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斩木揭竿”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斩木揭竿”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斩木揭竿属于哪个生肖、斩首从容是成语么、木字旁的成语有哪些、大秦帝国的军制和罗马帝国的军制有什么区别?、抛开芥蒂什么意思?、晁盖为何要揭竿而起?等

斩木揭竿属于哪个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猜一个吧!

斩首从容是成语么

  斩首从容 不是成语,斩 开头的成语如下:  斩草除根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斩将搴旗 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斩尽杀绝 全部杀光。比喻做事不留余地。  斩木揭竿 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斩头去尾 斩掉头部,除去尾部。指将整体分割。也指剩下中间部分。  斩钉切铁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利落。亦比喻雄健有力。同“斩钉截铁”。  斩竿揭木 犹言斩木揭竿。  斩钢截铁 比喻干脆利落,坚决果断。  斩关夺隘 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斩将夺旗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斩将刈旗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斩荆披棘 斩除荆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同“披荆斩棘”。  斩头沥血 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

木字旁的成语有哪些

村是木字旁 『包含有“村”字的成语』 “村”字开头的成语:(共10则) [c] 村夫俗子 村夫野老 村哥里妇 村歌社鼓 村歌社舞 村酒野蔬 村...

大秦帝国的军制和罗马帝国的军制有什么区别?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初分封诸侯时,秦原是一小国;公元前771年犬戎伐西周,杀周幽王于骊山,秦襄公领兵救援,有了一些战功,随即又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受到周王室器重,势力渐大。自秦襄公至穆公,先后攻灭西戎及一些周边小国,辟地千里,并向中原扩张。.
  从秦穆公开始,仿效当时的齐国,建立三军,“军”是当时的军队编制,每“军”约一万人(即秦国当时的兵力约3万人),以后发展到12500人,配有兵车三百乘(合一乘配一百人)。当时秦国的兵车并不多,且每乘兵车应配75人左右,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秦国多山地,道路险峻,不适合车战而适合步战的缘故;春秋以后的战争,往往向背变化、旷日持久,战场及于山泽林薮,争夺城池也变得重要起来,这些地域适合步、骑兵作战;青铜盔甲、铁盔甲为步、骑兵提供了较好的防御;以上这几点使秦军的作战思想和作战经验领先于中原各国,也是秦军能够纵横天下的原因之一
  到了战国时候,秦孝公即位后即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军规模骤增,《史记.苏秦列传》称秦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奋击就是步卒),这到有些夸大,笔者估计战国初期秦军在15~20万人左右。秦军人数和战力的骤增基本上应归功于实行了商鞅的“四制”。
  1、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新的田制,对土地以“户”为单位重新分配,这就是“辕田制”,国家的户口数锐增,也允许别国人来秦国耕织,使能够服兵役的秦国人大大增加,为普遍征兵创造了条件。
  2、 建立县制,将原贵族的封邑改为由国君任命的、可撤换的官吏管辖的行政区,这样摊派兵役、征集补给就极为方便了,且不存在抗命现象。县的组成是这样的:每五户为一伍;每十户为一什;百户为一里,里长称魁;五里为一邮,邮长称督;十里为一亭,长官称亭长,并设二卒称亭父、求盗;五亭为一乡,长官有牧、三老、游檄;十亭为一县(约一万户),长官为县令、县丞(主管民政)、县尉(主管治安)
