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降邪从正”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降邪从正”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所谓世有三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以乱攻治者亡 是什么意思?、魏忠贤是正是邪?有何证据?东林党是正是邪?有何证据?为什么天启帝重用魏忠贤,而崇祯帝却收拾了魏忠贤、有关"轻正廉洁"的名言2句、“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独不怜公子姊邪?”的意思是什么?、何为正?何为邪?正邪本是一家吗?、古文翻译高手进等

所谓世有三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以乱攻治者亡 是什么意思?

这个世界上有三件事是绝对会失败的,一件是以邪恶去攻击正义,一件是以叛逆者去攻击名正言顺的一方,还有一件是以散乱的部众去攻击有严明统治的地方。

魏忠贤是正是邪?有何证据?东林党是正是邪?有何证据?为什么天启帝重用魏忠贤,而崇祯帝却收拾了魏忠贤

只有道德不道德之分,何来正邪之分?人无好坏,不过各自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罢了!评价魏忠贤和东林党。就看他们对大明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从结果来开。一代明君-崇祯帝智除魏忠贤然后仅仅十六年便身死国灭!就足以说明问题!有的人说崇祯帝时期因为小冰河旱灾严重。。其实小冰河从万历年间就开始。。天启年间旱灾也很严重!有的人说崇祯帝因为辽事战争不断。其实天启年间的奢安之乱规模比辽事还大!(出兵二十万),而且天启辽事规模也不小!其实天启帝重用魏忠贤不过是为了制衡大臣而已!君与士大夫之间的利制衡!你没见万历帝被大臣骂全家,换太子也换不来么?搞急了直接不上朝!然后天启帝利用魏忠贤!大臣们都听话了!利高度集中在帝王手里!等崇祯帝自废武功之后。大臣们就没人制衡了,不敢议和(皇帝偷偷的议和),不敢迁都(找帝党提出来结果被骂成狗),被忽悠给灾民加税!然后完蛋!

有关"轻正廉洁"的名言2句

1、官吏,则不过为国民公仆
——孙中山
2、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3、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邓小平
4、为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5、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毛泽东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7、为国者以民为基
——《三国志》
8、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
——明·格言
9、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
——邓小平
10、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12、正以处心,廉经律已
——《薛文清公公政录》
13、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格言对联
14、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清·金缨
15、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16、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尚书》
17、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清·金兰生
18、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邓小平
19、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2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21、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清·朱舜水
22、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资治通鉴》
23、廉耻事大,死生事小
——《宋史》
24、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格言》
25、户枢不蝼的解释'>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吕氏春秋》
26、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
2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道,诈伪生塞
——《苟子》
28、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宋·欧阳修
29、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
——宋·苏轼
30、政通人口,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3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32、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33、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家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
34、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
——白居易
35、无故无新,惟贤是亲
——汉·刘安
36、兴邦在人材
——宋·陆游
37、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邓小平
38、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孟子
3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
4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
41、集众思,广忠益
——《沿书》
4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汉·毛亨
4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
——唐·魏徵
4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45、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
4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
47、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汉·刘安
48、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邓小平
49、多难可以兴邦
——孙中山
50、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
——鲁迅
5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
5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53、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
——清·谭嗣同
54、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
——胡锦涛
55、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
——清·魏源
5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
5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
58、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清·梁启超
59、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60、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汉·杨雄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
清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
反腐莫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廉如清风常拂面,贪似毒药蚀灵魂。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
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
布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德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
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情,情则无进。
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
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腐败,只能获取片刻的享乐;
清廉,却能换来永久的幸福。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
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
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
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
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
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做人须正己,诚信守法,勿打“擦边球”。
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
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巅峰。
1、病从口入,腐从贪起。
2、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
3、妻贤夫祸少,官廉民益多。
4、廉洁吃亏一阵子,自律安全一辈子;
5、为官者必先为德,从政者必定从民。
6、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7、眼别花,花必乱;嘴别贪,贪必失;手别伸,伸必捉。
8、鱼为诱饵而吞钩,人为贪婪而落网。
9、警钟长鸣筑防线,防微杜渐保晚节。
10、贪一分,百姓恶十分;廉百分,百姓喜万分。
11、贪一滴,占一点,点点滴滴是深渊;留份白,留份清,清清白白在人间。
12、为了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请你廉洁自爱,远离腐败……
13、鱼为诱饵而吞钩,人为贪婪而落网。
14、’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
15、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16、廉洁从政三大忌:揽功、贪色、争名利。
17、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18、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9、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20、识时务清廉政务,通人情不徇私情
21、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会正。
22、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23、功在勤政,威在律己。
24、贤内助兴夫兴国荫及后代;
25、正直坦荡,表里如一
26、 心贪心必黑,心廉心自在。
27、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28、 才能济世何须位,学不宜民枉为官。
29、 天上鸟死于贪食,水中鱼死于诱饵。
30、 生前博得万民爱,不唤清风自然来。
31、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
32、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私心毁名节。
33、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
3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5、须应富而兼有德,不该穷得只存钱。
36、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37、俭以廉之本,奢为贪之源。戒之慎之。
38、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9、草生峰巅不显伟岸,松长谷底不失高洁。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为政一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42、欺人如欺天勿自欺也,负民即负我何忍负之。
43、源洁流清不难成素节,形端影直最易见丹忱。
44、以势相交者势倾则绝,以利相交者利穷则散。
45、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46、贪似火,无制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47、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8、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49、理事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50、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从政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独不怜公子姊邪?”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如今邯郸不出一日便会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还没有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爱惜一下你的姐姐吗?出自《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和《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这句话讲述的是晋鄙这个历史人物。晋鄙(?-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魏国将领,有’嚄唶宿将’之称。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晋鄙奉魏安厘王之命率军救赵,但魏安厘王由于惧怕秦军干涉,便下令阻止晋鄙进军。魏安厘王之弟信陵君魏无忌得知此事后,让曾经受恩于己的如姬盗取兵符,并前往晋鄙军中要求代领兵马。晋鄙心中仍存怀疑,魏无忌门客朱亥立时以铁锤击杀晋鄙,信陵君于是引兵救赵。

