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师老兵疲”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师老兵疲”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师老兵疲 天亡期至 是以遣使命军 必望克赴翻译,、陈明仁为什么被蒋介石免职、求成语啦~~~、什么师什么有成语、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冒失?、师老兵疲 天亡期至 是以歉使命军 必望克赴等

师老兵疲 天亡期至 是以遣使命军 必望克赴翻译,

就是对手长期打仗,士兵疲惫,不及困难。是时候派遣有担当的军队,一定能够战胜对手。

陈明仁为什么被蒋介石免职

主要是陈诚在蒋介石那边说陈明仁的坏话,打小报告抗战结束后,七十一军是最早走上内战战场的,陈明仁又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上次部队在大洼遭林彪伏击,他根本不在军中。这事被陈诚知道后,给蒋介石打了小报告,说陈明仁擅离职守。当时就惹恼了蒋介石,立即发电给杜聿明,让他严查此事,绝不姑息。到底是同学情深,杜聿明给蒋介石打了马虎眼,搪塞了这件事。1947年5月,林彪发动夏季攻势,兵锋直指四平,而四平守将正是陈明仁。陈诚又在蒋介石旁边敲边鼓,说陈明仁“人未老,心先衰”,七十一军也是师老兵疲,不堪重用。再次提议调胡琏之十八军出关,并表示愿意接替杜聿明在东北的职务。就这样陈明仁也被免职了

求成语啦~~~

尊师贵道 一字之师 学无常师 兴师问罪 兴师动众 问罪之师 为人师表 万世师表 师严道尊 师心自是 师老兵疲 师出有名 师出无名 仁义之师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良师益友 老师宿儒 能者为师 不孚众望 孚尹明达 孚尹旁达 情孚意合 深孚众望 词 目 不孚众望 发 音 bù fú zhòng wàng 释 义 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词 目 孚尹明达 发 音 fú yǐn míng dá 释 义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同“孚尹旁达”。 词 目 情孚意合 发 音 qíng fú yì hé 释 义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词 目 深孚众望 发 音 shēn fú zhòng wàng 释 义 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

什么师什么有成语

出师有名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减师半德 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 良师益友 能给人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 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百世师 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百万雄师 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班师回朝 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不耻相师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陈师鞠旅 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出征之前,集合军队发布动员令。 多口阿师 指喜欢多话的人。 狗头军师 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门出坏主意的人。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掩:乘人不备进行击。不能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好为人师 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教无常师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抗颜为师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惊师动众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开山祖师 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劳师动众 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精锐之师 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劳师远 发动军队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事不师古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师老兵疲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师出无名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师直为壮 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师心自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师出有名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万世师表 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先圣先师 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问罪之师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兴师问罪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枕席过师 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班师回俯 见“班师回朝”。 出师不利 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出师无名 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师有名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劳师糜饷 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仁义之师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辱国丧师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丧师辱国 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师老兵破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事无常师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师心自是 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师严道尊 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为人师表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无名之师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行师动众 谓指挥大军作战。 兴师动众 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学无常师 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枕席还师 见“枕席过师”。 至圣先师 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宗师案临 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 尊师贵道 亦作“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尊:尊敬;重:重视;道:道理。尊敬师长,重视应该遵循的道理。 一字师 〖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冒失?