  3、 建立县征兵制(至秦统一全国后为郡县征兵制),年满17周岁(大约,笔者不能肯定)的青年男子到都城服兵役一年(称为正卒);屯边一年(称为戍卒);另外每年在郡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但遇有大规模战事时则“年十五以上悉发”,服役期也无限期延长。也就是说凡是秦国子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这样就为秦军提供了大批兵员。
  4、 建立了新的爵位制,共18级,分为公士(步卒中有爵位的人)、上造(百夫长)、簪衷(驾御战车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左偏、裨将军,我们这里的一位仁兄?)、右庶长(右偏、裨将军)、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大将军),以后增置关内侯、列侯,总共20级(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与文官相比,公士至不更相当于士,大夫至五大夫相当于大夫,左庶长至大庶长相当于卿,关内侯和列侯相当于诸侯,得爵必须靠军功,不得世,有罪可夺爵。秦军军律规定斩首若干级可赏爵一级,俸禄五十石,超过以后类推。这样便果真做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军率先实行了军功制,大大刺激了全军将士,故此秦军战斗力很强。
  5、据杨宽先生《战国史》考证,秦军编制:
  基本作战单位:五人为伍,五十人设有“屯长”,一百人设有“百将”,五百人设有“五百主”。
  技术人员:国司空,负责测量城池面积大小和城墙的厚度
  秦军指挥官之卫队——短兵:
  短兵具有卫队性质,如果将官战死,短兵要受刑罚;如果短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每个五百主可以有“短兵”五十人,统率二个五百主的主将和享受一千石俸禄的县令都可以有短兵一百人。各级官长所拥有短兵的数目是和俸禄多少相适应的,八百石的、俸禄的可以有短兵八十人,七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七十人。国尉有短兵一千人,大将有短兵四千人。
  赏罚:
  屯长以下的士卒,按个人斩得敌人首级数目赏给爵位。屯长以上的指挥官按所部队斩得敌人首级数目赏给爵位。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短兵见上。
  军队围攻敌国城邑,能够斩首八千颗以上的,或在野战中能够斩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所有各级将吏都可以得到赏赐,都升爵一级。
  一个队如能斩得敌人五颗首级,这个队的每个士兵就获得爵位一级;如果怕死退避,就在千人围观之下,在城下遭受黥刑或劓刑的刑罚(以上根据商君书境内篇)。
  二、大秦皇朝时期
  1、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由皇帝亲派郡守、郡尉各一名,由郡尉领兵,郡兵作为武装力量来维持治安、消灭残存在民间的六国溃兵,并随时侯调戍边驻屯。因各地地理条件不同,郡兵分为材官(步兵)、轻车士(车兵)、骑士(骑兵)、楼船士(水兵)。各地郡兵调动须由皇帝亲自下令,带兵长官合勘虎符后才可执行,整个军队体系严密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2、 秦建国后,将各国兵器集中运到都城咸阳,“铸十二铜人”予以销毁,以使下人手无兵器不能造反(笔者注:斩木揭竿,皆为战具啊!)
  3、 战国后期至秦亡,秦军规模大致在100~200万人。有记载说秦建国后“发戍卒北筑长城40万,南戍50万,骊山、阿房之役60万”,但兵不够用,又征发罪犯、奴隶充数,并“发闾左谪戍”,不管闾左之民是否已服完兵役,仍须随时应征(古时候认为右为上、左为下,住在巷口右边的是富贵者,住在左边的是贫贱者)。兵役繁重如斯,难怪统一后只维持了三十余年!
  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的军队组成
  3个部落有30个胞族,1个胞族出100个步兵,10个骑兵。步兵3个千人队,1个千人队有10个百人队。骑兵3个战斗单位,1个战斗单位有100个骑兵,末期骑兵总数增约一倍,有600个骑兵。
  王政时代的军队装备
  青铜剑:有较长的劈砍型和较短的戮刺型。
  匕首:因刃状分成树叶型,三角型,短剑型。青铜质地,铁质较少。长约25—44厘米不等。木制,骨制或石制刀柄。
  投枪:据矛头分成长达0.5以上的粗大型,仅10厘米的纤细型,均为后世长矛和投枪的原型。
  木盾:木板为骨架,其上蒙牛皮。
  青铜盾:公元前7世纪始装备。
  椭圆形大盾:公元前6世纪始装备。
  头盔。
  王政时代军队领导体制不详
  王政时代军队阵法不详
  王政时代兵力:步兵3000,骑兵300,后期骑兵约600.
