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恩威并著”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恩威并著”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恩威并施?、“并”字的成语有哪些、威的四字成语、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什么恩威并施的民族、历史上的盛世,乱世分别有?请说的尽可能全一些,比如说文景之治、铜,臭,烛,并,著,施,香,威,偶,明,恩能组成几个什么样的成语等

什么是恩威并施?

恩威并施意思是对部下该批评或者责罚就批评责罚,使他惊醒于自己的错误,待他的愧疚心平息下来,又要恰当地给他一点安慰或鼓励,引导他朝正确的方向走。
如果我们把管理者的发威比喻为“火攻”,就可以把领导的施恩视为“水疗”,但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一味地“火攻”或“水疗”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惟有水火并进,双管齐下,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洋机电公司前副董事长后藤清一先生年轻的时候,曾在松下公司任职。某一次,因为一个小的错误,他惹恼了松下。当他进入松下的办公室时,松下气急败坏地拿起一只火钳死命往桌子上拍击,然后对后藤大发雷霆。后藤被骂得狗血淋头,正欲悻悻离去,忽然听见松下说道:
“等等,刚才因为我太生气了,不小心将这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费点力,帮我弄直好吗?”
后藤无奈,只好拿起火钳拼命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这敲打声逐渐归于平稳。当他把敲直的火钳交给松下时,松下看了看说道:“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高兴地笑了。
批评之后,反以题外话来称赞对方,这是松下的高明之处。后藤走后,松下悄悄地给后藤的妻子拨通了电话,对她说:
“今天你先生回家,脸色一定很难看,请你好好地照顾他!”
本来,后藤在挨了松下的一顿臭骂之后,决定辞职不干,但松下的做法,反使后藤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要干得更好。
无论是哪一家公司,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管理者必然要对其加以斥责。然而,聪明的管理者,在痛斥部之后,务必不忘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也就是说,管理者首先用“火攻”镇住了局面,但是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接着通过“水疗”把恩泽缓缓传递下来,以浸润到各个员工的心中。
因为任何人在遭受管理者的斥责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如此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他更加自暴自弃,甚至会产生挂冠而去的念头。
然而,此时管理者若能适时地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他部表示:“我是看你有前途,所以才舍得骂你。”当员工听到这样的话后,更容易认为:“原来上司也不是冷酷无情的。”他们也许会想:“好好干仍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努力吧,领导也许会因为我的出色表现对我另眼相看。”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用人之道》一书中这样说道:“决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表现或者批评哪个人,也得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后。这叫做先批评,再表扬。”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绝对的,表扬、批评的方式和尺度可以灵活掌握。
总之,有批评也要有表扬,这样才能缓和气氛,保证员工的积极情绪,而且员工对管理者的批评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更重要的是批评后要给员工改过的机会。
张欣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不到半年。有一天,管理者将某会议所应准备的资料交给他去处理,但他忘了核对资料中的数字。当管理者带着这份资料走入会议室之后,他才想起来,并将拷贝的资料重新看了一遍,结果发现数字果然有着极大的错误。
他急忙打电话到会议室中,管理者接到电话,大发雷霆,把张欣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张欣心想这下可完了,自己估计要被“炒鱿鱼”了。他忐忑不安地等到会议结束,准备接受管理者辞退自己。然而,管理者竟出乎意料地说:“谢谢你提醒我,刚才总算适时帮了我一个大忙。请你以后工作务必谨慎些!”
从此以后,张欣对这位管理者愈加忠心,工作更加认真,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实践证明,刚柔相济远远胜于刚柔相偏废,如同人的身体构造,有坚硬的部分——手、脚、骨骼等,也有柔软的部分——肌肉、软组织等,二者有机结合,人才能灵活自如地从事各种活动。

威的四字成语

扬威曜武、
威恩并行、
畏威怀德
并威偶势、
威刑不肃、
发威动怒
威刑肃物
取威定功、
养威蓄锐、
威望素著
威风八面
威风祥麟
扬武耀威、
龙威虎振、
宣威耀武、
养锐蓄威、
威福自己
声威大震
威无所施、
震主之威、
威胁利诱
恩威并济
威信扫地
赫斯之威
狮威胜虎
威凤一羽
汉官威仪
威风凛凛
取威定霸、
克爱克威

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什么恩威并施的民族

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唐太宗时期在民族政策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行开明的民

