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书不尽言”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书不尽言”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求有关书的成语20个(要解释和出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意不尽情 是什么意思?、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出自哪、不因寂寞才想你,而因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想你太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哪本书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西升经》的原文是什么?等

求有关书的成语20个(要解释和出处!)

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掉书袋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倒行逆施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不尽意 犹书不尽言手不释书手不释卷。 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 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史不绝书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曝书见竹睹物思人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目不知书 见“目不识书”。 目不识书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寄雁传书 谓传递书信。 黄麻紫书 见“黄麻紫泥”。 狐鸣鱼书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衡石量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衡石程书 见“衡石量书”。 飞书走檄 迅速地书写文件。 燔书坑儒 同“焚书坑儒”。 咄咄书空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爵位和免罪等特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伴食中书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有脚书橱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书呆子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拥书百城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仰屋著书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借书留真 指借别人的书,写后留下正本,把本还给别人。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裁书叙心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洪乔捎书言而无信的人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秉笔直书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心埋头苦读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意不尽情 是什么意思?

文字难以把说的话的意思表达清楚,话难以把想的表达清楚,想的难以把情感情绪表达清楚
出自《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欧阳修怀疑《系辞》、《文言》和《说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认为《彖传》和《象传》出于孔子之手,他显然将《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归诸孔子。
《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易传》宇宙观的表达。《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系辞》是《十翼》中的两篇。《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系”为系之义。孔颖达疏:“系其辞于爻卦之下。”为《周易》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
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
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还阐释八卦来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义等等。
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传中提出的太极、两仪、道、器、神、几、意、象等,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文中以蓍求卦法成为象数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出自哪

《易.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李,274—275)这是“观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3](李,291)。由此,则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

不因寂寞才想你,而因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想你太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

如果真想他就要大胆的向他说出来,加油!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哪本书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在《周易·系辞上》中提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同时也提出了面对这种困惑的迷茫:“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以及面对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文不逮义之谓,语言与人的心情\状态是有距离的,任何高明的文学大家在此微妙的人类心态面前都是无才可施的,以言害义\以文害义此说由来即本于此.正如庄子云:言隐于繁华,道隐于小成是也.

《西升经》的原文是什么?

