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知足常乐”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知足常乐”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知足常乐、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常乐?、怎样理解“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的例子、知足常乐的含义、“知足常乐”的下一句是什么?等

知足常乐

谈到“知足者常乐”这个词,发现大家有几种理解的偏差。第一种:将“知足者常乐”理解为“止足者常乐” 了,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知足”是一种状态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在不断进取的同时,也要知道适可而止 ,“常乐”是一种心境,所以将“知足者常乐”理解为“止足者常乐”了。第二种:将“知足者常乐”理解为“知够者常乐’了,认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要知道满足,不应贪得无厌,否则利欲熏心那有快乐,如果降低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容易达到精神方面的快乐。 并举《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为例加以说明。第三种:将“知足者常乐”理解为“知乐者常乐’了,认为“知足”是一种精神境界,“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其实这些理解道理很对但都片面。“足’是个会意字可以引申,但在这个词中它就指脚的部位,古人造字或词一定有实在的意义,如“知足”“满足”,他为什么不说“知手”“满手”或“知头”“满头”,细心的你一定会看出“知足”“满足”这两个词都内含内心的愉悦感,那这个愉悦感从那产生,一定从足产生。从广义上讲,人是大自然的产物,直立行走的人,惟有足能直接触摸大地,人如果脱离了大地这个母亲,不与大自然亲近的人一切都无从谈起,更别说愉悦感或乐啦。一个好高鹜远,整日梦想天上掉馅饼而不“脚踏实地”工作的人,怎么会有快乐而且常乐哪?从狭义的角度看,做修行工夫的人都知道,气通足底,才会有抑制不住的乐从内心生起,所以庄子说“真人呼吸以踵”(踵即足底)孔子说“比乐师忧”(比为象形字两个脚)。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观足底)。佛法修证的两足尊、离喜得乐等不一而足,都在说修行功夫到足而得乐的感受和足的重要。如果没有亲身做功夫的体验,很难理解“知足者常乐”这个词,如果你真能感知到足时,你就知道什么是乐了,一个久病的人肯定脚底无力站立不住,一个频临死亡的人首先是脚无知觉,一个人如果真能感知到脚的部位充实有力而‘满足’时就理解什么是“法喜充满,自在常乐”了,否则只是个漂亮的名词而已。因此这个词中“足”与财富无关,也与精神无关,更与平和的心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无关,而财富、精神、平和的心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只是“足”的衍生物。 “乐”不仅指内心的愉悦还有外在的相即笑容,财富与精神可带来“

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这可是人类创造的警句中最为受用的一句,这也是人类为自己留下的一条退路,更是我们常用来说服自己的一个好借口。
  知足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对待问题的一种心态。人性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没有经历过挫折,承受过失败的人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永远不会知足;富于挑战、百折不挠的人也不会知足;贪婪成性的人更做不到知足。如果不是生性懒惰或天生平庸,能力有限的话,便是参透人生之后的一种平和,是历经风霜之后的一种退让。
  但是,知足者未必都能常乐。知足,有的时候是怯懦,有的时候是退缩,有的时候是心虚,有的时候是平庸,有的时候则是卖国求荣的奴性。
  我们的祖辈告戒我们:不要忘记清朝末期,列强瓜分中国的耻辱,是什么导致中国留下历史上不可洗刷的一页,这就是知足常乐惹得祸!就在西方国家改革创新,富民强国的同时,我们的老祖宗却实行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知足”政策,做着大清帝国千秋万载永传后世的美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足?如此知足岂能常乐?!
  当今。我们处在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最真实的写照。在这里,知足就不能常乐。我们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知足给我们发出了停止前进的信号,一个企业一旦因为创立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裹足不前,不追随市场发展的步伐,就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国有企业的相继倒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样,还能知足常乐吗?
  如果,当知足会使你失去工作的时候,当知足会令你的企业濒临破产的时候,当知足会增强惰性的时候,当知足会祸国殃民的时候,我们还能知足吗?
  知足常乐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但知足并不总能常乐。
  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一定的环境、背景和特定的情形,以及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如何运用的心态。
  当我们在论坛中,面对一个求助帖而冥思苦想地出主意,尽管,自认为不错的主意对求助者来说只是一个馊主意,可我们从中得到了帮助他人之后的那份短暂的知足;当我们在工作中精心策划的一个方案被一致认同时,就会享受到那份付出的辛劳得到认可之后的知足;当我们在公交上给老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让座,就会享受到自己已经知道了该怎样敬重老人后的知足;当我们……
  我们只要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就能知道如何去衡量

怎样理解“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示例】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古人云:“知足者,常乐!”的缩合语。本意是指人们丰衣足食、住行有靠,生活得到满足、所供基本上能够满足其所需,生活上处于无忧无虑、物质上得到一种完全满足所体现的一种充实的精神状态。
试想:一个整天为生活所奔波、所操劳,或者吃了上餐就不知下餐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感受吗?哪些处于生活贫困线以下乃至为了生活四处乞讨的穷人会有这种体味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说:“知足常乐”首先应表现为每个人的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欲望。只有有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作后盾,才能使人具有这样一种体味和感受,否则,便成了“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翻。古今中外,都提倡人们要“知足常乐”,因为,这样做首先人们的心理上会得到满足、消除杂念、邪念和贪心,人们才会以一种饱满的精神姿态投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一片祥和安宁的天空;人们“知足常乐”了,就能遏制不足不满的浮躁心理,产除弱肉强食以强欺弱的歪心邪念,培养人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善良品质和情操,就能酝酿出一个和谐友善、充满阳光和爱的太平世界来。在今天,全民共建和谐平安社会、富民安邦奔小康,正确树立“荣辱观”的大好形势下特别应值得提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足常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心理的调度和满足,更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和平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物质基础雄厚、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暇不迎接,人们处于心理不稳的浮躁状态,自然会这山望到那山高,眼睛朝天向 “钱”看,有谁还会“安份守已”呢?何况,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过去哪种“满足现状”、“知足常乐”的心理早已抛

知足常乐的例子

知足常乐的例子:平凡的生活最好
从前有一只海鸟落到了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的国君把它迎到宗庙,设酒宴款待,演奏的是舜帝时期最隆重的音乐’九韶’,膳食是猪牛羊都齐备的宴会最高规格的’太牢’。
鸟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眼花缭乱,惊惧忧愁,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按照自己的习性来养鸟,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鸟本来栖息在丛林,游戏在河洲,漂浮在江湖,以泥鳅和小鱼为食,随着鸟群飞翔和歇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厌恶听到人的声音,此刻可好了,弄得喧闹嘈杂,它怎样能受得了?
拓展资料
知足常乐,谓侯王知道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知足常乐的含义

知足常乐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示例】: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

“知足常乐”的下一句是什么?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出处〗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zuchangle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