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仗气直书”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仗气直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帮我翻译一段古文:、古文翻译、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什么仗、黄继光炸碉堡的书集面、帮我翻译一段古文:、说一下关于俾斯麦的名言呀,有没有什么关于他的书或者关于他的网站?、( )( )直书 成语、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什么仗等

帮我翻译一段古文:

您好!烈士重视名声,壮士注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南史、董狐得仗义直书,不避讳势;韦昭、崔浩的奋笔直书,无所取媚于人。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的而留芳余烈,人们到现在还称道。和王沈写《魏书》相比,后者通过邪曲的笔法获取高官,再和董统写《燕史》相比,后者通过取媚于势而获取荣华,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穿九泉,也不能比喻出韦昭、崔浩和王沈、董统的高下。

古文翻译

  由于回答字数限制在10000以内,我只能解答你第一条问题。
  1、曲笔
  自从有了人伦,就产生了家国。孝顺父亲,教育儿子,侍奉君主,管理大臣,亲密和疏远的关系形成以后,(人之间的)等级就有了差别。所以“儿子为父亲隐讳,直道就在其中”,这是《论语》的思想;内外有别,抑恶扬善,这是《春秋》的大义。从此以后,一切按老规矩行事。记载历史的官员对于有涉及到君王、父辈的事情,一定用词有很多隐讳,虽然不够直白,但是维护了名教。那些搬弄词句,掩饰过错的,像王隐、虞预互相攻击凌辱,裴子野、沈休文(沈约字休文)相互释嫌道歉。是写是删全由自己臆断,用笔记载历史随心所欲,这是作者的丑行,人们都厌恶的行为。也有弄虚作假,记录不存在的事:有的赞美别人,借以获取私利;有的诬蔑别人,借以公报私仇。比如王沈写《魏录》贬低甄之诏,陆机写《晋史》,虚张抵挡诸葛亮的声势,班固接受金钱才开始写史书,陈寿借人的米才开始为人写传记。另外又有记载的奸贼、凶人,就算在朝市上示众,扔给豺狼虎豹去吃都不过分。
  但是历史没有直白的写,用曲笔代替,如果此事已经大白天下,那么现在就不要相信书上的了。如果有从前贤人没有发现的曲笔,后来的人也不清楚的,现在稍微扩展一下见闻,用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汉书·更始传》称更始帝刘玄非常懦弱,他刚即位,面朝南而立,朝见群臣,羞愧得流汗,双手摩擦坐席不敢抬头看。他还在微贱的时候,就能结交刺客报仇,在绿林避难,以豪杰成名。怎么会贵为君王之后,反而到了这种情形?定是作者曲笔逢迎当时(势),衬托光武帝刘秀的美名;用阿谀的言辞取媚君王,来雪刘伯升(刘秀之兄,被刘玄所杀)的仇怨。而且光武中兴时期的历史,都出自东观(当时的修史馆),有的是汉明帝所定,有的是马皇后修订,而后国统延续,书籍都没有改动,于是冒用别人姓名(指汉明帝以别人名义修史),空流传了假的写史者。陈寿《三国志·刘后主传》说:“蜀国没有史官,所以灾难、祥瑞都没有记载。”但是又说黄气在姊归出现,群鸟坠落在江水中,成都有景星出现,益州没有宰相之气,如果蜀国没有设置史官,这些事从何得知?大概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在蜀国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以诽谤。
  古代诸侯争霸,胜负没有定数,但是别人的长处一定要夸赞,自己的短处也不隐讳。到了近古时代,不再听到极公正的言论,都说自己的国家好,都说别人的家庭坏。而魏收(《魏书》作者)因为元氏(北魏)发源在华夏的边远地区,被华夏各部所欺凌,于是把自己抬举的很高,
  把桑乾地区比喻成周、汉国家;对中原排斥贬低,把自己蛮夷之地和建邺(今南京,当时南朝国都)相提并论。作为敌对的两国,打仗结怨,在檄文当中,相互诬蔑敌人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写入史册,就不好随便写了。如果不理解这个意思,怎么能谈论历史呢?史书上的曲笔虚假,不过十分之一二,谈论作者的罪过,已经太过太多。而魏收在史书中掺杂寓言,几乎超过一半的内容,从仓颉以来,很少见这样的人,而李百药的《齐书》被称为实录,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李百药(字重规)的父亲(李德林,也是史官)没有写到的地方,魏收(字伯起)署以公辅(李德林字公辅)的名字,借其大名,此事和顾雍(字元叹)一事类似(顾雍的老师蔡邕,对他非常赏识,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他,所以师徒同名),既然受人恩惠就要回报,所以互相吹嘘赞美对方。但是一定要说鲁昭公懂得礼节(语出论语),我不相信。俗语说:“给敌人冠以贼的名义,就可以征讨他们了。”比如王劭的直言不屈,可以和古人相比。而魏书里的评论比较偏激,所以人们说它不够正直。没有说明他(魏收)的错误之处,却轻易的对他大肆口诛笔伐,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无名,不好取胜。探寻这种观点的起源,大概是因为王劭(字君懋)写史没有采用曲笔,直言不讳,所以获罪。有的人借史官之手,来报复私人恩怨,不然的话,为什么讨厌正直、憎恨主人如此强烈呢!
