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实事求是”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实事求是”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经典案例、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关于实事求是的议论文、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等

什么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毛主席指出:一、实事求是,就是要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一切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研究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为我们行动的根据和向导.二、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善于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决定方针、政策、路线.根据新的革命形势提出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三、实事求是,就是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出发,实行某种改革,要完全根据人民的自觉自愿,既要耐心地等待群众的觉悟,让群众有所比较和选择,由群众自己下决心,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作出榜样,进行宣传,说服群众,既要从本质发现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积极性,又要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去进行一切工作.  四、实事求是,就是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认清事物的现象与劳动人民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至于个人的革命事业中,不过是一个小小螺丝钉.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成就,都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个人离不开集体的,个人想做一点事业,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将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如果我们真正深刻理解到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便会自觉谦虚起来.

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还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经典案例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就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又给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敲了警钟,完全按照西方的体制和模式进行改革是一条死路。俄罗斯历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判断: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第4次大劫难,而前三次分别是十三世纪的蒙古入侵,十九世纪的拿破仑入侵,二战时的德国入侵,企图按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一步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因此,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有力体现。 在这一思想原则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实施,非常注意从国情、民意出发。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即使要学习应用,也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具有实际意义。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要求,解放思想,不断进取,又从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改革方法、手段和内容。最可贵的是,有了这样一种从实际出发的信念,使一批领导者敢于顶住违背实际的要求和做法,避免了改革走弯路,使改革不断取得实效,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使一大批改革的领导者得到锻炼和成长。有人在总结面对“国有经济要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风潮时,一大批干部敢于从实际出发,以搞活国有经济为手段,以发展国有经济为目标,进行大胆实践时说,他们不争论,不盲从,重实践,重发展,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再次发挥了威力,保证了我国经济的产结构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运行要求相适应,为改革的顺利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是贯彻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实践。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干部具有立党为公的高尚品格,具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具有研究实际的科学态度,才使得他们能坚定不移地把实事求是原则贯穿于整个改革实践中。 立党为公的高尚品格,体现在他们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当改革碰到困难,发展遇到障碍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回避困难,以求保全自身利益,而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迎着困难上,踏着障碍走,即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也在所不辞。他们那种一切为了发展的无畏精神,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促进地方和企业的改革发展。领导干部不为名利的求实精神,成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显得尤为可贵。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实际。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新的发展方式,就需要有点勇气,需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些全国的大政策,只有和地方、企业的实际结合,开创出新的方法和路子,才能使这些政策具有活力,才能在地方和企业发展中收到实效。一大批领导者的创新精神,开辟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路。 研究实际的科学态度,是检验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能否真正使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标志。小平同志提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判断,是研究中国和世界经济实际的科学典范,使广大领导干部得到重要启发,得以从实际中去研究问题,从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无数事实证明,地方和企业改革和发展推进得顺利,往往是因为这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者,研究实际深入,科学态度严谨,提出了符合地方和企业实际的方针、政策、措施,使改革思路和方法针对性强,既能解决问题,又能以新的视野谋划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不断推进,各种思想冲突,利益矛盾也会不断出现,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是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方法的有效法宝。任何假说教、伪命题,盲目的照搬和教条主义,都会在实事求是的旗帜下败退。在改革开放的新征途上,只要我们坚持和运用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我们就一定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补充: 你就说大概多少字的吧!!!! 实事求是 貌似没有反面教材。 楼主在说清楚点吧! 追问: 100字以内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还是咱这个好友能回答你的问题啊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说:“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末,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15个字,可以说是陈云同志对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认识,以及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有力批驳;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发挥。
“唯上”、“唯书”和“唯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反方面,反映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的对立。“唯上”、“唯书”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实”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不唯上”,是针对一些上级机关和领导人搞“一言堂”,一些下级机关和工作人员执行上级指示不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机械地照转、照搬、照套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含义是各级机关和领导人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对上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上级的政策和决策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化,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因此,它与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不唯书”,是针对当时一些领导人“以为上了书的都是对的”,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苏联经验神圣化,不联系中国实际,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提出来的。“不唯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不陷入盲目的境地;另一方面,将实践中的具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它与不读书、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毫无共同之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优秀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著作,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表现。认真地阅读这些书藉,是我们学习理论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学习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学习他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背诵教条。”