在智猪定律中,小猪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因为小猪如果主动出击,去按按钮,只会得不偿失;等大猪按按钮,小猪捉住机会一杯羹的解释'>分一杯羹,实际上就是趁火打劫,这在合作性博弈中无疑是应该双赢的均衡。但是,在实际的博弈中,对抗性的博弈屡见不鲜,由于双方情况千变万化,弱势一方如果墨守成规,胶柱鼓瑟,只能使自己坐失良机。因此,真正的博弈高手,绝对是捕捉时机的高手,根据实际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地选择自己的策略。在我国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对抗性博弈中,智猪策略的选择与放弃,就深深地体现了我国古人在博弈中的杰出智慧。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小猪与大猪之间的博弈。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在攻占东晋梁、益(约今陕西南部及四川)二州后,继占襄阳、彭城等地,急欲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秦建元十九年(晋太元八年,383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阻,下诏伐晋,在政所及范围内征兵调粮,并作如下部署:命丞相、征南大将军苻融督统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命幽州、冀州所征兵员向彭城(今江苏徐州)集结;命姚苌督梁、益之师,顺江而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由长安出发,经项城(今河南沈丘)趋寿阳。几路大军,合计约百余万人,“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有席卷江南,一举扫平东晋之势。
面对前秦军队的攻势,东晋也作了下列防御部署:丞相谢安居中调度;桓冲都督长江中游巴东、江陵等地武装力量,控扼上游;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赴淮南迎击秦军主力。这年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
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八千骑兵疾趋寿阳,并派晋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不想朱序一心向晋,反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发起反攻,击败其前锋。谢石其建议,命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五千精骑,夜渡洛涧,击梁成大营,一举歼敌一万五千余人,斩梁成等十员大将。晋军士气大振,乘胜直逼淝水东岸。
此时,苻坚登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见城外八公山上,于秋风中起伏的草木,以为是东晋之伏兵,始有惧色。由于秦军逼淝水而阵,晋军不得渡河,谢玄便派人至秦方要求秦军后撤一段距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心存幻想,企图待晋军半渡,一举战而胜之,所以答应了这个要求。不料,秦军此时已军心不稳,一听后撤的命令,便借机奔退,由此而不可遏止。朱序等人又在阵后大喊:“秦军败矣!”秦军后队不明前方战情,均信以为真,于是争相奔溃,全线大乱。晋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苻融战殁,苻坚狼狈逃归,损失惨重。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重新陷入动荡纷乱的局面,苻坚在两年以后也被其他部落首领杀害。
智猪博弈能否从合作性博弈转化为对抗性博弈?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双方期望值的变化,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对局数不胜数,在这种形势下,就再也不能死守着智猪博弈原有的原则,而是要积极变换策略迎接挑战。
淝水之战,前秦实力强大,东晋相对弱小,如果完全照搬智猪博弈策略,小猪傻乎乎地等大猪出牌的话,那只有让人一口口地吃掉。因为在智猪博弈中,大小猪有共同的目标,即食槽中的食物,也就是说他们的博弈,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如何达到均衡,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谁吃掉谁的问题,因此,被动消极的等待是不合时宜的。东晋能够取得胜利,一方面是博弈一方前秦的冒失,另一方面是靠东晋突破囚徒困境,主动选择最佳时机,把握了主动。
如果仔细计算双方的力量,淝水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博弈。双方的实力是相当的,与其说是以少胜多,还不如说是一场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博弈。
首先,从双方实际参战的力量对比看,史料声称前秦有百万之众,但作为一个刚刚从长期战乱中统一的北方政,这可能是史学家吹嘘的成分居多,即使有,苻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苻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后续部队凉州兵才到达咸阳,西路的蜀汉兵刚刚顺江而下,东路的幽冀兵才到达彭城,兵力极其分散。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他们也没有全部投入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苻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面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入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的兵力。所以,从战略全局上说,前秦的军队要远远多于东晋,但就淝水之战的战役来说,前秦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其次,从内部稳定团结的凝聚力来说,前秦远远不如东晋。前秦的苻坚是一个难得的治国安邦之才,他花费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统一了北方,初步实现了民族融合,因此,他急欲实现全国统一。但这时候,全国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前秦刚刚灭掉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和羌族建立的西秦,在长期战争之后,士兵厌战,百姓渴望休养,所以,忠于前秦的大臣都反对。而由于苻坚对投降的其他部落的贵族势力过于宽容,他们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
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而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
再次,从战略战术上说,战争之初,苻坚犯了轻敌的毛病;在攻占寿阳之后,看到敌军军容严整,又犹豫不前,犯了畏敌的情绪;而且派朱序劝降,无异放虎归山,将自己的虚实全部暴露在敌人面前;最后,听信敌人之言,盲目后退,自乱阵脚。反观东晋部署,谢石从朱序处掌握敌情之后,立即改变原来坚守不战以待秦军师老兵疲的作战方案,转守为攻,沿淮河西上,与秦军夹水而阵。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士兵厌战和苻坚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至奏营,要求秦军稍微从淝水边后撤一点距离,以让晋军渡河决战,诱使秦军乱了阵脚。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军败了,晋军及时抢渡猛攻。秦军大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晋军乘胜追击,取得战争胜利。从局部的战术上来说,晋军又是技高一筹,其博弈矩阵如下:
由上面的矩阵图看来,等待是他们各自的优势策略,因为东晋这只小猪等待的话,他可以找到攻击大猪的弱点;而如果前秦这只大猪通过等待,整顿自己的内部,使自己真正强大了,东晋就会被他一口吃掉,而战争的结果正好说明了这点。
淝水之战,晋军的胜利与其说是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还不如说是前秦苻坚的冒失,使东晋政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如果从前秦的角度来说,他采用智猪博弈策略来进行这场战斗,可能会处于不败之地,因为他本钱厚,能够承受损失。但由于自身的失策,使他最后的决战演变成斗鸡博弈。前秦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晋,但他最大的弱点是多民族凑合在一起,自身还没有融合成铁板一块,其他各民族的贵族都是想借机摆脱苻坚,自立山头。而苻坚最信任的大臣王猛已经去世,苻坚刚刚实现北方的统一,自大的心理,使他没有看到己方致命的弱点。
博弈过程中,前秦战线过长,部署不当,各部步调不一,没有形成合力,使他兵力雄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一系列的错误,使秦军处于一种输不起的地步。最后两军淝水决战,这就好比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相互之间正在虎视眈眈地对峙,一只掉头,把薄弱的腹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被对手狠命一啄,乘势一脚,踢得个屁滚尿流。如果真的是两只斗鸡,输的还可卷土重来。可前秦那么多野心家在等着重新崛起,他是一只输不起的斗鸡。一旦失利,贵族势力又重新脱离,瓜分了这只胸口上还淌着血的“大猪”。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坐山观虎斗”。“坐山观虎斗”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条成语。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年,韩国跟魏国打仗,打了很久,未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攻打韩国,从而援助魏国,使魏国获胜。但他在出兵以前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讨。陈轸就说了一个故事:“有两只老虎为了争一个人而在互相打斗,管庄子(人名)准备刺杀它们,管与(人名)制止他说:‘老虎,是暴戾的动物。人,对它们来说是最好的诱饵。现在两只老虎为争人而打斗,弱的必定会死,强的必定会伤,您等那强虎伤后再刺杀它,那么是一举而得两虎啊。不费刺杀一只老虎的力气,就可以得到杀两只老虎的名声。’管庄子坐了一会儿,然后看看时机已到,就去刺死了那只受伤的大老虎。”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说,等魏国与韩国再打一阵子,等到它们两个国家将近一死一伤的时候,再攻打它们,这样就可以同时把它们两国都给灭掉。”结果秦国就假装要出兵韩国,而实际上是按兵不动,而魏国以为秦国已经出兵了,就还加大了进攻的力度,等到魏国再攻了一个月后,韩魏两国都陷于困境,韩国几乎亡国了,而魏国也伤亡过半,国力困顿。
此时的秦惠王再出兵攻打韩国,韩国马上答应割地求和;然后秦再攻打魏国,魏国也没有办法,只好又割地求和。就这样,秦国就做了管庄子。很明显,秦国也是运用了博弈论上的后动优势,也就是小猪的静坐优势策略。
如果说,坐山观虎斗,最后还要花刺半只老虎的力量的话,那么鹬蚌相争的得益者就显得轻松多了,实实在在举手之劳