何为正?何为邪?正邪本是一家吗?

本无正邪之分自古并无正邪之分,正邪自在人心,所谓人云亦云,自古便是如此,关键要看结果如何,史书终是由胜者所写,在我心里,无所谓正邪之分,成王败寇,自古皆然!
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即无分别;无分别,就无障碍;食也不知其味了。
那何谓正?何又谓邪?正邪之分,诚非天定,但善恶自在人心。
正如何?邪又如何?死后还不是化为尘埃,随风而逝,只要当下问心无愧,便已足够。
是谓之:“意在无有别.” 在意识中,我们总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词来衡量人、事与物,好与坏、正与邪、成与败......
打开电视,翻开书本,甚至上上网看看大家对新闻事件的评论,都能明确的感觉到,我们看待事情喜欢向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当然这样一来,我们的观点就能变得更加的简单,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正道都代表着传统的势力,代表着主宰的势力,而邪也许都代表着对正统的蔑视与挑战,正与邪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邪不胜正的时代,即“邪恶”的势力在量上能有益的补充正道之不足,但对正道的统治没有办法形成挑战与颠覆,这个时候,还是正的时代。而第二阶段,也许邪补充正,补充得多了,对正道的统治产生的根基的动摇,邪的势力也许就能代替正的势力,哈,当邪完全取代了邪,邪就变成新的正了,而旧的正就被淘汰了。第一阶段是改良,第二阶段是革命,而这种力量的较量的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
纵观历史,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商殃变法与百日维新,这是封建阶段的自我改良,是改善统治与非统治阶段关系的举措,但它不能替代君主,只能改其表而不能改其本质,所以失败是其最终的结局。而辛亥革命就不同,在清帝与保皇派眼中,这股新民主主义的力量就是邪恶的,而当这股邪恶的力量发动起来超过正道清帝力量时,在历史书中,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时邪就成了正,同样的道理,日本三七年借七七事变入侵中国,也是邪的,但在日本人看来是正道的,只是这股力量最后没有敌过中国人民,才变成邪道了。同理,中华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取代,其本质也是“邪恶的毛匪”的力量超过了“正统的蒋委员长”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时至今日,中华的崛起,也是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
天下正道是沧桑,这个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城,也没有永远都是邪的势力。世界是永恒发展与变化的,变与不变,正与不正,都取决于力量的对比,有量变,也有质变,就看势力间质是怎么把握的。聪明的挑战者,永远用创新的力量激励着自己,而聪明的守卫者,永远都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否则屠刀就会被别人掌握。
自然界的规律很简单,一切均以力量为胜,无论是正还是邪,谁的力量大,谁就能主导。天下之大,没有永远的正,亦没有永远的邪,正邪之念体于心,而显于力。说得白一点,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与坏的分别,有的只是力量大小的区别。
那何谓正?何谓邪?莫非那些名门正派里就个个都是正人君子,全部都可以问心无愧?而那些邪派里全部都是邪魔歪道?全部都杀人如麻