“只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只唯实”的前提是尊重客观实际。“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只唯实”的核心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在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找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就强调“必须善于去了解各种环境的不同,善于采取适合于当时当地环境的工作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混乱。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而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改革开放以后,他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根据三十年来的经验,找出基本建设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这一条杠杆,是必要的,这样才是实事求是。”
“只唯实”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和政策也必须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能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必须继续提倡……创造性,同时又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墨守成规的倾向必须反对,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不能前进。但是创造性必须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否则就会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地前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打开局面。
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立场问题。
二、全面、比较、反复
有了坚定的唯物论立场,是不是就能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呢?陈云认为,还要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解决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6个字:“交换、比较、反复。”
陈云同志说:“所谓交换,就是通过交换意见,使认识比较全面。交换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更要听反面意见。”“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还说:“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
“所谓比较,一是左右的比较。”陈云同志谈到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情况,既反对速胜论,又反对亡国论,正确的结论是持久战。毛主席讲统一战线,就是比较了陈独秀和王明,只团结不斗争或只斗争不团结都不对,正确的结论是既团结又斗争。“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比较,是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找同;从普遍性中找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找普遍性;从利弊中衡得失。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使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下得更准确。比较的方法是唯物辩证地分析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还要注意可比性。列宁说:“比较的原则,拿来比较的东西必须是同类的。”拿性质不同、起点不一、发展过程毫无共同之处的不同事物去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还可能陷入迷误和深渊。
“所谓反复,就是事情初步定了以后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意见。即使没有不同意见,还要自己设想出可能有的反对意见。我们反复进行研究,目的是弄清情况,把事情办好。”陈云同志告诫说:“我们的工作部署,要反复考虑,看得很准,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稳扎稳打。慎重一点,看得准一点,解决得好一点,比轻举妄动、早动乱动好得多。”反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扬民主,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将群众零碎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整体的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是多谋善断的过程,“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
三、加强党性修养
陈云认为,能不能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有没有坚强的党性问题。如果没有很强的党性,就难以坚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陈云同志说:“共产党员参加革命,丢了一切,准备牺牲性命干革命,还计较什么面子?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他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做事情,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如果强调讲面子,在讨论问题时,就会不客观,看问题就有个人的角度,……掺杂个人得失在里面,立场不正,就不会看得很清楚,不会讲真理,结果一定害人害己。”因此,究竟是讲真理还是讲面子,是涉及党性修养的大是大非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志正是由于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养,想个人的利益多了,想国家、人民、集体的利益少了,结果面子越来越多,爱听恭维话,打顺风旗,发现问题也不敢批评、揭露,分析和处理问题害怕讲真理讲到自己头上,亮了自己的丑。其结果是害人又害己。
陈云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以《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为题的讲话,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总结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这个结论是何等正确!
四、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陈云认为,能不能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还要有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态度,那就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他说:“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有的同志却反过来,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要看到,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这段话言简意赅,凝结着我们党积累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毛泽东“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的著明论断,对于我们今天改进作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今年2月22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说:“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个“基”和“道”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惟一正确途径和科学态度。
据在陈云同志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长期以来,陈云同志养成了一种习惯:他在处理每一个问题的时候,总要进行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没有调查研究的事情,很少发表意见。早在1933年他就指出,党和工会的领导“必须纠正官僚主义”,深入调查研究。他从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亲自到汀州等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形,考察订立的合同是否实行,了解工人的要求,并在调查研究后写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怎样订立劳动合同》,刊登在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上。在延安做经济工作时,他经常到新市场去了解农民卖什么,买什么,调查市场的供求情况。进北京以后,他常到百货大楼、天桥闹市、东单菜场等地方,了解市场情况。对于钢铁、煤炭、化肥、粮食、基本建设等等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计划、方针、政策的制定,他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摸清情况后,才提出处置意见。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一些同志头脑发热,高指标、浮夸风盛极一时。如1959年确定的钢铁产量指标,就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陈云同志接受中央落实钢铁指标的任务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对钢铁工业内部各(下转第46页)(上接第40页)个环节的资源、设备、生产能力,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算账,他才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落实钢铁指标问题》的发言,主张把钢产量由原定的1500万吨压缩为1300万吨,钢材产量定为900万吨。多数人认为,这个指标太低了,会使下面泄气。陈云却坚定地认定:做到这些“是有可能的,但是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他在《就钢铁指标问题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说:“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的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正如刘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他还说:“小高炉炼出的九百多万吨铁,目前含硫量超过冶金部规定的千分之二标准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有的说至少百分之五十。那就是说,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将有四五百万吨生铁含硫超过标准,既不能用于铸造,也不能在炼钢后轧成有用的钢材,这是劳民伤财。”同时,陈云还提出,上述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依据还不够,因为“还没有对钢铁同其他工业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更没有对整个工业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仅仅就钢铁来规定钢和钢材的生产指标,还不可能完全确当。”他认为上述压缩指标“只能是初步的,只是提供政治局进行考虑,还不希望做出最后决定”。
认真阅读《陈云文选》可以清楚地看出,陈云同志作调查研究,一是认真、深入、细致,不弄清情况,决不罢手;二是亲自动手,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善于引导群众讲话,讲真活;三是注重典型调查,认真解剖麻雀,把“下马观花”和“走马看花”结合起来;四是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从不一刀切、简单化。1961年,他写了《青浦农村调查》一文,他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之后,他又明确提出:“母猪私养要从实际出发。”“上海市近郊的蔬菜产区,大概有十个公社,农民过去缺乏养猪的经验,他们不会养母猪。目前还不可能把大部分母猪下放给社员私养。在这些地区,机关或公社办养猪场,养比较多的母猪和肉猪,可能是必要的,可以继续试办。但必须按照饲料供应的可能来拟定养猪规划,并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民私养的可能性,协助他们多养猪。”我们有些同志成天搞调查研究,却仍然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就与调查研究时缺乏陈云同志那样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密切相关

