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以肉喂虎”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肉喂虎”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是什么意思、割肉喂虎,舍身取义什么意思、为什么佛陀要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喂虎?、“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佛祖割肉喂虎,是大善否?、捐弃所恃 舍身喂虎是什么意思等

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是什么意思

“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吕蒙跟姐夫邓当混,姐夫同事挤兑他说:【小逼孩能干吗?上阵喂虎吗?】”意思是送死。 祝学习进步

割肉喂虎,舍身取义什么意思

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释迦牟尼佛是已经成佛的一尊佛,因此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必然也做过这种“内施”。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最有名的布施,是“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舍身喂虎”:看到这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小虎,可是由于太饿、身体太虚弱,饿得发抖,饿得无法忍耐,看到眼前的儿子,就想要把它吞下肚里,是那样一种饥饿之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他看到了,当下悲心彻入骨髓,忘掉自己而舍身喂虎。  “割肉喂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当中,受到忉利天天主的测试。测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在行菩萨道?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心?所以他就化为老鹰追赶一只鸽子,鸽子惊慌飞跑,逃进释迦牟尼佛的怀抱。因为释迦牟尼佛发心行菩萨道,内心充满着对众生的慈悲,没有对众生嗔恨、伤害的念头,那种心念所散发出来的心波,能够感动到动物,使动物一看到他的身相,接触到他的影子,就有一种安慰的、无惧的感觉。所以,这只小鸽子投进了释迦牟尼佛的怀抱,感觉到生命的被救与安稳。这时追赶过来的老鹰就跟释迦牟尼佛说:“这只鸽子是我的猎物,应该还给我,否则我会当下饿死。有了这只鸽子,就有了我的生命,没有这只鸽子,就没有我的生命。你同情这只鸽子,难道你就不同情我吗?”释迦牟尼佛为了救鸽子,也为了同情老鹰,不惜跟老鹰商量,要割下自己的肉来喂鹰。“好,可以呀!这只鸽子肉有多重,你所割下来的肉也必须有多重!”释迦牟尼佛就割下身上的肉跟鸽子的体重相秤量,结果切下一块,重量不如鸽子,再切下一块,还是不够。最后舍命全身秤量,才与鸽子的重量相等。这个时候,忉利天王感动了,他现出天王之身,然后向这一位菩萨匍伏顶礼、赞叹,是真菩萨,必定成佛,同时请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务必也要度他。  所以,成佛是要经过生生世世、无量无尽的行布施。(慧净法师2006年4月16日讲于弥陀共修会第40课)

为什么佛陀要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喂虎?

为了保护弱小的生灵不被伤害,强大的觅食者又不会被饿到。就是说要维护各方的利益,只能牺牲自己。应该与下面这个故事有关系。久远劫前,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平日广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总是能够体察民情,悉心倾听,应愿供给,从不吝惜。 一日,帝释天王的天寿即将终了,心中愁闷不乐。 这时,所有的天龙鬼神见状,不约而同地相继询问:「天王您为什么如此面带愁容?」 帝释回答:「我的生命将尽,死亡的征兆也已经出现。如今佛法已经落没,恐怕再也没有仁慈的大菩萨住世,我不知往后将归向何处,所以心中发愁啊!」 诸天龙鬼神说:「在人世间有一位萨波达王,平日广修菩萨的道法,持戒完满,德行高远,慈愍众生,恩泽惠及有情、福德隆盛;不久之后,就会成佛,您若归投于他,必能长养法身,断诸疑虑!」 帝释天王为了试探萨波达王,因此命令边境护守的王将毗首羯磨:「今天本王想测试萨波达王是否真的慈悲为怀,愍念众生,乃至是不是一位如实修行菩萨道的行者。请你化身为鸽,我将变作大鹰,急追在后,追到萨波达王的座前,你所化作的鸽子佯装出畏惧惶恐的表情,苦苦哀求国王给予保护,如果萨波达王确实心怀仁慈,必定会接受你的归投,这样一来便可速知真假。」 言毕,毗首羯磨便化作一只鸽,帝释天王变成大鹰,凶猛地紧跟在鸽子后方,穷追不舍。 鸽子一路惊慌地飞到萨波达王座前,一见萨波达王,便急急钻进国王腋下,上气不接下气地哀求萨波达王,保护它的小命。 同时间,紧追在后的大鹰也来到了殿前,看到千辛万苦就快到手的鸽子,被萨波达王保护在衣袖之下,便目露凶光地说:「我数日来饥饿难忍,已没有耐心了,你身边的那只鸽子是我觅来的美食,速速归还给我!」 萨波达王见状,缓缓地回答:「朕曾经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善护一切众生。今日我应该要救护这只鸽子,岂可归还给你,让你杀害生命来祭拜五脏六腑以求温饱呢?」 大鹰更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国王您说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今天如果您断绝了我的食物,我同样也活不下去。难道,我就不于一切众生吗?」 萨波达王于是语带慈祥地询问大鹰:「你需要什么食物充饥?只要能够放过鸽子一命,朕一定尽力满足你的需求!」 「只有刚杀的、热腾腾的肉,我才吃!」大鹰毫不留情地说道。 萨波达王心想:「它要求要吃刚杀的热肉,但是如果我害一以救一,也是

