闻,得减死。”合于三赦幼弱、老眊之人。此皆法令稍近古而便民者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国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言圣王承衰拨乱而起,被民以德教,变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至于善人,不入于室,然犹百年胜残去杀矣。此为国者之程式也。今汉道至盛,历世二百余载,考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余。古人有言:“满堂而饮酒,有一人乡隅而悲泣,则一堂皆为之不乐。”王者之于天下,譬犹一堂之上也,故一人不得其平,为之凄怆于心。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
  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杰务私,奸不辄得,狱C224不平之所致也。《书》云“伯夷降典,哲民惟刑”,言制礼以止刑,犹堤之防溢水也。今堤防凌迟,礼制未立;死刑过制,生刑易犯;饥寒并至,穷斯滥溢;豪杰擅私,为之囊橐,奸有所隐,则狃而浸广:此刑之所以蕃也。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今之狱吏,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功名,平者多患害。谚曰:“鬻棺者欲岁之疫。”非憎人欲杀之,利在于人死也。今治狱吏欲陷害人,亦犹此矣。凡此五疾,狱刑所以尤多者也。
  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以口率计,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可谓清矣。然而未能称意比隆于古者,以其疾未尽除,而刑本不正。
  善乎!孙卿之论刑也,曰:“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者无肉刑,有象刑、墨鲸之,菲履赭衣而不纯,是不然矣。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邪,岂独无肉刑哉,亦不待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未也。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诛悖,治之威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故重,犯乱之罪故轻也。《书》云‘刑罚世重世轻’,此之谓也。”所谓“象刑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屦赭衣者哉?
  孙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而御駻突,违救时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F1BE之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若此之恶,髡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故俗之能吏,公以杀盗为威,杀者胜任,奉法者不治,乱名伤制,不可胜条。是以罔密而奸不塞,刑蕃而民愈嫚。必世而未仁,百年而不胜残,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B064二百章,以应大辟。其余罪次,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伤人与盗,吏受赇枉法,男女淫乱,皆复古刑,为三千章。诋欺文致微细之法,悉蠲除。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杀,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殷天人之和,顺稽古之制,成时雍之化。成、康刑错,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所谓“一人有庆,万民赖之”者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engcanqusha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