  霜雪落下,才会见到松树的风操;国家丧乱,才能体现忠臣的气节。比如汉末的董承、耿纪,晋初的诸葛恪、毋丘俭,齐初的刘秉、袁粲,周末的王谦、尉迥,都是破家殉国,视死如生的人。而历代的史书,都称他们为逆臣,怎么能够激励名教,来规劝臣子们呢!古代记载史书,让贼臣逆子们害怕;现在记载史书,让忠臣义士羞愤。若使南、董(南史和董狐,都是春秋时史官,以直言不讳著称)有灵,一定会在九泉之下愤恨不已。
  从梁、陈以后,隋、周之前,那些史书都是贞观年间史官们所撰,近代的事情容易查证,真假可以分别。那些朝廷贵臣,他们的父祖都有传记,考察史实,都是子孙们捏造的,如果去询问凡人、老人,事情和他们子孙说的有所不同,大多都不符实。如果前秦的人不死,就能验证苻生(前秦皇帝)是被诬蔑了;蜀国的老人还在的话,就知到诸葛亮多被歪曲了。这都是自古都值得遗憾的事,不仅仅是现在!
  史书的作用,是记录功过,抑恶扬善,一朝得失,就会荣辱千年。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如何能称史官。但自古就没有听说因为直笔被杀,也没有听说因为曲笔获罪的。所以隐侯(沈约的谥号)的《宋书》有许多臆测,萧武帝明知但没有问罪他;魏寿的《魏史》也多有失实,齐宣帝明知也没有谴责他。所以让史臣能够凭自己的爱憎,自己的良心,进不怕势,退无愧自身,追求实录,不是很难吗?啊!这也是君王们应该改革的。
  2、鉴识
  人的鉴识有通有塞,天也有晴有暗,诋毁和赞美也因此而不同,爱憎也因此各异。三王(尧舜禹)被诬谤,到鲁连(战国时齐国人)才得以澄清;春秋五霸的大名,到孔宣王(孔子)受到贬低。发生的事请已经不会变了,但是人的鉴识各有不同,要想追求中和一致,还不得千年才能遇到一次!更何况史书的记载,博大广浩,学者如果做不到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迹,推断深远的事情,怎么能够分辨利害关系,清楚谁善谁恶呢。
  历览《左传》,是传记中写的最好的,但是经历了汉、魏之后,竟然没有被选为学习的教材,儒者都不原意研究它,而都推荐二《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丘明曾担任鲁国史官,接受过孔子所传,论年龄是生活在一个时期,论才能也差不多。这二传的作者,都是孔氏的弟子,势者的门人,才能和鉴识本来就悬殊,年代又不同,怎么能依靠传说,比作亲受的呢!在加上二《传》的道理多有乖僻,语言有多有低俗,和《左传》相比,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我们知道《膏肓》、《墨守》,是腐儒们的任意之作;卖饼(比喻公羊传作者)、太官(比喻左传作者),真实智慧之人的明鉴。后来《史记》、《汉书》相继问世,继承前人的业绩。王充写书,褒扬班固而贬低司马迁;张辅的意见,又贬低班固而褒扬司马迁。但是这两部书(史记、汉书),虽然各有长短,各有得失,但文风大致相同,可以归为一类。张晏说:司马迁死后,丢失了《龟策传》、《日者传》,褚少孙修补了其缺部分,言词低俗,不是司马迁的本意。根据司马迁所撰的《五帝本纪》、七十列传,称虞舜见房屋狭窄简陋,于是从暗穴走出;孔子死后,门人推奉他就像他活着一样。这么低级的语言,又比褚少孙还严重,怎么能单单归咎褚少孙,而全都推崇司马迁呢?刘轨思考察汉史,很看重班固的才能,只是讥讽他在本纪中没有载入汉少帝,而把高后写入本纪。吕弘不是姓刘,而在汉宫里长大。当时天下无主,吕后称制,所以班固借她的岁月,来写编年史。而吕雉本人的事迹,都写进了《外戚列传》。就好比周成王还是小孩的时候,史书记载的事周公摄政之年;周厉王被流放彘地,史书依然以共和纪年。而周公、召公,在世家里都有传。班固遵循这个规矩,是非常合适的,真实虽然班固处于巧心,反被愚蠢的人(刘轨思之流)所嘲笑。