历史上的盛世,乱世分别有?请说的尽可能全一些,比如说文景之治

  “盛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象。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自诩的“盛世”,但大多事与愿违,有如过眼烟云,空付笑谈中。由此可见,“盛世”是历史的评价,是大跨度的时间的结论。
  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
  外国史学家认为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中国当年的记者杨荫,写下系列报到,认为民国时期比“五代”更恐怖。
  一。分裂:不仅南北“各据一方;而且,北与北更互相水火,南与南又互相吞噬。
  二。国土丢失,白银外流,乞求洋人干预:清朝晚期还有收复新疆的壮举,而民国时期内讧不说,总是依靠洋人,外蒙古丢失。清朝晚期是丢失了国土,但丢失的面积总和少于外蒙古,民国时期还丢失了相当于浙江省面积的土地给印度。因为洋人帮助是要给报酬的,洋人不会白白的支持你的,于是,民国时期不但国土丢失,白银外流比清朝更严重。
  杨荫说:“内讧不已,乃暗中乞助于外人,一如当时之乞助于契丹。”实际上,“今之外患,甚于契丹;踵起诸强,多于金元”,已到“虽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尚恐应接之不暇”的程度。
  杨荫杭少读诗书,后入晚清新学堂,曾留学日、美习法律。在日本时曾身与反清革命,后又转而支持立宪。民国后历任江苏、北京等地高级司法官,1919年辞官返南,次年入《申报》馆任主笔,并开设律师事务所。[4] 他关注时事民生,对社会变迁有较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典型的忧国知识分子。其时评数量颇巨,所涵盖的时间在1920-1925年间,其中多数在前四年。[5] 杨氏所论虽集中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几年,但其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持续到北伐战争初期,较集中地表述了北伐前数年一个忧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国情。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创盛世
  无为而治致太平
  历代统治者统治之术,无非内行法治,外示儒术,而西汉文景时期,以黄老“清静无为”之学说为指导思想致使天下太平、社会强盛,倒是鲜为其例。文景时期,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友展,“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见,文景时期确实是一段太平盛世,而研究这一特殊指导思想,就更加趣味盎然。
  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除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外,其它历朝历代大都是外示儒术,内行法治,以外儒内法治天下。但是这其中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文景之治时期,两位皇帝在任其间皆奉行黄老之术,以无为致天下太平,创造了一段独特的太平盛世。至此,“无为而无不为”成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最高治世境界。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在位23年(前179一前157年)。景帝名叫刘启,是文帝的儿子,在位16年(前156一前141年)。文景统治40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西汉社会经济向上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在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之后造成的。汉初以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并且收到一定的效果。
  文景之治是大变乱之后的太平盛世,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汉初的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汉朝建立后,面临着生产破坏,田园荒芜,户口大量减少等严重问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当时一石米值五千钱。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也弄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子,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面对着种形势,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成了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当务之急。由于—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刘邦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实际上就是稳定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所谓与民休息的政策,是建立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指导之下的,“事逾顺,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用刑太亟;”因此,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们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因与之”;黄老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所谓“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治”。文景两代,大力推行这一政策,适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帝曾经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减轻田租。有时把原来的十五税—,改成“三十而税一”,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即免收田租:,景帝时还把田租“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人头税也有所减轻:,汉代人头税称为算赋,年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文帝时曾减为四十钱。徭役也有所减轻。文帝时把原为一年服役—个月的办法,改为“三年而一事”。文帝对役使民力也比较慎重。有一次,他想盖一所露台,召来工匠估算,要花费黄金一百斤,约合中等人家十家的家产。文帝觉得费用太高,就把这项营建的计划取消了。文景时还“—再下令,让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免“戍卒给输费苦”,即免去往来运输所用的费用。这就是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
  与此同时,还在刑罚方面有所减轻。文帝时,作了两点改变:一是废除连坐收孥法,即对犯罪人的全家老小不再一同治罪,对犯罪人的妻、子不再罚作奴婢;二是废除肉刑,即当黥(在脸上刺字)者改为城旦舂(男子修城,妇子舂米),当劓(割去鼻子)者笞(杖打)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这就是文景时期的“刑罚大省”。
  肉刑是死刑之外的最残酷的刑法,关于汉景帝废除肉刑,还有一个故事:
  齐国临淄有一个读书人叫淳于意,曾在齐国做过官。他医术高明,名气也很大,但有一次他给一个大商人的妻子看病,非但没治好,反而没有几天病人就死了。大商人告淳于意是庸医杀人,地方官判了淳于意肉刑。由于他曾在齐国做过太仓令的官,所以要被解到长安受刑。