  塞维-图里乌斯时代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组成
  第一等级:10万阿司及以上者,出80个重装步兵百人队和18个骑兵百人队。
  第二等级:7.5万阿司者,出20个次重装步兵百人队。
  第三等级:5万阿司者,出20个次重装步兵百人队。
  第四等级:2.5万阿司者,出20个轻装步兵百人队。
  第五等级:1.1万阿司者,出30个轻装步兵百人队。
  无产者:出1个非战斗性百人队,初期不作正式战斗兵,后期可作轻装步兵。
  工匠:出2个百人队。
  乐师:出2个百人队。
  公元前241年,百人队大会改革,罗马35个部落中5个等级各出2个步兵百人队共35X2X5=350个,第一等级仍出18个骑兵百人队,工匠出2个百人队,乐师出2个百人队,无产者出1个百人队,总计373个百人队。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装备
  第一等级:骑兵全套骑兵装备,重装步兵有矛,剑,头盔,圆盾,胫甲,胸甲,防护装备皆铜制或皮制。
  第二,三等级:装备与重装步兵相似,仅有圆木盾,无甲衣和铜盾。
  第四等级:装备有矛,无甲衣。
  第五等级:有投石器或弓箭。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阵法
  按希腊-马其顿方阵排列,纵深8横列,前6列为重装步兵,每列500人,后2列为轻装步兵,四,五等级轻装步兵配合作战,两侧为骑兵,其前为轻装步兵的散兵线。战术立足于“震荡冲击”。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领导体制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17-45岁在野战军中服役,46-60岁在战时守卫后方,自备武装。只有参加过20次远征的步兵和10次远征的骑兵可免兵役。军团最高指挥官称“军团司令官”由百人队大会任命,3-8人不等。
  王政时代与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均无军饷等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兵力:初期近2万,公元前241年百人队大会改革后兵力近4万。
  卡米卢斯时代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组成
  1个军团:重装步兵:哈斯塔提(Hastati)即枪兵,10个中队,每中队12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
  普林西佩斯(Principes)即主力兵,10个中队,每中队12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
  特利阿列(Triarii)既后备兵,10个中队,每中队12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
  轻装步兵:1200人,分为60个小队。
  骑兵:300人,分成10个小队。
  盟邦军队:步兵5000人,骑兵600人。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装备
  重装步兵:投矛,长约1.5-2米,重约4-5公斤,可掷30米远,在7-10米之间可击中敌人盾牌。
  短剑,长约0.5米,宽约4-7厘米,剑头十分尖利,木制或骨制或象牙制或金制剑柄,由当时西班牙雇佣军的短剑改造而成。
  盾牌,高1.25米,宽0.8米,木架其上蒙牛皮,铁片镶边,中间衬以铁片,半圆筒形
  胸甲:皮质,其上有一块铜制护心镜且缝上金片。
  铜盔,斗篷,胫甲。
  后备兵用长矛,衣甲与重装步兵相同。
  轻装步兵:轻投矛,连木柄长2肘,粗一指,矛头长一跨,锋口犀利得一击中便弯过来,以防敌人拾起后再投回来。
  剑,投石器,弓箭,皮质头盔,较轻的带状铠甲。
  投矛手持直径约0.9米的圆形或半圆形皮盾。投石手与弓箭兵不使用盾牌。
  骑兵:长矛,长剑,无马甲,护身衣甲与重装步兵相同。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阵法
  即三列阵法:第一列为枪兵(Hastati),第二列为主力兵(Princeps),第三列为后备兵(Triarii)。每列10个中队,每小队配20人轻装步兵,两翼与正面轻装步兵先出战,掷投枪,射箭支,掷石块,然后撤退。枪兵出战,先投两支重投枪,然后用短剑拼杀,若被击败,枪兵退入主力兵各中队间隙处与主力兵一起对敌。第二列危险时,后备兵加入战斗,因此产生了一句古罗马谚语“事情发生到要后备兵了”,意即千钧一发。骑兵在两翼。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领导体制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4个军团被一分为二,两名执政官分别统帅,轮流指挥。军团指挥官由6名军事保民官充任,每2名军事保民官负责2个月,轮流值勤,初期由执政官任命或人民大会选举,后来由恺撒任命的副将为军团首长,其下有百夫长,在优秀士兵中选举,各中队的第一,二百夫长同时兼任中队长和队副。罗马将领同时对盟军有统帅,盟邦军队的中下级军官由己方充任。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军饷