“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

1、割肉喂鹰:
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
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却回答道:如果我放了这只鸽子,那么这只鸽子是活了,我却会被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就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另外一边,然后自己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老虎母子饥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饥饿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当时众仙人看到这一幕,就问:“有谁能舍弃自己身体,挽救下面这些老虎?”太子当时正修禅定,他从定中听到问话,心想:“很好!我的愿实现了。”
太子话音刚落,曼陀罗花如雨而下,大地为之震动。太子就脱下鹿皮衣,把自己的头目缠住,然后跳下悬岩,倒在饿虎身边。母虎得到菩萨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扩展资料:
佛陀宣扬教理,采用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动的神通故事进行隐喻的方式。佛经故事记载的佛陀的前生——摩诃萨埵王子修行舍身饲虎,就是一个生动的含有隐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说,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数次捐献出自己的身体,白白地丧失性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瞋恚,有的是因为愚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贪心起时如饿虎,嗔心起时如猛虎,痴

佛祖割肉喂虎,是大善否?

佛祖割肉自然救了虎,可被救的虎还是要吃肉杀生,此罪过是否要算在佛祖头上?请大神指点!==============================================================================风车:佛祖割肉救虎,是善,但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只老虎,需要从佛学角度说明,这个典故,就是想说牺牲小我行善.但是楼主既然提出老虎之后的生物性的可能性,我就也进行几种假设1,之后这只虎如果饿死,不是佛祖害死的;2,之后这只老虎咬死人了,又分两类a,咬死坏人,b,咬死好人,对我来说,几乎不用分开讨论.因为佛学范畴讲究轮回,因果,这个人被佛祖所救的老虎咬死,必然是有原因,介于这个原因,老虎不能单纯说是作恶,即使做恶,也有报应的时候.就像这只该饿死的老虎只是被佛祖利用来做事一样.因为受了佛祖恩惠,它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报恩~3,之后这只老虎吃了食草动物或者食肉动物【引用百度百科:六道,佛学术语,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按照佛学说法,畜生和人其实都是六道轮回中,所以一定意义上,老虎吃了别的动物,和人一样,所以同上~楼主还有什么疑问?

捐弃所恃 舍身喂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抛弃了所依靠、凭借的(东西),把自己喂了老虎。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
在久远劫以前,大车国有三个太子,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最后,三太子舍身施虎。
扩展资料:
舍身饲虎,佛教故事,出自《贤愚经》卷1《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见《大正藏》第4册,第352页。
佛经中说,印度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同到山中打猎,见一只母虎带着数只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欲将小虎吃掉。三太子萨埵见状,将二位兄长支走,来到山间,卧在母虎前,饿虎已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用利木刺伤身体,然后跳下山崖,让母虎啖血。
母虎啖血恢复气力后与小虎们一起食尽萨埵身上的肉。二位哥哥不见弟弟,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骨,赶紧回宫禀告父王。国王和夫人赶到山中,抱着萨埵尸骨痛哭,然后收拾遗骨修塔供养。
摩诃萨埵为了挽救老虎生命而甘愿牺牲自己肉身的萨埵太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这种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各种善行的绘画作品被称为本生故事画。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rouweihu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