  淳于意一行一到长安,他的小女儿缇萦,就跑到未央宫门口,要求进见皇帝,为父伸冤。守门的官吏不准她进去,她就让守门人转呈汉文帝一封信。信中说:“我是原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我父亲做官时,齐国人都说他清廉正直。现在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替我父亲伤心,也替其他受刑的人伤心。人死不能再生,受了肉刑的人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不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替我父亲赎罪,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信,不仅为缇萦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同时也感到肉刑太不合理。于是他就对大臣们说:“人犯了法应该处罚,这是对的。受了罚,可以使他从中得到教训,以后改过,重新做人。可是现在惩办犯人,在他们的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们的肢体,使他们无法再改过自新。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他要求大臣们商定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于是就规定了用打板子代替的办法。汉景帝继位后,又先后两次减少了打板子的次数。最后笞三百的打一百,笞五百的打二百,并规定了板子的长度和宽度,而且只准打屁股,不准打其他部位;行刑的人途中也不准换人。此后受笞刑的人才不至被打死。
  文景时期还平定了同姓王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汉高祖刘邦统一之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曾封了一些同姓王。到文帝时期,各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口数也有很大增长,原来每郡人口数最多仅达万人左右,这时则增加到四、五万人之多。经济力量最强的吴国所铸的钱币流通全国。
  渐渐强大起来的同姓王,对刚刚为大臣所拥立的文帝表示轻蔑,对朝廷态度非常傲慢。甚至有的乘隙举兵叛乱。刘章死后,他的弟弟刘兴居(济北王)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匈奴大举南犯,文帝亲征至高奴之际,起兵攻荥阳。不久,刘兴居失败被迫自杀。隔两年,最为骄横的淮南王刘长遣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在谷口举兵反叛,失败后,刘长遣被流放而死。文帝力谋加强皇帝的力。他一面对周勃、灌婴等旧臣加以抑制;一面下诏郡国,察举贤良正直的人到朝中任事。他十分注意推行黄老方针,(即“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的方针),恢复生产,稳定统治。对于日渐强横的同姓王则恩威并施,制裁一切反叛者,而对于一些反形未露的诸侯王则加以安抚。如吴王刘濞称病不朝,即赐几杖,以示优容。
  但是,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终于纠集楚、赵等七个诸侯国,于公元前154年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兵东征。周亚夫为避开叛军伏兵,乘车出武关快速到达洛阳,发兵分路进击。他命令梁王武(景帝弟)坚守睢阳,然后遣轻骑出淮泗口(今江苏清河)切断叛军粮道,以瓦解叛军的进攻。仅三个月即基本平定叛乱。赵王遂拒守邯郸达七个月之久,最后亦被引水攻破。失败的诸王大都畏罪自杀或受到严厉制裁。对诸侯王斗争的胜利,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有利于统一的政治经济政策顺利推行。
  文景时期还奖励兴修水利。蜀郡太守文翁穿煎江(今四川清白江)口溉田数百顷,使巴蜀进一步得到发展。还有文景时期和后来修建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文景时期对黄河也进行了治理。公元168年,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决口,文帝立即派兵堵塞。到汉武帝时期,基本上治理好了黄河。
  恩格斯曾指出:政治力如果“按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起作用”,“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汉初以来,特别是文景时期的政治力,正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合乎封建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的,所以,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快一些。黄老哲学“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恰好符合了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黄老政治,实质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为如加强中央集、发展经济等措施都是“有为”之举;有所不为是指统治者不从一己好恶出发,滥使民力、奢侈享受、兴兵作战等。黄老政治实行的结果,到文景时期西汉封建统治稳定下来,所谓“故建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也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禀庾皆满(谷仓都满了),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穿钱的绳子朽断了,无法计算钱的数量);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见,“文景之治”确实是在“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太平盛世
  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究其原因,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而臣子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也能面折廷诤,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很多错误。
  据说太宗善辨君子、小人。他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才能一人兼数人的名臣。
  而且,太宗举贤不避仇,以诚信待下,信赏必罚,调动臣下的积极性,政治生活相当正常。他还以变重为轻、务行宽简的精神立法,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
  此外,他重视地方政治,抑制旧士族的势力,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曾依照大臣意见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以缓和阶级矛盾。
  有这样一则故事。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
  他并且还教训其它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作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
  唐太宗还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平定东突厥后,广设羁縻府州,安置降众,不仅消除了北方的边患,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贞观后期,在魏徵和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但这些,在整个太宗时期,均支流。

铜,臭,烛,并,著,施,香,威,偶,明,恩能组成几个什么样的成语

1、恩威并著
  2、偶烛施明
  3、书香铜臭
  书香铜臭
  shū xiāng tóng chòu
  【解释】书香:读书的家风;铜臭:铜钱上的臭味。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何物充栋汗车牛,混了书香铜臭。贾儒商秀,怕遇着秦皇大搜。”
  偶烛施明
  ǒu zhú shī míng
  【解释】偶:双;施:施行。两支蜡烛大放光明。比喻两种事物相得益彰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恩威并著
  ēn wēi bìng zhuó
  【解释】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enweibingzhuo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