  军团士兵每天800克谷物,征战时可获15日或30日的粮食有大麦,小麦。步兵每月粮食相当于2/3雅典麦斗,骑兵则为7雅典麦斗。士兵每天2个奥波尔(Obolus),百夫长4个,骑兵6个即1个特拉克迈。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兵力
  约4万,有4个军团,每军团16800人,还有盟邦士兵23600人。布匿战争时期,公民兵26万左右,盟邦士兵约为罗马的3/5,总计30-40万。
  马略时代
  马略改革的军团组成
  1个军团:有6000人,分为10个联队,1个联队分成3个中队有60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有200人。原先的辅助部队,投石兵,轻步兵都取消,外包给意大利盟邦来充任。
  马略改革的军团装备
  军团士兵均为重装步兵,有赛格蒙塔胸甲:最早可能出现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大规模装备从三世纪中期后就结束了,因为那时帝国混乱不堪,国家财政也负担不起这种昂贵的胸甲了。这种胸甲一块块铁片用皮带从内部束住而成的。这种甲据说在防刺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肩部是多层铁片叠加而成的,防护效果更加出色。据说这样做是因为罗马士兵普遍身高低于日耳曼人,为了防止日耳曼居高挥砍肩部,故将肩部作成这样。甲内的红色束腰外衣,使用亚麻布做成的,不过有些外国家认为这中红色束腰外衣一般不配发给驻北非与中东的罗马军队,因为那里气候炎热所以配发白色外衣。
  投枪:由长4.5英尺的铁杆插入一根长4.5英尺的木杆后成为长度约为7英尺,连接部位用两个销钉加固,其中一个销钉为木制,击中后即断裂以防敌人利用。该投枪投掷更容易,杀伤力更大。
  一条长矛、一柄西班牙剑和一把匕首,以便能够按照战场上的不同情况来更换兵器;盾牌被加宽、加长、加厚,以便摆出“龟甲阵”,抵销敌方弓箭强的优点。头盔、锁子甲、护膝、护肘、护腕、雨衣、油灯、三天的饮食、扎营工具等。
  银鹰标(后来改成金的) 。
  军团徽标以前也有,那时用鹰,狼,熊,马等5种动物,并未固定为鹰。
  链子甲:这种甲非常便宜但是却比赛格蒙塔胸甲要重。他使用的时间与范围都非常广泛,共和时期的军团士兵,帝国前期的辅助军,帝国晚期的所有部队。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阵法
  第一列4个联队,第二列3个联队,第三列3个联队。按五点法排列,前后各联队相互错开,以便交叉挡住前列空隙。1个联队中各中队并立,第二小队在第一小队后。右翼为后备兵中队,左翼为枪兵中队,中间为主力兵中队。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领导体制同上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军饷
  步兵每年120狄纳利,百夫长每年240狄纳利,骑兵每年360狄纳利。服役16年,退役后取得份地。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兵力
  30万人左右。
  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的军团组成
  军团:1个军团10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2个小队,定额为5000人.
  近卫军:1个联队1000人,总计9个联队.
  城市联队:1个联队1000人,总计3个联队,负责罗马城的治安和消防.
  原先的辅助部队,投石兵,轻步兵都取消,外包给意大利盟邦来充任。
  主力兵由步兵转为骑兵,由轻骑兵转为重骑兵.
  帝国时代的军团装备
  骑兵有重型盔甲,长枪,盾,长剑,弓箭.
  步兵有长盾,投石器,弓箭,头盔,胸铠,胫甲(仅包右腿),一条长矛、一柄西班牙剑和一把匕首,护肘、护腕、雨衣、油灯、三天的饮食、扎营工具等.可排成”龟甲阵”
  金鹰标由旗手(aquilifer)保卫.
  重型装备:弩炮:射长箭或矛的称cutupulta或scorpio,射木柱或大石块的称ballista,射小石块的称onager.
  盾车:木制车厢蒙有铁皮,装有木轮,车内的士兵将车子推到城墙下后,士兵们就开始挖掘城墙墙根直到城墙倒塌.
  弹弩:重约65磅,可发射长约26英尺,重约1磅的投镖,射程275码,小则2~4人操作,大则10~15人操作又称抛石机.
  火攻战车:有炭火炉,可向敌人喷出火焰,投掷点着的一端系有蘸了油的麻布的长竿.
  破城锤,攻城塔.
  帝国时代的军团阵法同上
  帝国时代的军团领导体制
  皇帝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任命一切军事长官,征募军队,宣战媾和.奥古斯都时期,军团和近卫军军官均由元老院元老和骑士充任,一般士兵至多只能担任军团中连队中第一百夫长(principlus),仅有贵族和骑士才能任高级军职.帝国后期,塞维鲁规定,能干或有功的普通士兵也可有广阔的晋升之路且意大利和行省平等.戴克里先时期,为削弱地方力,军政分治,总督不兼军职同时吸收蛮族补充边防军,许多蛮族人担任高级军职.塞维鲁解散原近卫军,从军团中素质较好的士兵中征募近卫军.加里耶努斯建立元首特殊亲卫队取代近卫军,成员由军官补充以吸引军队上层到自己这方面.君士坦丁时期,宫中亲卫队甚至吸收蛮族.加里耶努斯时期,排斥元老贵族,元老不能担任军团长官,不能担任驻有军团的行省的总督.帝国后期近卫军长官的力很大,甚至左右皇帝.