师老兵疲 天亡期至 是以歉使命军 必望克赴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395年),后燕国太子慕容宝率兵八万大举进攻北魏,拓跋珪派许谦向后秦高祖姚兴求援。许谦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动了“雅好经籍、虚襟引士”的姚兴。姚兴派大将杨佛嵩率兵来援,可是杨佛嵩并不着急,路上走的很慢。拓跋珪又命许谦给杨佛嵩写信,许谦便写下了这段文字:“夫杖顺以翦遗,乘义而攻昧,未有非其运而显功,无其时而著业。慕容无道,侵我疆场,师老兵疲,天亡期至,是以遣使命军,必望克赴。将军据方邵之任,总熊虎之师,事与机会,今其时也。因此而举,役不再驾,千载之勋,一朝可立。然后高会云中,进师三魏,举觞称寿,不亦绰乎!”信写得很平实,也很动人,杨佛嵩看到后,立即“倍道兼行”。拓跋珪对许谦的办事能力很满意,马上封他为关内侯。这时,拓跋珪又担心杨佛嵩打完仗不撤兵,造成新的威胁,于是再次派许谦带着美酒羔羊去犒劳杨佛嵩的军队,并和杨佛嵩签订友好条约。在杨佛嵩和北魏兵的合力反击下,慕容宝大败,损失兵力七万多。杨佛嵩大胜后又按照条约回到后秦。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ilaobingp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