  刘祥写的《宋书·序录》,分别评论了各家所撰的晋史,他说:“法盛的《中兴》,荒唐缺乏庄重,王隐、徐广等人,只会用华丽的词句。”叙述史事,应当客观而不是追求华丽,体现事实而不用俗语,文笔直白,核准事实,达到这样就行了。若一定要达到孔融(字文举)的出众,刘帧(字公干)的飘逸,扬雄(字子云)的含蓄,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华丽,这些都是绮绣文字,夸张刻画的,要想再达到实录,能行吗?以此来贬低作者,就知道刘祥是妄自发表反对意见了。
  人的起落,由于机遇。人的穷富,因为命运。书的作
  用,也是如此。《尚书》的古文,是《六经》中最高的,《春秋左氏》,是三《传》中最好的。而从秦到晋,五百多年,这两部书隐没于世,没有流传下来。后来梅赜献上《尚书》,杜预写注释,然后被推崇一时,留名千古。老子《道德经》写成在周朝,《庄子》写成在楚国时,遭遇汉文帝、景帝才开始流传,到嵇康、阮籍时才开始受到重视。像这样的,是无法一一列举的!所以说“人的起落,由于机遇。人的穷富,因为命运。”如果赶上当时没有又鉴识的人,缺乏知音,就像《论衡》(王充作所)没有遇到菜邕(字伯喈),《太玄》(扬雄所作)没有遇到张衡(字平子),也必定会像烟火消灭,像雨泥湮没,怎会有死而不朽扬名后世的呢?
  3、品藻
  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香草、臭草放在不同的容器里,恶枭和鸾凤不比翼而飞。比如商臣、冒顿、南蛮、北狄,相距万里;伊尹、霍光,一个在商朝一个在汉朝,相隔千年。而世人一说到悖逆,就会提到商臣、冒顿;一说到忠顺,就会提到伊尹、霍光,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事迹差不多,虽然隔着时空。何必非得要时空相连,才能成为同类呢?
  史书自从司马迁、班固开始,开始以品类相从。但是其中有的因为年月更迭,有的因为人物不多,而追求文笔一致,是不可多得的。所以韩非、老子的传记,写在一卷里;董卓、袁绍,也没有分开写。难道是韩非、老子都是被推崇的贤人,书上尊为“子”(韩非子、老子);袁绍、董卓都是英雄,生在汉末。依次来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一类。也有一大伙人(写在一篇传记里),应该分别归类,而(史官)不能判定他们的类别,分清他们的品质,导致了兰草、艾草相互掺杂,红色、紫色没有区分,是谁的过错?应该是史官的责任吧。
  根据班固的《古今人表》,包含了上亿年的人物,百家学说,把他们分成三科,归为九等。他的用词很妙,他的含义很确切。至于篇中所列举的,都像他所叙述的那样!比如孔子门人著名的,颜回称得为贤人,至于其它人,不好划分。现在先列举伯牛后说曾参,先列仲弓后说冉有,追求折中的思想,这个道理我没听过。又楚王路过邓国,邓侯的三个外甥请求杀了楚王,邓侯不同意,最后邓国被灭亡。现在把邓侯列入下愚之上(九等中的下上等),宁肯让别人负了自己,因为行善而遭遇噩运,以此为戒,怎么劝人向善?如果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邓侯由于失策,所以被列为下三等。那么他三个外甥见机而作,在楚王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就做出决断,就该高高在上,放在上等,为何只能和邓侯挨着,列在中庸下流(九等中的中下等)而已?又班固列举的晋文王的臣子,舟之侨在上等,阳处父在其后,士会在最后。又列举的燕国太子丹的宾客,高渐离在首位,荆轲在中等,秦舞阳在最后。这些都是是非混淆,善恶不分,有的是好比认为瓦砾珍贵宝玉低贱,有的是好比驾笨马而放弃了良驹。以此为镜,能骗住谁呢?
  又江充、息夫躬谄媚迷惑皇帝,使灾祸延及皇子,荼毒了忠良大臣。评论他们的奸恶,比石显要严重得多。而班固写他们,没有列在佞幸之类。杨王孙裸葬,有悖常礼,是个狂狷之徒,考核他的一生,也没有其它值得写的事,而却与朱云同列,并写在这卷列传之首,不是很肮脏的吗?