西升经
---道教经典
《西升经》全文:
西升章第一
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关令尹喜见气,斋待遇宾,为说道德,列以二篇。
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是以故谈,以言相然。
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
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识音声悲,抑音内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道深章第二
老君曰:
道深甚奥,虚无之渊;子虽闻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书不尽言
著经处文,学以相然;子当宝之,内念思惟;自然之道,不与子期。
喜则稽首再拜:敢问学之奈何。
善为章第三
老君曰:
善为书术者,必绥其文;善论达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
为正无处,正自归之;不受于邪,邪气自去;所谓无为,道自然助。
不善于祠,鬼自避之;不劳于神,受命无期;无进无退,谁与为谋;为是致是,非自然哉。
喜则稽首:今闻命矣。
慎行章第四
老君曰:
慎而行之,宝而怀之。吾将远逝,不期自会。
尹喜受言诚深,则于关称疾弃位,独处空闲之室,恬淡思道,归志守一,极虚本无,剖析乙密;覼缕妙言,内意不出;诵文万过,精诚思彻;行真归身,能通其玄;论无极之原,故能致神仙。
道象章第五
老君曰:道象无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种木未生,不见枝叶根;合会地水火风,四时气往缘;气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味异行不等,甘苦辛咸酸;气行有多少,强弱果不均。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
从是异性行,而有受形身;含养阴阳道,随所倚为亲;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虚无,感激生精神。
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动传;宫商角徵羽,口气呼吸元。身口意为本,道出上首元;本静在虚静,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动摇,遂与乐色连。
散阳以为明,布气成六根;从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朴以浇淳;道变示非常,欲使归其真。
生道章第六
老君曰:
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万物生,情行相结连。
如坏复成,如灭复生;以成五行,阴与阳并;辗转变化,遂为物精。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别知,自谓适生;子无道眼,安知生灵。
天地人物,虚无囊盈;一从无生,同出异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诚;当与明议,勿与愚争。
子取正教,勿信邪听。何以知邪?子为物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为道问道,为经问经;问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婴;但知养身,不知戮形。
婴儿之姿,贵养厚敦;忽无就形,知非常生;无履大白,可令永存。
有何妙意,乃欲相倾;父子恩深,不是相听,勿复噭慨,远近笑人;掩恶扬善,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君曰:
邪教正言,悉应自然;故有凶吉,应行种根;如有所受,种核见分。
道别于是,言有伪真;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痒寒温;意为形思,愁毒忧烦;吾拘于身,知为大患;观古视今,谁存形完;吾尚白首,衰老孰年?
吾本弃俗,厌离世间;抱元守一,过度神仙。
子未能守,但坐荣官;子能不动,神灵得安;子能捐欲,举事能全;子能无为,知子志坚。
今为子说,露见敷陈;散析剖判,真伪别分;子当谛受,重道因勤。
道为明出,经为学先;授与能行,不择富贫;教化与乐,非有疏亲;取与能行,文与其人;学尔教尔,不失道真。
天地章第八
老君曰:
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虚元之始端;仿佛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譬如万里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沙难;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终逝者,不见其灵魂;淳阴共和合,阳不能显分。
过往与甫来,视譬以见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喑哑者,不能传人言;为聋弹宫商,其人岂能闻;才辩有其智,受教如语传;自谓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
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源;知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闻;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问学,今复与失邻;是以故得失,不乐于道文。
贪欲利荣宠,受施念恩勤;更以财相厚,不哀下窭贫;必复多嗔恚,无所处定原;学不得明师,安能解疑难。
吾道如毫毛,谁当能明分;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
华要归其实,茎叶如本根;为道归祖首,以知元始端;子当无相启,勿以有相关。
重告章第十
老君曰:
吾重告子,子当谛受;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效为首。
伪世亦有之,虽有以相诱;是以知世薄,华饰以相拊;言出飞龙前,行在跛鳖后;仁义礼信废,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财相辅;譬如鉴中影,可见不可取;言如响中应,风声岂可聚;伪世教如此,如是迷来久。
天下之人物,谁独为常主;迷迷以相传,辗转相授与;邪伪来入真,虚无象如有;自伪不别真,为贪利往守;非常正复亡,痴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圣人之辞章第十一
老君曰:
圣人之辞云:道当以法观,如有所生者,故曰为自然。眼见心为动,口则为心言;鼻为通风气,鼻口风气门;喘息为宅命,身寿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时气往缘;气别生者死,增减嬴病勤。
以是生死有,不如无为安;无为无所行,何缘有咎愆;子不贪身形,不与有为怨。五行不相克,万物悉可全;万物无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无明冥,天地常昭然。
观诸章第十二
老君曰:
观诸次为道,存神于想思;道气和三光,念身中所治;仿佛象梦寐,神明忽往来;淡泊志无为,念思有想意;自谓定无欲,不知持念异;或气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兴则形动,动则外通谋;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久将欲衰,衰者将不寿。
以身观声名,物事难可聚;以名声称号,必为是所诱;皆坐于贪欲,贪欲为殃咎;贪者为大病,习贪来已久;合会微渐滋,非针艾所愈。
还身意所欲,清静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无,无常可使有。
经戒章第十三
老君曰:
经戒所言,法义所推;赫赫兴盛,不如微妙;实不如虚,数不如希;邪多卒验,急不如迟;兴者必废,盛者必衰。
圣人绝智,而为无所为,言无所言,行无所施,孰能知此。
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贤难随,孰仁难可。其义少依。
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空虚灭无,何用仙飞。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经言审谛,孰之能追。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
道言深妙,经诫乙密。天地物类,生皆从一。子能明之,为知虚实;子若不照,显之不别。子志于有,无为所疾;为有所婴,亿载无毕。
道言微深,子未能别;撮取于略,戒慎勿失。
先捐诸欲,勿令意逸;闲居静处,精思斋室;丹书万卷,不如守一。
经非不达,中有虚实;言有必无,子未能别;言无必有,子未能决;但当按行,次来次灭。
道有真伪,福有凶吉;罪有公私,明有纤密;占往知来,不如朴质。
虚无章第十五
老君曰: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万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气化。人有长久之宝,不能守也;而益欲尊荣者,是谓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
虚无恍惚道之根,万物共本道之元,在己不忘我默焉。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于虚,置我于无。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无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精气聚血成我身耳。我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反未生也。
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强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
是以橐籥之器,在其用者,虚实有无,方圆大小,长短广狭,听人所为,不与人争。善人在于天下,譬如橐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以其虚空,无欲故也。
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身也。
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