古文翻译高手进

1、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的准备,驻扎时一定建好坚固的壁垒。2、缓慢的追击敌人就会不顾一切的逃跑,追得急了敌人就会回头死命抵抗。3、朝廷每当有关于四方边境的大事,都请他参与军事会议,向他询问对策。原文太长。无法一一翻译。附原文: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昭帝时,武都氐人反,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之,迁中郎将,将屯上谷,还为水衡都尉。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兼水衡如故。 与大将军霍光定册尊立宣帝,封营平侯。本始中,为蒲类将军征匈奴,斩虏数百级,还为后将军、少府。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亡者题除渠堂降汉言之,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 是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安国以闻。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汉贰师将军众十余万人降匈奴。羌人为汉事苦。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其计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国,与先零相直。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善阝善、敦煌以绝汉道。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在阳光西南,势不能独造此计,疑匈 奴使已至羌中,先零、开乃解仇作约。到秋马肥,变必起矣。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于是两府复白遣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安国至,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恐怒,亡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是岁,神爵元年春也。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遣骑候四望狭中,亡虏。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岂得入哉!”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务,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亡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充国子右曹中郎将昂,将期门佽飞、羽林孤儿、胡越骑为支兵,至令居,虏并出绝转道,昂以闻。有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 初,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 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开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徼极乃击之。 时,上已发三辅、太常徒弛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六万人矣。酒泉太守辛武贤奏言:“郡兵皆屯备南出,北边空虚,势不可久。或日至秋冬乃进兵,此虏在竟外之册。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羸瘦。可益马食,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开在鲜水上者。虏以畜产为命,今皆离散,兵即分出,虽不能尽诛,亶夺其畜产,虏其妻子,复引兵还,冬复击之,大兵仍出,虏必震坏。” 天子下其书充国,令与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议。充国及长史董通年以为:“武贤欲轻引万骑,分为两道出张掖,回远千里。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为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又有衣装兵器,难以追逐。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随而深入,虏即据前险,守后厄,以绝粮道,必有伤危之忧,为夷狄笑,千载不可复。而武贤以为可夺其畜产,虏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计也。又武威县、张掖日勒皆当北塞,有通谷水草。臣恐匈奴与羌有谋,且欲大入,幸能要杜张掖、酒泉以绝西域,其郡兵尤不可发。先零首为畔逆,它种劫略。故臣愚册,欲捐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捬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天子下其书。公卿议者咸以为先零兵盛,而负开之助,不先破开,则先零未可图也。 上乃拜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即拜酒泉太守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玺书嘉纳其册。以书敕让充国曰: 皇帝问后将军,甚苦暴露。将军计欲至正月乃击B16F羌,羌人当获麦,已远其妻子,精兵万人欲为酒泉、敦煌寇。边兵少,民守保不得田作。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槁束数十。转输并起,百姓烦扰。将军将万余之众,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争其畜食,欲至冬,虏皆当畜食,多藏匿山中依险阻,将军士寒,手足皲瘃,宁有利哉?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 今诏破羌将军武贤将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将二千人,长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亡虑万二千人。赍三十日食,以七月二十二日击羌,入鲜水北句廉上,去酒泉八百里,去将军可千二百里。将军其引兵便道西并进,虽不相及,使虏闻东方北方兵并来,分散其心意,离其党与,虽不能殄灭,当有瓦解者。已诏中郎将昂将胡越佽飞射士步兵二校尉,益将军兵。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充国既得让,以为将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国家。乃上书谢罪,因陈兵利害,曰: 臣窃见骑都尉安国前幸赐书,择羌人可使使谕告以大军当至,汉不诛以解其谋。恩泽甚厚,非臣下所能及。臣独私美陛下盛德至计亡已,故遣开豪雕库宣天子至德,开之皆闻知明诏。今先零羌杨玉将骑四千及煎巩骑五千,阻石山木,候便为寇,若羌未有所犯。今置先零,先击开,释有罪,诛亡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 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又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今若羌欲为敦煌、酒泉寇,宜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发之行攻,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先零羌虏欲为背畔,故与开解仇结约,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汉兵至而开背之也。臣愚以为其计常欲先赴B16F、开之急,以坚其约,先击B16F 羌、先零必助之。今虏马肥,粮食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 羌,坚其约,合其党。虏交坚党合,精兵二万余人,迫胁诸小种,附着者稍众,莫须之不轻得离也。如是,虏兵寝多,诛之用力数倍,臣恐国家忧累繇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 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为显列。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亡所顾念。