  如果在看别的记载,别的杂传,诸如此类谬误,实在很多。根据刘向的《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的妻子,从头到尾,一点才行都不值得称道,只是怨恨自己丈夫,投河而死。她的轻生有似古冶,她的殉节不同于曹娥,她是凶险顽固之人,强悍的妇人,却与贞烈的人为伍,不合道理。
  又嵇康的《高士传》,他所记载的人多了,而颜回、蘧瑗,却没有被写入。他二人虽然喜欢大道,不喜荣华,安贫守志,而把他们拘忌在名教之流,未免流俗了。正如董仲舒、扬子云,也是钻研四书,熟读六经的,遵循孔子的教义,鲁国的儒风,与他们有什么差别,应该都列入其中。颜回、蘧瑗可以舍弃,而扬雄、董仲舒获得重视,班固可谓只认得二五而不认得十者啊。到了近代,史臣所写,分析他们的错误,也往往不少。比如阳瓒在边城效力,为国捐躯,死在敌人之手,在宋代,也是刘(?)、卜(天生)之徒?而沈约竟然不加以标榜赞扬,只把他写在《索虏》篇里。纪僧真修节励行,始终没有过错,而萧子显把他和小人们写到一起,列入《恩幸》篇里。王頍的文章不够好,武艺更突出,他亲自拜见外戚藩镇,首先发动叛乱。撰写隋史的人如果不能把他和枭雄并列,也该附在《杨谅传》中,却把他和词人写在一起,和庶吉士们为伍。这类的编纂,难道合适吗?
  孔子说:“以貌取人,就会错失子羽这类人;以言取人,就会错失宰予这类人。”光武帝则受被庞萌所误,曹操被张邈欺瞒。事迹陈述在史书中,只有善恶昭然可见。如果不借助许劭、郭林宗的鉴别,裴松之、王?的妙喻,而作者把人物的事迹写进书里,不能使善恶有所区分,这又是谁的过错?是史官的责任。
  能够鉴定类别,分出等次,使小人君子各有所,上智、中庸的等差各有所叙,则惩恶劝善,为将来永远作为告诫、榜样,激浊扬清,就能不朽了。
  4、直笔
  人遵循五常(五常即五种行为规则,又称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士人有各种行为,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然而世人大多都趋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为,为什么?俗话说:“正直的像弓弦一样,往往死在路边;邪曲的像铁钩一样,反而会加官晋爵。”所以人们宁可顺从(势)来保障自己,也不违逆(势)以防受害。更何况史书的任务,就是劝诫世人,树立风气。遇到贼臣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直白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一旦把他们的恶行记载下来,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这样说来,岂不可怕!
  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比如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董狐自己没有犯错,依然果断行事,然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比如齐史记载崔杼弑君,
  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被处以刑罚,被当时任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强直的性格,和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因此张俨发愤,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窃自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们足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
  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词句,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而我们披沙淘金,有时就能有所收获。根据金行在历(五行、天文用语,可能代指一定时期),史官特别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发生矛盾的时候,比如在渭曲(今陕西大荔东南)列阵,被诸葛亮所击败,又比如高贵乡公(曹髦)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杀伤。陈寿、王隐,都笔口无言,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鉴齿(人名),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刃犯驾的说法。历朝历代的诬造,从此被澄清。考察习鉴齿的记事,不就是近代的正直之人吗?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追求真实。根据当时(宋孝王写《风俗传》的时候)北魏的王公,祖宗产业还没有丧尽;(王劭写《齐志》的时候)北齐的将相,后代仍然还在。而这两人直书他们的避讳,没有一点害怕。刚正不阿,不就是这类人吗?