  帝国时期的军团军饷
  军团士兵服役20年,近卫军士兵服役16年,辅助部队为自愿加入或强制征兵服役25年,多半无偿,但退役后可取得公民,军团士兵每年225狄纳利,军官750狄纳利,近卫军750狄纳利,城市联队360狄纳利.后期允许士兵在军营附近成家,并可带家人住于军营附近.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的边防士兵可租种军团土地.士兵退役后可取得分地但一般都是不好的.
  退役分:光荣的(honesta),病弱的(causaria),好意的(gratiosa)和不名誉的(ignominiosa).
  光荣退役是在服役16年期满之后,取得退役金;由于负伤,生病以及无法继续服役的其他原因而推移的则病弱的退役;通过善意和庇护而得到的退役是好意的退役;凡由于不光彩的理由而退役的均于不名誉的退役.
  帝国时代的军团兵力
  内战结束后,屋大维精简军队后总计25或27~28个军团,共14万或25~30万.
  公元69年初,罗马军队有30个军团,其分布情况:西班牙3个,高卢1个,上日尔曼3个,下日尔曼4个,不列颠3个,达尔马提亚2个,潘诺尼亚2个,亚美尼亚3个,叙利亚3个,犹太3个,埃及2个,阿非利加1个.除了这些正规军,还有数量与军团相等的辅助步兵和骑兵部队,这样罗马帝国的陆军这时大约30万人.
  戴克里先执政时期,军队分边防部队和内部机动部队共72个军团,总计60万左右.
  维该提阿斯特主张的军团组成
  1个军团10个联队,第一联队有步兵1150人,骑兵132人,其他9个联队各有步兵550人,骑兵66人.其中1个联队分5个步兵队,2个骑兵队.
  维该提阿斯特主张的军团阵法
  即二列阵法,每列5个联队,每联队排成6~10排,第一排老兵,第二排身穿铠甲的射手和精选投矛兵,第三排轻装青年射手和投矛兵,第四排轻装射手,有盾牌,掷标枪和射弹丸,第五排弩炮手,投石手,第六排武装精良的战士.第一,二排为战斗支柱,第三,四排在阵前挑战,若敌退则与骑兵一同追击敌人,若被击退则撤至第一,二排后,由第一,二排战斗,第五,六排为后备兵,在开始时不介入,直到最后与敌人作决战.
  维该提阿斯特主张军团在百夫长之下设十夫长
  海军
  布匿战争时期始建,每只舰船的船艏均安装乌鸦:一种前端有抓钩,两侧装有栏杆的长18英尺的吊桥.士兵通过吊桥冲入敌舰.共和国后期,船上装备钳子:长5腕尺的木柱,其一端用铁环连接,另一端有铁环上系绳索,柱身有铁皮包裹以防被砍断,用弩炮投射出去抓住敌舰后,靠机械力量绞动绳索拉回来.奥古斯都时期设立常备海军,在墨西拿,拉文那和亚历山大城,邻近高卢海岸,莱茵河和多瑙河.海军人员多为行省居民中征募,有一部分奴隶水手在墨西拿和拉文那,最下层的罗马公民也允许任意大利海军水员.维该提阿斯主张海军分为战列舰和侦察舰.侦察舰应涂上海波色,水手与战士也应穿海波色服装起隐蔽作用.
  十一抽杀律:整小队怯阵脱逃的士兵排成10横列,每10人抽签选出一人当着全队被石块砸死,如违反军令,临阵逃脱和表现怯懦的士兵在军列前受鞭笞后再砍头.
  凯旋式:将领立于驷马战车之上,率领凯旋的军队通过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立功的士兵可晋级,获战功章,戴月桂冠.凯旋式有多种形式,这里只说明最一般的程序.

抛开芥蒂什么意思?

抛开芥蒂拼音:pāo kāijiè dì释义:放弃心中的怨恨不快。

晁盖为何要揭竿而起?