关于实事求是的议论文

  实事求是“是一种美德”
  ’实事求是’,不仅受思想方法、认识能力以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与道德境界的高低直接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美德。
  作为一种美德,’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无私才能无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舍得为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而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做到彻底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相反,任何偏私心理都会导致对事实和真理的扭曲和背离。如现实中有的人为图谋私利而故意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的人为发泄私愤而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有的人为明哲保身曲意逢迎、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等等。特别是当坚持’实事求是’要触犯某些人的颜面和利益,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时候,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就更是对党性、人格的严峻考验。
  --’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社会意义和不’实事求是’的严重社会危害,才能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圣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做到’实事求是’的’监视哨’和’仲裁员’。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说假话、讲歪理往往脸不变色心不跳,对不’实事求是’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麻木不仁,甚至为弄虚作假占到便宜而沾沾自喜。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则会为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给国家、集体和他人带来实际利益而感到欣慰,为自己未能坚持’实事求是’而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受到良心的谴责,从而促使自己鼓起勇气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
  --’实事求是’是一种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必须看到,’实事求是’是一个极其复杂、相当艰苦的实践过程,既需要追求和掌握真理,又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勇敢地去坚持和捍卫真理;既需要学习掌握人类创造的各种知识,又需要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客观情况,不断地超越已知,探索未知。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可见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动力。而缺乏敬业精神、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人,思想懒惰、贪图安逸、害怕艰苦的人,是不可能自始至终地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的。
  --’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深入细致地了解客观情况,严谨科学、精益求精地进行分析判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懂得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深知个人的视野、经验、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通过自我反思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相反,自作聪明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人,则无从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真实情况,往往是先入为主、盲目自信、主观武断、一意孤行,犯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因而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则集中体现为自觉的民主作风,表现为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反之,一个领导干部若喜好搞家长制、一言堂自以为是闭目塞听、独断行,就永远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而且越走离’实事求是’越远。
  --’实事求是’是一种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人格操守。’实事求是’意味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有心地纯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做到不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无实际意义、不准备实行的空话,不说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违心话;才能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说到做到,钉是钉、铆是铆,重实际、求实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不弄虚作假、不矫揉造作,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办知行相悖的违心事和违背事理的昧心事。相反,虚伪乖巧之人、狡诈阴险之人,往往把别人当作不明真相’瞎子’或不懂事理的’傻子’,自己说话办事总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
  实践证明,一个人要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高对’实事求是’的道德认识。具有’实事求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一般都有清醒的理性认识,而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往往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如认为’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老实人吃亏’,’实事求是’就是’傻’、缺乏灵活性”、’不识时务’等等。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克服和纠正对’实事求是’的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并通过在生活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让’实事求是’成为自己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人生追求。
  其次,要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意志。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会经常遇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去排除内外各种干扰和阻力,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和方向;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自己头脑中各种私心杂念的阻挠,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动机逐渐战胜错误的思想动机,自觉地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以磨练坚持’实事求是’的顽强意志力。
  再次,要培养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必须进入作风、习惯、内在需要的境界。只有这样,这种道德品质才算是真正树立起来、巩固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无论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坚持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

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一份留给百姓.
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扩展资料:
含义
实事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其哲学内涵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事求是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ishiqiush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