  烈士重视名声,壮士注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南史、董狐得仗义直书,不避讳势;韦昭、崔浩的奋笔直书,无所取媚于人。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的而留芳余烈,人们到现在还称道。和王沈写《魏书》相比,后者通过邪曲的笔法获取高官,再和董统写《燕史》相比,后者通过取媚于势而获取荣华,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穿九泉,也不能比喻出韦昭、崔浩和王沈、董统的高下。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什么仗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敦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等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征讨刘备。 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夏侯敦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敦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敦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的第一次全胜。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诸葛亮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史书有诗为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黄继光炸碉堡的书集面

黄继光(1931~1952)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四川中江人。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的营于10月19日夜奉命夺回上甘岭西侧的597.9高地。部队攻克数处阵地后,被7挺机枪的火力压制不能前进。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带两名战友连续摧毁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射孔的机枪在疯狂扫射。这时一个战友牺牲,一个战友负重伤,手雷也掷完。多处负伤的黄继光,毅然顽强地爬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机枪射孔,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夺取高地开辟了道路。根据他生前的申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发财垭的苦孩子
1930年农历11月20日,黄继光诞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叫发财垭的山村。 发财垭这个山村是个挺好的地方,周围是绿油油的青山,山上长满了松柏、毛竹,山涧里溪水清彻,应该说是个发财的好地方,叫它发财垭很有道理。
有一天,继光忽然向正在灶前烧饭的妈妈问了个怪问题:’发财是个啥意思?’ 妈妈回答说:’发财就是穿绸穿缎、住楼住院、吃鱼吃肉、有粮有钱呗!’’ 那咱家为什么不发财呢?’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什么活都不干的地主能发财,而他的爸爸,农活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晒的粉条,又细又白,方园几十里都出名,他们全家勤劳吃苦,为什么发不了财呢? 继光家里只有7亩地,大多在山坡上,只有3亩好地。他父亲起早贪黑,辛苦一年下来,除了交租交税只剩下几斗粮食,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没办法,向地主李积成借了一担油,想炸米糕卖点钱。借一担油,说好春天还一担半,秋天还3担。可是,没想到,生意做砸了,没赚到一个铜板,只好又去给地主扛活,还得种自家的地,不出两个月,就病倒了。
一天,继光的父亲躺在床上吃药,地主李积成来要帐了,哪有钱还帐啊。不还帐,地主李积成就把父亲抓走,喊来几个地痞流氓,呆在继光家里,又吃又喝,还抽起了鸦片,最后,只好把那3亩好地抵了债。父亲被地主关了7天,病上加气,回业病更重了。这年的三月初二,父亲把继光兄弟几个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 ’爸爸不行了。要记住,是谁把爸爸逼死的……你们要孝敬你妈,她苦了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要争口气……’不久,继光的爸爸就死了。
继光虽然年纪小,为了挣点钱,只好给地主肖伯岳家去打长工。黄继光干了8个月,地主肖伯岳说:’你人太小,干不了什么活,明天你回家吧!这几个月,我管你吃,管你喝,把本都赔了,乡里乡亲的就不说了,快过年了,给你一只猪娃子,回家过年吧!’ 继光没办法,又来到地主李积成家干活。明知道爸爸是被李积成逼死的,可为了糊口,只得忍气给他干活。小继光白天赶着牛上山,晚上回来还得担水、扫院子、倒尿盆,睡在牛棚里,吃的连猪狗都不如。干了半年,快该发工钱了。这天天不亮,继光就上山放牛了,可是,牛刚吃过一遍草,地主李积成就急匆匆地赶上山来,骂道:’你小子安的好心,你要把老子摔死啊!’继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早上赶牛出来时,牛屙了一堆屎在院子当中,因为天黑,继光没有看见。地主李积成踩在牛屎上,摔了一个跟头。地主李积成恶狠狠地喊道:’ 你把牛屎吃了!’继光忍着气,把牛屎铲除了,把院子扫干净了,地主还不答应。地主恶声声地喊道:’今天不许你吃饭,罚你挑20担水!’可怜的小继光,饿着肚子,一担一担地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一步一步地爬上高台阶,一桶一桶地把水倒在水池里。一担水有七、八十斤重啊!小继光挑了几趟,终于支持不住了,摔倒在院墙边。长工陈大叔实在看不下去,把继光扶起来找老地主说理,地主李积成恶狠狠地说:’你们要造反啊!不想干都给我滚!’继光实在忍不下去了,说:’老子不干了,你给老子工钱!’地主李积成骂道:’你龟儿子还要工钱,我的水桶被你摔坏了,赔我水桶!’ 继光干了大半年,连一个铜板也没拿到,他想,这仇,我一定记住,长大了,一定要报仇! 这就是发财垭的苦孩子黄继光的童年。
练好本领才能打好仗
1949年春天,中江县解放了。黄继光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工作,无论是剿匪、征收公粮,还是斗争恶霸地主,他都走在前面。穷人翻身,刚过了几天好日子,1950年,美帝国主义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黄继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锻炼,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1950年3月,黄继光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他穿上的崭新的军服,高兴得一宿没睡好觉。他想,我已经是志愿军战士了,一定得好好学习杀敌本领。
1951年7月1日夜,黄继光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大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连部当通讯员。 黄继光刚刚在连部报了到,就问连长:’什么时候打仗啊?’连长说:’性子莫急啊?来到这儿,还愁没有仗打?现在的任务是练兵,只有练好了本领,才能打胜仗!’黄继光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来朝鲜之前进行了短期军训,但是,连一些武器的性能都还没有掌握,怎么上前线杀敌呢?