独思惟兵利害至熟悉也,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开之不烦兵而服矣。先零已诛而开不服,涉正月击之,得 计之理,又其时也。以今进兵,诚不见其利,唯陛下裁察。 六月戊申奏,七月甲寅玺书报从充国计焉。 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两。兵至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B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忘使人来言:“愿得还复故地。”充国以闻,未报。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护军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虏,不可擅遣。”充国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语未卒,玺书报,令靡忘以赎论。后竟不烦兵而下。 其秋,充国病,上赐书曰;“制诏后将军:闻苦脚胫、寒泄,将军年老加疾,一朝之变不可讳,朕甚忧之。今诏破羌将军诣屯所,为将军副,急因天时大利,吏士锐气,以十二月击先零羌。即疾剧,留屯毋行,独遣破羌、强弩将军。”时,羌降者万余人矣。充国度其必坏,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敝。作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中郎将昂惧,使客谏充国曰:“诚令兵出,破军杀将以倾国家,将军守之可也。即利与病,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充国叹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虏得至是邪?往者举可先行羌者,吾举辛武贤,丞相御史复白遣义渠安国,竟沮败羌。金城、湟中谷斛八钱,吾谓耿中丞,籴二百万斛谷,羌人不敢动矣。耿中丞请籴百万斛,乃得四十万斛耳。义渠再使,且费其半。失此二册,羌人故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今兵久不决,四夷卒有动摇,相因而起,虽有知者不能善其后,羌独足忧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遂上屯田奏曰: 臣闻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不可不慎。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难久不解,繇役不息。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变,相因并起,为明主忧,诚非素定庙胜之册。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史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国胡骑伉健各千,倅马什二,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唯陛下裁许。 上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充国上状曰: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子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 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更士万人,留顿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亡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唯明诏博详公卿议臣采择。 上复赐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十二便,闻之。虏虽未伏诛,兵决可期月而望,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又大开、小开前言曰:‘我告汉军先零所在,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其意常恐。今兵不出,得亡变生,与先零为一?将军孰计复奏。”充国奏曰: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下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开、莫须又颇暴略其赢弱畜产,畔还者不绝,皆闻天子明令相捕 斩之赏。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远望之便,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校联不绝,便兵弩,饬斗具。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臣愚以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禽之具,其土崩归德,宜不久矣。从今尽三月,虏马赢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种中,远涉河山而来为寇。又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终不敢复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至于虏小寇盗,时杀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闻战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劳众。诚令兵出,虽不能灭先零,亶能令虏绝不为小寇,则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释坐胜之道,从乘危之势,往终不见利,空内自罢敝,贬重而自损,非所以视蛮夷也。又大兵一出,还不可复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复发也。且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今久转运烦费,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为不便。校尉临众幸得承威德,奉厚币,拊循众羌,谕以明诏,宜皆乡风。虽其前辞尝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臣窃自惟念。奉诏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于山野,虽亡尺寸之功,偷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余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幸得奋精兵,讨不义,久留天诛,罪当万死。陛下宽仁,未忍加诛,令臣数得熟计。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上于是报充国曰:“皇帝问后将军,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上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又用充国屯田处离散,恐虏犯之,于是两从其计,诏两将军与中郎将出击。强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斩首二千级,中郎将昂斩首降者亦二千余级,而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 明年五月,充国奏言:“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诡必得,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所善浩星赐迎说充国,曰:“众人皆以破羌、强弩出击,多斩首获降,虏以破坏。然有识者以为虏势穷困,兵虽不出,必自服矣。将军即见,宜归功于二将军出击,非愚臣所及。如此,将军计未失也。”充国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一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卒以其意对。上然其计,罢遣辛武贤归酒泉太守官,充国复为后将军卫尉。 其秋,羌若零、离留、且种、库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首,及诸豪弟泽、阳雕、良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angxiecongzheng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