《水浒传》中描写了以晁盖、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泊,树起反抗的大旗,一次次向北宋官府发动猛烈的攻击。这部小说正是北宋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真实缩影。
徽宗统治时期,蔡京等人的把百姓逼上了绝路。先是在京东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宣和元年(1119),宋江在山东一带率众起兵,从山东一直打到了江苏,然而遗憾的是这支起义军坚持了三年,最终兵败后却以被朝廷招安结束了此次起义,接着竟和官兵一起南下剿灭方腊。当方腊起义被镇压之后,宋江终于看清了官府的残暴,再度起兵,但终因势单力薄归于失败。
在宋江起义的第二年,也就是宣和二年(1120),方腊在东南一带揭竿而起。那时在东南一带设立了造作局、应奉局、花石纲,官府借此盘剥勒索百姓,致使民怨沸腾。方腊是浙江一个普通农民,他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受尽了徽宗暴政的克剥,于是他便利用流传于当地的摩尼教聚起了万余名百姓。方腊形象地用家事来比喻国事,把皇帝比喻为父兄,把百姓比喻为子弟,他对百姓们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庭,子弟终年耕作,只能得到一点儿粮食,而父兄不劳动,却可以任意挥霍,还要去送给仇人,使仇人越来越富裕,反过来还要侵扰子弟。父兄又不去御敌,而让子弟去御敌,倘若子弟打不过敌人,父兄就要责罚子弟。子弟为父兄做了这么多事,结果却时常遭受虐待。你们能忍受这样的父兄吗?”众人齐声说:“不能!”方腊接着说:“如今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我们老百姓终年劳苦,却遭受官府的克剥,难得温饱,而官府不仅自己挥霍,还要向西北二国送去数以百万计的银绢,这可都是我们东南百姓的血汗钱呢!西北二国有了这些银绢,更加富足,年年兴兵犯境,朝廷反倒对他们十分恭顺。而我们百姓呢,终年劳作,却落得冻饿而死,你们难道就愿意这样下去吗?”百姓们本来就对官府不满,方腊的这番话更使众人义愤填膺,接着方腊又向众人讲了他的宏伟计划,也就是先打下江南的一片江山,建立自己的政府,划江而守,而后轻徭薄赋,以吸引四方百姓。照此下去,十年之内,必能统一中国。众人被方腊描绘的这个宏伟蓝图鼓舞,一起跟着方腊斩木揭竿,挑起了起义的大旗。四方百姓闻风响应,十数日间竟有数万人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方腊组建了自己的政府,自称“圣公”。在起义后的三个月间,起义军势如破竹,攻陷了六州六十多个县。
这一边起义军轰轰烈烈地攻城杀官,而朝廷那边还在歌舞升平,宰相王黼始终没有上报方腊起义的事,使得起义军势力越发强大,直到起义军占领杭州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向徽宗报告。徽宗在震惊之余,听从朝臣建议,急忙调动京城中准备联金攻辽的十五万西北劲兵,由童贯率领讨伐方腊。
方腊在攻占杭州后,在战略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当时曾有人建议方腊应直捣金陵(今江苏南京)。遗憾的是,方腊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因为方腊从起义一开始,就认定宋军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集结起大规模的兵力。那么,在这半年时间里,足够他对付东南这些武器装备薄弱的郡县了。他的战略是要逐个占领东南的郡县,与宋政府隔江对峙。因此他放弃了抢占金陵这个战略要地的方案,而是沿着杭州向北依次夺取郡县。当然,方腊对宋政府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假如真的给他半年的时间,他的逐个击破的计划估计也能实现。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朝廷那边正有现成的十五万精兵,这支军队迅速南下,打了个方腊措手不及
宣和三年(1121),童贯领兵南下,他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捕获起义军将领的赏格,另一方面下令关闭应奉局、造作局等,并禁止再收买花石,这一举动解救了东南数百万百姓,赢得了人心。接着,童贯兵分两路进攻起义军,童贯率领的军队毕竟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装备又好,而单凭英勇无畏的起义军岂是这种正规军的对手,三个多月的时间,起义军占领的郡县又接连陷落,主力退回了起义的出发点——清溪(今浙江省淳安西北)西北的帮源洞。童贯等人包围了帮源洞,起义军二十余万人拒险固守,与官军血战一日,终因腹背受敌,伤亡惨重。方腊被俘后遭杀害。
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之火只经过半年时间便被扑灭了,但这场使东南震动的起义却足应使宋朝廷有所改观,遗憾的是宋朝廷的腐败却依然故我,童贯因在平方腊时下令停止了花石纲,而被强迫退了休。此后应奉局等又全面恢复,百姓的苦难更为深重。
方腊、宋江起义失败后,河北、京东也屡屡爆发农民起义,他们占州县,杀官僚,北宋王朝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anmujiegan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