从第二天起,黄继光就认真学习使用各种武器,步枪、手榴弹、还有自动枪、火箭筒、六零迫击炮,样样武器他都会用了。
不久,连里进行了一次攻防演习,连长特别要考察一下黄继光这个新来的通讯员。一个月亮皎洁的夜晚,微风吹拂着满山遍野叫不出名的杂树野花。连长一声令下,演习开始了。一排担任假敌,守住一个山头,二排担任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火力,三排实行迂回从侧翼突破。’黄继光!’连长叫道。’有!’’立即去三排传达命令,实施向敌人侧后迂回,强攻敌人阵地,15分钟拿下山头!’继光流利地复述了连长的命令,躬身向三排方向跑去。 借着月光,连长见黄继光一会儿疾跑,一会儿隐蔽,在开阔地带则利用仅有的几棵马尾松作掩护匍匐前进,动作十分麻利。 黄继光在一条小河前停住了,是涉水过河,还是走远处的那座小桥?黄继光猫着腰向着小桥跑去。可是,突然又停下了脚步,左右看了看,果断地下了河。他一步一步小心地朝前走,枪枝弹药被他高高地举过头。不大一会儿,黄继光向三排传达完命令,又从原路跑回来了。可是,黄继光找不到连长了,他四下张望,紧张地思考着,便向连长新的指挥位置跑过来。 连长对黄继光在演习中的表现非常满意。连长在总结时说:’黄继光是第一次参加军演习。他在传达命令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利用地形、地物,并在指挥所转移位置后,迅速作出判断,顺利找到新的指挥所。’连长也指出黄继光的不足,主要是过河时有所犹豫,一开始想过小桥。如果是实战,那座小桥不是被敌人炸掉,就是被敌人火力控制,往桥上走不是要挨敌人的子弹吗?好在,他很快就过了河,可是,耽误了几分钟时间,就有可能误大事。黄继光听了连长的总结,心想,要当个好战士不容易,还得苦学苦练才行。
当好一颗螺丝钉
1952年2月,黄继光跟随部队来到五圣山前的781高地。黄继光想,这下可有仗打了。可是,越想打仗,越没仗打,领导上让他跟副指导员吴保生一起随连后勤转移到五圣山后面去。黄继光沉不住气了,找到副指导员,说’我参军快一年了,连一次小仗都没打过,这算什么志愿军战士?我妈妈正等着我的立功喜报呢。让我留在前方吧,我一定努力杀敌,争取戴大红花!’ 副指导员挺喜欢黄继光这个小战士,但是,觉得黄继光还不懂得后勤工作的重要,就开导他说:’小黄啊!你看看咱这个钟走得准不准啊?’继光说:’挺准的’’为什么那么准呢?’’里头的机器挺灵呗!’’机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发条、齿轮、还有表针、表盘。’’还有什么?’继光眼珠子转了几转,想不起来。副指导员说:’想想看,齿轮、表针、发条是由什么联接起来的?’’是一颗一颗小螺丝钉。’’对了,要是没有螺丝钉,机器不就散架了吗?还怎么能转动呢?’ 黄继光挺聪明,他明白了,副指导员是让他懂得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从此,他不再要求留在前方了。
黄继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了6个月的后勤工作,很出色。 他除了送信,整天不闲着,拾柴、挑水、切菜、烧锅,成了炊事班的一员。别的同志让他歇一会儿,他说:’我比杨根思、董存瑞、刘胡兰差远了,人家立了那么大功,咱干这点活还累着啦!’ 每次给前沿分发弹药,黄继光都抢着去。别人一天送两趟,他一天送三趟。他还跑到机炮连帮着打坑道,抡起大锤来,一口气就是一百多下。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不说就跑了。 连里有个打铁组,黄继光经常从外面拾来炸弹片、汽油弹壳,有一回还背来半截坦克车上的炮筒子,有空还跟着学打铁,他打的菜刀、锅铲、斧头,还正经不错呢。 黄继光用肥皂特别费,每回都买好几条。
有一回,司务长问他:’你买那么多肥皂干嘛用?吃也吃不了那么快啊!’他说他不会洗,所以使的多。后来才知道,黄继光买那么多肥皂,是给前沿的同志洗衣服。 黄继光踏踏实实做好后勤工作,心甘情愿做一颗螺丝钉,大家都非常赞佩,一致选举他做代表参加团里的庆功会,领导给他记了三等功,还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向敌人的机枪口扑去
1952年10月14日,敌人发动了’金化攻势’。这个攻势,由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直接指挥,有6万兵力,300余门大炮,176辆坦克,上百架飞机,向我军两个连守卫的阵地-上甘岭地区的597.9和537.7高地发起猛攻。敌人每天出动100架次的飞机投掷重磅炸弹,最多一天投了500多枚。每天打10-30万发炮弹,山头削低了两米,岩石粉末厚达1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顽强战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几天以后,敌人以伤亡数千人的代价,才占领了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 在战斗一开始,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几天以后,又跟随营参谋长张广生到6连参加反击。
这一天是1952年10月19日
上甘岭反击战即将开始,上级决定由6连担任突击。参谋长张广生召开了6连全连大会。坑道里摆着一个大沙盘,沙盘中央是一个标高597.9的高地。 这是敌人占去了的表面阵地战略要地,它的周围是标有’6’、’5’、’4’、’0’等数字的小山包。
张广生向全连战士简要说明了敌人发动’金化攻势’以来敌我双方的态势,然后说:’同志们,敌人占领了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是说明它取得了胜利?不!这只能说它骑上了老虎背,爬上了火山顶。今天晚上,我们就要发起反击,要把它从老虎背上打下来,让它摔个粉身碎骨。 参谋长张广生手拿一根枪通条,指点着沙盘说:’坚守在紧靠597.9主峰1号阵地大坑道的钢八连,负责消灭主峰上的敌人。兄弟部队的4连向2号阵地上的敌人冲击,你们的任务,是从 597.9高地西北的山脚打上去。
