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以逸待劳”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逸待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哪个是以逸待劳取胜的?、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以逸待劳的典故、成语 以逸待劳 出处?、以逸待劳是何意?出自于哪?等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之计,就是在敌人气势正盛之际,采取不直接进攻的战略,而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消磨敌人士气,使敌人疲于奔命。同时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从而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哪个是以逸待劳取胜的?

选夷陵之战之战吧,过程我就不分析了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也是三十六计之一,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近义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反义词:疲于奔命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1bVBAqJ10EcTEJv9_GhQ0IlsSESCFHg75106i3XEjU7SCcFyBjFzmxzS5wXpYEMmPYgg8YB9iyjMHlLKZsQyAykBqZiCx6zDxKeaGBJDZK

以逸待劳的典故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成语 以逸待劳 出处?

以逸待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ǐ yì dài láo,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敌众》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此书生之言耳。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军以逸待劳,自可取胜。”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悼公曰:“何为以逸待劳之策?”荀罃对曰:”兵不可以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以屡勤,屡勤则怨。内疲而外怨,以此御楚,臣未见其胜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1]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养精蓄锐以守为攻,待敌人疲劳时攻击。【出处】唐·姚思廉《梁书·陈庆之传》。西汉末年,刘秀派征西大将军冯异攻打一个叫“枸邑”的地方。军阀隗嚣得到这个消息后,也命部将行巡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面对强敌,冯异对手下人说:“我们必须抢在敌人前面到达,以逸待劳。”于是他命令部队加速前进,在行巡之前到达了枸邑,使士兵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当行巡率兵到达时,脚跟未稳,冯异迅速出击,大获全胜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yidailao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