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上乐,不知声色滋味祸之太朴。故圣人不欲,以归无欲也。
道虚章第二十
老君曰:
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
天者受一气,荡荡而致清,气下化生于万物,而形各异焉。
是以圣人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亦知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故与天地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而后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还思虑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远者出于无极之外,不能穷也;近在于己,人不见之。
是以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夫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欲言亦无所道,欲食亦无所味。淡薄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复归于无物。若常能清静无为,气自复也。返于未生而无身也,无为养身,形体全也。天地充实,常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
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
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知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君曰:
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盖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谓养母。常能爱母,身乃长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君曰:
身之虚也,而万物至;心之无也,而和气归。
故善养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藏人于人而不见也。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于国;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绵绵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无思章第二十五
老君曰:
智士无思虑之变,常空虚无为恬静,修其形体,而万物育焉。
变者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祸生于内,国动乱者,而民劳疲也。
夫国以民为本,民劳去者,国立废矣。所谓出其无极之宝,入贼利斧戟也。是以圣人无为无事,欲安其国民也。故曰:子能知一,万事毕;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君曰:
我命在我,不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非效众人行善,非行仁义,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爱欲,万物即利来。常淡泊无为,大道归也。故神人无光,圣人无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君曰:
夫兵者,天下之大凶事也。非国之宝,宝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动有亡国失民之患也。
是以圣人怀微妙,抱质朴,而不敢有为与天下交争焉。虽有猛兽,不能据也;虽有蜂虿虫蛇,不能螫也;虽有兵刃,不能害也。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君曰:
天下柔弱,莫过于气,气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从生者乎。
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君曰:
民之所以轻命早终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动故也。
是故无有生有,无形生形,何况于成事而败之乎。
人欲长久,断情去欲,心意以索,命为反归之,形神合同,固能长久。
天下章第三十
老君曰:
人虽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虽在国,令意莫在国;人虽在乡,令意莫在乡;人虽在家,令意莫在家;神虽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谓道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君曰:
患生不意,祸生丝微。善生于恶,利生于害;大生于小,难生于易;高生于下,远生于近;外生于内,贵生于贱;动生于安;盛生于衰;阴生于阳。是故有无之相生,虚实之相成。是以有归有,无归无也。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君曰: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
故圣人自知反归未生,捐弃骄奢,绝除忧思。是故形隐神留,天下归焉。无为无事,国实民富,保道畜常,是谓玄同。
有国章第三十三
老君曰:
有国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载,万物畜养。金玉重宝,不积留也。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寿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乐人之所不乐,为人之所不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备矣。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君曰:
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众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施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是故圣人藏神于内,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炽盛,保其国也。玄虚积充,寿命长也。
人能图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归本,是大不知也。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君曰:
治身之道,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气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爱贪欲,以守其身。此两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异焉。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君曰:
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各有所归之。夫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天非欲清,清自归之;地非欲浊,浊自归之;湿非欲于水,水自归之;燥非欲于火,火自归之;万物非欲见其形,形自见之;高山大泽非欲飞鸟虎狼,飞鸟虎狼自来归之;深渊河海非欲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观之,物性岂非自然哉。
善恶章第三十七
老君曰:
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恶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是以圣人言:我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而万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恶焉。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祐于善人。
寂寞第三十八章
老君曰:
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静而复命也。生生积浸润,滋酌留滞。玄冒沾洽,元气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无心,故能致万物精华。无极之物,自然来归之。以其空虚无欲故也。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君曰:
喜,吾重告尔: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将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有,绵绵长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忽焉不见。斯须,馆舍光炎,五色玄黄。喜出中庭,叩头曰:
愿神人复一见,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即仰睹,悬身坐空中,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存亡恍惚,老少无常,曰:
吾重诫尔,尔其守焉。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也。
诫竟复隐。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弃念守一,万事毕矣。
------“西升经全文”结束,《西升经》
参考资料
实修驿站:www.shixiu.net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ubujinya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