这个山脚,昨天敌人用一个营的兵力冲击了整整一天,我们的战士打垮了敌人近30次冲击,杀伤敌人近200名,主动转入5号阵地的坑道,继续战斗。’ 他扫视了一下聚精会神听他讲解的全连指战员,放慢速度,一字一句地说’你们的具体任务是:’先夺取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最后把0号拿下来。’枪通条停在插有0号小旗的山包上。重重地点了两下。参谋长接着说:’0号阵地贴近主峰,夺下了它,就象足球运动员冲进了对方的禁区,但是……’参谋长停顿了几秒钟,坑道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但是,要占领这个0号地很不容易。这里有一个大火力发射点,它严密封锁着通向阵地的道路,要准备打一场艰苦的大仗。’ 张广生说到这儿,把枪通条放下,提高声音说:’今天是我们营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第一仗,只许打好,不许打坏。我们要坚决把597.9主峰从敌人手中夺回来。 ’
听完参谋长的动员,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还喊起了口号:’坚决完成!’’誓死夺回597.9阵地!’’用胜利向毛主席、金将军报喜!’ 坑道里,战士们紧张地做战斗准备。
黄继光检查了一下,一切已准备停当。忽然地想起,应该给妈妈写封信。来到朝鲜,他给妈妈写信不多。前几天,他收到一封妈妈的来信。他找出来,凑着子弹箱上的烛光,翻看起来。信中说:’我一到乡公所,大家就把我围住了,忙着握手。乡长说:你儿子继光进步很快,战斗很好,身体也好,立了功,得了奖,这是他寄回的喜报。儿啊!你一定要多杀几个美国鬼子啊!’黄继光在子弹箱上铺开一张白纸,恭恭敬敬地写下:’亲爱的妈妈……’他要告诉妈妈,他们接受了战斗任务,这回可要真的杀几个美国鬼子了。他还要告诉妈妈,他入团了,还想入党呢,要在战斗中接受考验……黄继光手中拿着笔,正要接着给妈妈写信,突然,我军的大炮轰轰的响起来,这是我军发起进攻的信号。黄继光赶紧收起纸笔,迅速向参谋长跑去,这封给妈妈的信没有写成-反击战开始了。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英雄的六连连续攻下了三个山头,就剩下0号阵地了。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是一个决定胜负的时刻。如果在夜幕降临之前,再拿不下0号阵地,已经攻下的3个阵地就会完全暴露在敌人炮火之下,隐蔽在1号坑道里的8连官兵就无法冲出坑道向597.9主峰发动攻击,就会前功尽弃,搏斗了一夜的战果就会毁于一旦,就没有退路了。 关键时刻到来了。阵地上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场面: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通讯员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同时向参谋长请战。 连长万福来说:’我去干掉它!我就不信制不服这群狗娘养的!’ 指导员冯玉庆说:’我去!我一个人也得把它拿下来!’ 黄继光忽地站起身,对参谋长说:’有我们通讯员在,就不能让首长去!’肖登良和吴三羊也站了起来。 参谋长张广生感动万分。经过慎重考虑,他作了决定,对黄继光说:’黄继光同志,你是人民的好儿子,任务交给你去完成。我相信,你不会辜负人民的嘱托,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张广生知道,黄继光一直羡慕6班的荣誉,现在,6班的战士全部受伤或牺牲了,为了保持和发扬6班的荣誉,他郑重地任命黄继光为6连6班代理班长。他紧紧地握住黄继光的手说:’代理班长同志,在战斗中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参谋长又对肖登良和吴三羊说:’我命令你们二人为6班战士,要服从黄继光指挥!’ 黄继光解开棉衣的衣扣,从贴身的衬衣口袋里掏出了妈妈的来信,小心地交给指导员。3个战士庄严地向指导员行礼,转身跑出洞口,向毒焰喷发、死神狞笑的敌人0号阵地冲去。
在光秃秃的山梁上,3个战士象一个钢铁的三角向前推进,三角的前方是黄继光,后面是肖登良和吴三羊。 铁三角在推进。在机枪织成的火绳和炮弹爆开的烟幕中,3个战士奋勇向前。吴三羊被敌人打中了,手里还抱着手雷。 指导员冯玉庆含着悲愤,让黄继光和肖登良找一挺机枪来,他要掩护他俩,尽快地干掉最后的敌人。在敌人炸毁的地堡里有3挺重机枪,其中有一挺损坏不严重,还可以用。黄继光和肖登良抬起那挺重机枪,刚要迈步,肖登良一下摔倒了。只见他的右臂和双腿都在冒血。继光赶紧卧倒,爬到肖良身旁,掏出急救包,为他包扎。’不要管我,快把……’肖登良忍着巨大的疼痛,让继光快走。 敌人疯狂的射击着,不能再拖延了。黄继光扔下机枪,向指导员喊了一声:’我去干掉它!’铁三角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箭头。 黄继光象箭头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冲向敌人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火力点。 敌人的探照灯迅速盯住了黄继光。黄继光马上停止了前进。他那被烟尘熏染的军装早已成为最好的迷彩服。他伏在那里,和大地融为一体,就象微微隆起的一个小土包。 探照灯光柱缓缓地向旁边移去,黄继光又前进了,突然,探照灯又打了回来,照明弹也一颗接一颗升起。瞬间,弹雨向黄继光倾泻过来。指导员冯玉庆瞪大眼睛凝视着黄继光,头上细细的汗粒变成了大颗大颗的汗珠,心想:’坏了!’他摸了摸身上的手榴弹,正要跃起冲上去,黄继光又在挪动,只是每挪动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他缓缓地弓起右腿,吃力地蹬着松土、碎石,上身靠着双肘撑起,一寸一寸地向前爬。