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持之有故”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持之有故”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说几个含故的成语,并且故解释为所以、持之有故是什么意思、持的意思、求(论语)全篇及注释、带持的成语有哪些等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持之有故
chí zhī yǒu gù
注 释:
持:持论,主张内;有故:有根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出 处:
《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例 子:
他经过实地调查,提出这一看法,~,完全可信。
言之成理
yán zhī chéng lǐ
注 释: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出 处:
《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例 子:
虽然仁人们未必肯用,但我还可以~。(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说几个含故的成语,并且故解释为所以

安常习故 安:安于,习惯于;常:常规;习:习惯;故:故旧。习惯于成规 安故重迁 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故步自封 故:过时的,旧;故步:老步子;封:限制;自封:自我封闭。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禾黍故宫 宫殿成了农田,长满禾黍。形容亡国破败的景象 毛举细故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纳新吐故 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安堵如故 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班荆道故 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薄物细故 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不忘故旧 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不主故常 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 持之有故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丹心如故 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 蹈常故 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沿;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涤故更新 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鼎新革故 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多故之秋 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 非亲非故 故:老友。不是亲,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奉行故事 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故我依然 故我:旧日的我。仍旧是过去的我。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 故作高深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故宫禾黍 比喻怀念祖国的情思。 故封识 原来封存的标记。 故剑情深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故态复萌 故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故弄玄虚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故旧不弃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故技重演 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 故入人罪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俭故能广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江山如故 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狂奴故态 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 老于世故 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门生故吏 故吏:过去的吏。指学生和老部下。 明知故犯 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平白无故 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十亲九故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深情故剑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微过细故 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吐故纳新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送故迎新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 无缘无故 没有一点原因。 人故智 :因,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故蹈常 :沿;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一见如故 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依然如故 依然:仍旧;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一改故辙 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依然故我 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沾亲带故 故:故人,老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欲擒故纵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故甚其词 〖解释〗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饱谙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经世故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练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 变故易常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朝章国故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戴笠故交贫贱之交蹈常习故 谓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 蹈故习常 见“蹈常习故”。 革故立新 见“革故鼎新”。 故步自画故步自封故伎重演 见“故技重演”。 故家乔木 ①谓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故弄虚玄故弄玄虚故态复还 见“故态复萌”。 故纸堆 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故作玄虚故弄玄虚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门生故旧 指学生和旧友。 凭白无故 犹言无缘无故弃故揽新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 羌无故实 指诗文不用典故或没有出处,也比喻没有根据。 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拾陈蹈故 因陈词滥调踏故习常 谓因守旧,安于现状玩故习常 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无故呻吟 犹言无病呻吟。比喻无真情实感而故弄文墨。 无亲无故 没有亲和故旧。形容孤单。 吸新吐故 吸进新气,吐出浊气。 喜新厌故 见“喜新厌旧”。 新故代谢 同“新陈代谢”。 虚应故事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循常习故 循常:遵循常规。习故:学习陈旧的作风。遵守旧规,沿先例。形容因保守,不愿变通。亦作“循故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厌故喜新 讨厌旧的,喜欢新的。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遗黎故老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 引新吐故 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 迎新送故 见“迎新送旧”。 指亲托故 指为亲戚,假托故旧。谓攀附有势的人。 诛故贳误 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自我作故 由我创新,不循旧法。 钻故纸堆 故纸:指古籍。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亦作“钻故纸”、“钻研故纸”。 按堵如故 〖解释〗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故人之意 〖解释〗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故态复作 〖解释〗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 倾盖如故 〖解释〗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 去故就新 〖解释〗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他乡故知 〖解释〗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他乡遇故知 〖解释〗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习故安常 〖解释〗指习惯于规。 案堵如故 案堵:同“安堵”,安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持之有故是什么意思

持之有故
拼音:
chí zhī yǒu gù
解释: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例子:
他经过实地调查,提出这一看法,~,完全可信。
出处:
荀况《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反义词:
妄下雌黄 无稽之谈 不经之谈
同义词:
顺理成章 言之有理

持的意思


hold;grasp;support;

chí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hold]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晋·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grasp;control]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掌)
(6)
保守,保持 [keep]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support]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guard]。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follow]。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oppose;resist]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持家
chíjiā
[run one’s home;keep house] 操持家务
持家有方
持节
chíjié
[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持久
chíjiǔ
(1)
[protracted]∶长期对峙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资治通鉴》
持久战
(2)
[lasting]∶维持长久;历久不变
持久和平
持论
chílùn
[present an argument] 把自己的主张发表出来;立论
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文。――《汉书·儒林传》
持论公允
持论有据
持平
chípíng
[unbiased;fair] 主持公正或公平,没有偏颇
执法持平
持平
chípíng
[keep balance] 保持在同等水平上
按照新办法测算,职工今年可得奖金额大体和去年持平
持枪
chíqiāng
[gun toting] 携带和使用枪支,通常指为达到犯罪目的
持人长短
chírén-chángǎn
(1)
[control] 揪住别人的短处不放,以便借端发泄要挟
第二十九戒,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云笈七签》
(2)

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持身
chíshēn
[exercise proper restraints] 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
持身严格
持续
chíxù
[sustained;continued;continuous] 无间隔,连续不断
持续犯罪
持续工作
持有
chíyǒu
(1)
[hold]∶掌管,保有
(2)
[carry]∶保有[新发行债券]以防价格上涨
持之以恒
chízhīyǐhéng
[persevere] 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
发现持之以恒地干事特别艰苦
持之有故
chízhīyǒugù
[have sufficient grounds for one’s views] 所持观点,查有依据
持重
chízhòng
[prudent] 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
老成持重

chí ㄔˊ
(1)
拿着,握住:~笔。~枪。~牢(把稳)。
(2)
遵守不变:坚~。~久。~操(保持节操)。~之以恒。
(3)
主张,掌管:主~。~平。~国。~重。~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4)
对待,处理:~身(对待自己)。~盈。~胜。
(5)
扶助:支~。撑~。
郑码:DBDS,U:6301,GBK:B3D6
笔画数:9,部首:扌,笔顺编号:121121124
hold;grasp;support;

求(论语)全篇及注释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带持的成语有哪些

带持的成语有哪些 :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老成持重
旷日持久
各持己见
相持不下
矜持不苟、
倒持戈矛
持盈保泰、
举纲持领、
持禄养交
秉轴持钧、
持橐簪笔、
持禄固宠、
渔翁得利的解释'>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太阿倒持
守文持正、
持满戒盈、
持禄养身、
以一持万
持筹握算
治乱持危、
倒持手板
持正不挠、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chizhiyougu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