他不躲避敌人的枪弹,也许已经没有躲避的力气。他只是一个劲地爬,爬……30米、25米、20米,离敌人越来越近了。 为什么不打手雷?黄继光继续艰难地向前挪动,15米、10米……黄继光慢慢地站了起来,先是抬起头,然后用右臂支起身子,右腿单跪,左手扶膝……在探照灯、照明弹的照射下,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他扬起右臂,手雷在敌人火力点前发出震耳欲聋爆炸声。 黄继光象一块山石,轰然倒地,冯玉庆跳起,冲向黄继光。他抬头一看,啊,黄继光象一只穿山甲,仍然在不顾一切地向前爬行。冯玉庆突然意识到,他没有手雷了,不然,他一定会打出去。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向前爬呢?冯玉庆一回头,看见3个送弹药的增援战士,他低声命令:’准备冲击!’ 就在这时候,只见黄继光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踉踉跄跄地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张开双臂,向敌人的机枪口扑去,堵住了那罪恶的子弹 … …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
(2000.10.19 11:02:04)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
永恒
献给黄继光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得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你响亮的名字永远不会磨灭,
和平塔将刻下你不朽的功勋。
你生命的火花,
在人类的历史上,
也同那些辉煌的名字一起
放射光芒!
——严辰
电影《上甘岭》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上甘岭精神曾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众多的英雄,黄继光又是两名特级英雄中的一位。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扑向敌人地堡,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射孔,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生平
■志愿军在中江县征集新兵,黄继光 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因身材较矮 开始未被选中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 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主动请战。
■弹药用光了,他毅然用胸膛堵住敌 人枪眼。其壮举赢得抗美援朝最高 荣誉——特级英雄

帮我翻译一段古文:

您好!烈士重视名声,壮士注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南史、董狐得仗义直书,不避讳势;韦昭、崔浩的奋笔直书,无所取媚于人。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的而留芳余烈,人们到现在还称道。和王沈写《魏书》相比,后者通过邪曲的笔法获取高官,再和董统写《燕史》相比,后者通过取媚于势而获取荣华,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穿九泉,也不能比喻出韦昭、崔浩和王沈、董统的高下。

说一下关于俾斯麦的名言呀,有没有什么关于他的书或者关于他的网站?

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 )( )直书 成语

仗气直书
(zhàng

zhí
shū)
解释:仗:凭借。坚持正义,如实地把事实写出来。
奋笔直书
(fèn

zhí
shū)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秉笔直书
(bǐng

zhí
shū)
解释: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什么仗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敦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等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征讨刘备。 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夏侯敦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敦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敦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的第一次全胜。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诸葛亮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史书有诗为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angqizhishu.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